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世家 魏世家
魏之先,毕公高之後也。
毕公高与周同姓。
武王之伐纣,而高封於毕,於是为毕姓。
其後绝封,为庶人,或在中国,或在夷狄。
其苗裔曰毕万,事晋献公。
献公之十六年,赵夙为御,毕万为右,以伐霍、耿、魏,灭之。
以耿封赵夙,以魏封毕万,为大夫。
卜偃曰: 毕万之後必大矣,万,满数也;魏,大名也。
以是始赏,天开之矣,天子曰兆民,诸侯曰万民。
今命之大,以从满数,其必有众。
初,毕万卜事晋,遇屯之比。
辛廖占之,曰: 吉。
屯固比入,吉孰大焉,其必蕃昌。
毕万封十一年,晋献公卒,四子争更立,晋乱。
而毕万之世弥大,从其国名为魏氏。
生武子。
魏武子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。
晋献公之二十一年,武子从重耳出亡。十九年反,重耳立为晋文公,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後封,列为大夫,治於魏。
生悼子。
魏悼子徙治霍。
生魏绛。
魏绛事晋悼公。
悼公三年,会诸侯。
悼公弟杨干乱行,魏绛僇辱杨干。
悼公怒曰: 合诸侯以为荣,今辱吾弟!
将诛魏绛。
或说悼公,悼公止。
卒任魏绛政,使和戎、翟,戎、翟亲附。
悼公之十一年,曰: 自吾用魏绛,八年之中,九合诸侯,戎、翟和,子之力也。
赐之乐,三让,然後受之。
徙治安邑。
魏绛卒,谥为昭子。
生魏嬴。嬴生魏献子。
献子事晋昭公。
昭公卒而六卿彊,公室卑。
晋顷公之十二年,韩宣子老,魏献子为国政。
晋宗室祁氏、羊舌氏相恶,六卿诛之,尽取其邑为十县,六卿各令其子为之大夫。
献子与赵简子、中行文子、范献子并为晋卿。
其後十四岁而孔子相鲁。
後四岁,赵简子以晋阳之乱也,而与韩、魏共攻范、中行氏。
魏献子生魏侈。魏侈与赵鞅共攻范、中行氏。
魏侈之孙曰魏桓子,与韩康子、赵襄子共伐灭知伯,分其地。
桓子之孙曰文侯都。
魏文侯元年,秦灵公之元年也。
与韩武子、赵桓子、周威王同时。
六年,城少梁。
十三年,使子击围繁、庞,出其民。
十六年,伐秦,筑临晋元里。
十七年,伐中山,使子击守之,赵仓唐傅之。
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,引车避,下谒。
田子方不为礼。
子击因问曰: 富贵者骄人乎?且贫贱者骄人乎?
子方曰: 亦贫贱者骄人耳。
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,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。
贫贱者,行不合,言不用,则去之楚、越,若脱鵕然,柰何其同之哉!
子击不怿而去。
西攻秦,至郑而还,筑雒阴、合阳。
二十二年,魏、赵、韩列为诸侯。
二十四年,秦伐我,至阳狐。
二十五年,子击生子。
文侯受子夏经艺,客段干木,过其闾,未尝不轼也。
秦尝欲伐魏,或曰: 魏君贤人是礼,国人称仁,上下和合,未可图也。
文侯由此得誉於诸侯。
任西门豹守鄴,而河内称治。
魏文侯谓李克曰: 先生尝教寡人曰 家贫则思良妻,国乱则思良相 。
今所置非成则璜,二子何如?
李克对曰: 臣闻之,卑不谋尊,疏不谋戚。
臣在阙门之外,不敢当命。
文侯曰: 先生临事勿让。
李克曰: 君不察故也。
居视其所亲,富视其所与,达视其所举,穷视其所不为,贫视其所不取,五者足以定之矣,何待克哉!
文侯曰: 先生就舍,寡人之相定矣。
李克趋而出,过翟璜之家。
翟璜曰: 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,果谁为之?
李克曰: 魏成子为相矣。
翟璜忿然作色曰: 以耳目之所睹记,臣何负於魏成子?
西河之守,臣之所进也。
君内以鄴为忧,臣进西门豹。
君谋欲伐中山,臣进乐羊。
中山以拔,无使守之,臣进先生。
君之子无傅,臣进屈侯鲋。
臣何以负於魏成子!
李克曰: 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,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?
君问而置相 非成则璜,二子何如 ?
克对曰: 君不察故也。
居视其所亲,富视其所与,达视其所举,穷视其所不为,贫视其所不取,五者足以定之矣,何待克哉!
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。
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?
魏成子以食禄千锺,什九在外,什一在内,是以东得卜子夏、田子方、段干木。
此三人者,君皆师之。
子之所进五人者,君皆臣之。
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?
翟璜逡巡再拜曰: 璜,鄙人也,失对,原卒为弟子。
二十六年,虢山崩,壅河。
三十二年,伐郑。
城酸枣。
败秦于注。
三十五年,齐伐取我襄陵。
三十六年,秦侵我阴晋。
三十八年,伐秦,败我武下,得其将识。
是岁,文侯卒,子击立,是为武侯。
魏武侯元年,赵敬侯初立,公子朔为乱,不胜,奔魏,与魏袭邯郸,魏败而去。
二年,城安邑、王垣。
七年,伐齐,至桑丘。
九年,翟败我于澮。
使吴起伐齐,至灵丘。
齐威王初立。
十一年,与韩、赵三分晋地,灭其後。
十三年,秦献公县栎阳。
十五年,败赵北蔺。
十六年,伐楚,取鲁阳。武侯卒,子立,是为惠王。
惠王元年,初,武侯卒也,子与公中缓争为太子。
公孙颀自宋入赵,自赵入韩,谓韩懿侯曰: 魏与公中缓争为太子,君亦闻之乎?
