列传 卷二十四
秀之字伯奋,幼时,祖父敬弘爱其风采。
仕宋爲太子舍人。
父卒,庐于墓侧,服阕,复职。
吏部尚书褚彦回欲与结婚,秀之不肯,以此频爲两府外兵参军。
时人以爲王晋平恐富求归。
仕齐爲豫章王嶷骠骑长史。
嶷于荆州立学,以秀之领儒林祭酒。
武帝即位,累迁侍中祭酒,转都官尚书。
秀之祖父敬弘性贞正,徐羡之、傅亮当朝,不与来往。
及致仕隐吴兴,与秀之父瓒之书,深勖以静退。
瓒之爲五兵尚书,未尝诣一朝贵。
江湛谓何偃曰: 王瓒之今便是朝隐。
及柳元景、顔师伯贵要,瓒之竟不侯之。
至秀之爲尚书,又不与王俭款接。
三世不事权贵,时人称之。
转侍中,领射声校尉。
出爲随王镇西长史、南郡内史。
后爲辅国将军、吴兴太守。
秀之先爲诸王长史、行事,便叹曰: 仲祖之识,见于已多。
便无复仕进,止营理舍亭山宅,有终焉之志。
及除吴兴郡,隐业所在,心愿爲之。
到郡修旧山,移置辎重。
隆昌元年卒,遗令 朱服不得入棺,祭则酒脯而已。
世人以仆妾直灵助哭,当由丧主不能淳至,欲以多声相乱。
魂而有灵,吾当笑之 。
諡曰简子。
延之字希季,升之子也。
少静默,不交人事。
仕宋爲司徒左长史。
清贫,居宇穿漏,褚彦回以啓宋明帝,即敕材官爲起三间斋屋。
历吏部尚书,尚书左仆射。
宋德既衰,齐高帝辅政,朝野之情,人怀彼此。
延之与尚书令王僧虔中立无所去就。
时人语曰: 二王居平,不送不迎。
高帝以此善之。
升明三年,出爲江州刺史,加都督。
齐建元元年,进号镇南将军。
延之与金紫光禄大夫阮韬俱宋领军将军刘湛外甥,并有早誉,湛甚爱之,曰: 韬后当爲第一,延之爲次也。
延之甚不平。
每致饷下都,韬与朝士同例,高帝闻之,与延之书曰: 韬云卿未尝有别意,当由刘家月旦故邪。
韬字长明,陈留人,晋金紫光禄大夫裕玄孙也。
爲南兖州别驾,刺史江夏王义恭逆求资费钱,韬曰: 此朝廷物。
执不与。
宋孝武选侍中四人,并以风貌,王彧、谢庄爲一双,韬与何偃爲一双。
常充兼假,至始兴王师,卒。
延之居身简素,清静寡欲,凡所经历,务存不扰。
在江州,禄俸外一无所纳。
普曜子晏。晏字休默,一字士彦。
仕宋,初爲建安国左常侍,稍至车骑,晋熙王燮安西板晏主簿,时齐武帝爲长史,与晏相遇。
府转镇西,板晏爲记室。
沈攸之事难,随武帝镇盆城。
齐高帝时威权虽重,而衆情犹有疑惑,晏便专心奉事,军旅书翰皆见委。
性甚便僻,渐见亲待,常参议机密。
建元初,爲太子中庶子。
武帝在东宫,专断朝事,多不闻啓,晏虑及罪,称疾自疏。
武帝即位,爲长兼侍中,意任如旧。
迁侍中祭酒。
遭母丧,起爲司徒左长史。
晏父普曜藉晏势,多历通官。
普曜卒,晏居丧有礼。
永明六年,爲丹阳尹。
晏位任亲重,自豫章王嶷、尚书令王俭皆降意接之,而晏每以疏漏被责,连称疾。
久之,转爲江州刺史,泣不愿出,留爲吏部尚书、太子右率,终以旧恩见宠。
时尚书令王俭虽贵而疏,晏既领选,权行台阁,与俭颇不平。
俭卒,礼官欲依王导諡爲 文献 ,晏啓上曰: 导乃得此諡,但宋来不加素族。
谓亲人曰: 平头宪事已行矣。
十一年,爲右仆射,领太孙右卫率。
武帝崩,遗旨以尚书事付晏及徐孝嗣。
郁林即位,转左仆射。
及明帝谋废立,晏便回应推奉,转尚书令,封曲江县侯,给鼓吹一部,甲仗五十人入殿。
时明帝形势已布,而莫敢先言,萧谌兄弟握兵权,迟疑未决,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,时人以此窥之。
明帝与晏东府语及时事,晏抵掌曰: 公常言晏怯,今定如何?
建武元年,进号骠骑大将军,给班剑二十人,又加兵百人,领太子少傅,进爵爲公。
以魏军动,给兵千人。
晏笃于亲旧,爲时所称,至是自谓佐命惟新,言论常非武帝故事,衆始怪之。
明帝虽以事际须晏,而心相疑斥,料简武帝中诏,得与晏手诏三百馀纸,皆是论国家事。
永明中,武帝欲以明帝代晏领选,晏啓曰: 鸾清干有馀,然不谙百氏,恐不可居此职。
乃止。
及见此诏,愈猜薄之。
帝初即位,始安王遥光便劝诛晏,帝曰: 晏于我有勋,且未有罪。
遥光曰: 晏尚不能爲武帝,安能爲陛下?
帝默然变色。
时帝常遣心腹左右陈世范等出涂巷采听异言,由是以晏爲事。
晏性浮动,志欲无厌,自谓旦夕开府。
又望录尚书,每谓人曰: 徐公应爲令。
又和徐诗云: 槐序候方调。
其名位在徐前,徐若三槐,则晏不言自显,人或讥之。
晏人望未重,又与上素疏,中兴初,虽以事计委任,而内相疑阻,晏无防意。
既居朝端,事多专决,内外要职,并用周旋门义,每与上争用人。
数呼相工自视,云当大贵。
与客语,好屏人。
上闻,疑晏欲反,遂有诛晏意。
有鲜于文粲与晏子德元往来,密探朝旨,告晏有异志。
又左右单景隽、陈世范等采巫觋言啓上,云晏怀异图。
是时南郊应亲奉,景隽等言晏因此与武帝故主帅于道中窃发。
会兽犯郊坛,帝愈惧,未郊前一日,上乃停行,先报晏及徐孝嗣,孝嗣奉旨,而晏陈郊祀事大,必宜自力。
景隽言益见信,元会毕,乃召晏于华林省诛之。
下诏显其罪,称以河东王铉识用微弱,欲令守以虚器,并令收付廷尉。
晏之爲员外郎也,父普曜斋前柏树忽变成梧桐,论者以爲梧桐虽有栖凤之美,而失后凋之节。
及晏败,果如之。
又未败前,见屋桷子悉是大蛇,就视之犹木也。
晏恶之,乃以纸裹桷子,犹纸内摇动,蔌蔌有声。
又于北山庙答赛夜还,晏醉,部伍人亦饮酒,羽仪错乱,前后十馀里中,不复禁制。
识者云此不复久也。
未几而败。晏子德元,有意尚,位车骑长史。
德元初名湛,武帝曰: 刘湛、江湛,并不善终,此非佳名也。
晏乃改之,至是及诛。
晏弟诩,位少府卿。
敕未登黄门郎,不得畜女伎,诩与射声校尉阴玄智坐畜伎免官,禁锢十年。
敕特原诩。
诩亦笃旧。
承圣末,陈武帝杀太尉王僧辩,遣文帝攻僧辩婿杜龛,龛告难于清,引兵援龛,大败陈文帝于吴兴,追奔至晋陵。时广州刺史欧阳頠亦同清援龛,中更改异,杀清而归陈武帝。子猛。
猛字世雄,本名勇。
五岁而父清遇害,陈文帝军度浙江,访之,将加夷灭。
母韦氏携之遁于会稽,遂免。
及长勤学不倦,博涉经史,兼习孙、吴兵法。
以父遇酷,终文帝之世不听音乐,蔬食布衣,以丧礼自处。
宣帝立,乃始求位。
太建初,释褐鄱阳王府中兵参军,再迁永阳王府录事参军。
猛慷慨常慕功名,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,甚见嘉纳,至是诏随大都督吴明彻略地,以军功封应阳县子。
累迁太子右卫率,徙晋陵太守。
威惠兼举,奸盗屏迹,富商野次,云 以付王府君 。
郡人歌之,以比汉之赵广汉。
至德初,征爲左骁骑将军,加散骑常侍,深见信重。
时孔范、施文庆等并相与比周,害其梗直,议将出之而未有便。
会广州刺史马靖不受征,乃除猛都督东衡州刺史,领始兴内史,与广州刺史陈方庆共取靖。
猛至,即禽靖送建邺,进爵爲公,加光胜将军、平越中郎将、大都督,发广、桂等二十州兵讨岭外荒梗,所至皆平。
祯明二年,诏授镇南大将军、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,寻命徙镇广州。
未之镇,而隋师济江,猛总督所部赴援。
时广州刺史临汝侯方庆、西衡州刺史衡阳王伯信并隶猛督府,各观望不至。
猛使高州刺史戴智烈、清远太守曾孝远各以轻兵就斩之而发其兵。
及闻台城不守,乃举哀素服,藉稿不食,叹曰: 申包胥独何人哉。
因勒兵缘江拒守,以固诚节。
及审后主不死,乃遣其部将辛昉驰驿赴京师归款。
隋文帝大悦,谓昉曰: 猛怀其旧主,送故情深,即是我之诚臣。
保守一方,不劳兵甲,又是我之功臣。
即日拜昉开府仪同三司,仍诏猛与行军总管韦洸便留岭表经略。
猛母妻子先留建邺,因随后主入京,诏赐宅及什物甚厚,别赉物一千段,及遣玺书劳猛。
仍讨平山越,驰驿奏闻。
时文帝幸河东,会猛使至,大悦。
杨素贺,因曰: 昔汉武此地闻喜,用改县名,王猛今者告捷,远符前事。
于是又降玺书褒赏,以其长子缮爲开府仪同三司。
猛寻卒于广州,文帝闻而痛之,遣使吊祭,赠上开府仪同三司,封归仁县公。
命其子缮袭,仍授普州刺史。
仁寿元年,缮弟续表陈猛志,求葬关中,诏许之。
仍赠使持节、大将军、宋州刺史、三州诸军事,諡曰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