今魏得王错,挟上党,固半国也。
因而除之,破魏必矣,不可失也。
懿侯说,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,战于浊泽,魏氏大败,魏君围。
赵谓韩曰: 除魏君,立公中缓,割地而退,我且利。
韩曰: 不可。
杀魏君,人必曰暴;割地而退,人必曰贪。
不如两分之。魏分为两,不彊於宋、卫,则我终无魏之患矣。
赵不听。
韩不说,以其少卒夜去。
惠王之所以身不死,国不分者,二家谋不和也。若从一家之谋,则魏必分矣。
故曰 君终无適子,其国可破也 。
二年,魏败韩于马陵,败赵于怀。
三年,齐败我观。
五年,与韩会宅阳。
城武堵。
为秦所败。
六年,伐取宋仪台。
九年,伐败韩于澮。
与秦战少梁,虏我将公孙痤,取庞。
秦献公卒,子孝公立。
十年,伐取赵皮牢。
彗星见。
十二年,星昼坠,有声。
十四年,与赵会鄗。
十五年,鲁、卫、宋、郑君来朝。
十六年,与秦孝公会杜平。
侵宋黄池,宋复取之。
十七年,与秦战元里,秦取我少梁。
围赵邯郸。
十八年,拔邯郸。
赵请救于齐,齐使田忌、孙膑救赵,败魏桂陵。
十九年,诸侯围我襄陵。
筑长城,塞固阳。
二十年,归赵邯郸,与盟漳水上。
二十一年,与秦会彤。
赵成侯卒。
二十八年,齐威王卒。
中山君相魏。
三十年,魏伐赵,赵告急齐。
齐宣王用孙子计,救赵击魏。
魏遂大兴师,使庞涓将,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。
过外黄,外黄徐子谓太子曰: 臣有百战百胜之术。
太子曰: 可得闻乎?
客曰: 固原效之。
曰: 太子自将攻齐,大胜并莒,则富不过有魏,贵不益为王。
若战不胜齐,则万世无魏矣。
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。
太子曰: 诺,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。
客曰: 太子虽欲还,不得矣。
彼劝太子战攻,欲啜汁者众。
太子虽欲还,恐不得矣。
太子因欲还,其御曰: 将出而还,与北同。
太子果与齐人战,败於马陵。
齐虏魏太子申,杀将军涓,军遂大破。
三十一年,秦、赵、齐共伐我,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,破之。
秦用商君,东地至河,而齐、赵数破我,安邑近秦,於是徙治大梁。
以公子赫为太子。
三十三年,秦孝公卒,商君亡秦归魏,魏怒,不入。
三十五年,与齐宣王会平阿南。
惠王数被於军旅,卑礼厚币以招贤者。邹衍、淳于髡、孟轲皆至梁。
梁惠王曰: 寡人不佞,兵三折於外,太子虏,上将死,国以空虚,以羞先君宗庙社稷,寡人甚丑之,叟不远千里,辱幸至弊邑之廷,将何利吾国?
孟轲曰: 君不可以言利若是。
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,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,上下争利,国则危矣。
为人君,仁义而已矣,何以利为!
三十六年,复与齐王会甄。
是岁,惠王卒,子襄王立。
襄王元年,与诸侯会徐州,相王也。
追尊父惠王为王。
五年,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,围我焦、曲沃。
予秦河西之地。
六年,与秦会应。
秦取我汾阴、皮氏、焦。
魏伐楚,败之陉山。
七年,魏尽入上郡于秦。
秦降我蒲阳。
八年,秦归我焦、曲沃。
十二年,楚败我襄陵。
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齧桑。
十三年,张仪相魏。
魏有女子化为丈夫。
秦取我曲沃、平周。
十六年,襄王卒,子哀王立。
张仪复归秦。
哀王元年,五国共攻秦,不胜而去。
二年,齐败我观津。
五年,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,走犀首岸门。
六年,秦来立公子政为太子。
与秦会临晋。
七年,攻齐。
与秦伐燕。
八年,伐卫,拔列城二。
见卫君曰: 请罢魏兵,免成陵君可乎?
卫君曰: 先生果能,孤请世世以卫事先生。
如耳见成陵君曰: 昔者魏伐赵,断羊肠,拔阏与,约斩赵,赵分而为二,所以不亡者,魏为从主也。
今卫已迫亡,将西请事於秦。
与其以秦醳卫,不如以魏醳卫,卫之德魏必终无穷。 成陵君曰: 诺。
如耳见魏王曰: 臣有谒於卫。
卫故周室之别也,其称小国,多宝器。
今国迫於难而宝器不出者,其心以为攻卫醳卫不以王为主,故宝器虽出必不入於王也。
臣窃料之,先言醳卫者必受卫者也。
如耳出,成陵君入,以其言见魏王。
魏王听其说,罢其兵,免成陵君,终身不见。
九年,与秦王会临晋。
张仪、魏章皆归于魏。
魏相田需死,楚害张仪、犀首、薛公。
楚相昭鱼谓苏代曰: 田需死,吾恐张仪、犀首、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。
代曰: 然相者欲谁而君便之?
昭鱼曰: 吾欲太子之自相也。
代曰: 请为君北,必相之。 昭鱼曰: 柰何?
对曰: 君其为梁王,代请说君。 昭鱼曰: 柰何?
对曰: 代也从楚来,昭鱼甚忧,曰: 田需死,吾恐张仪、犀首、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。
代曰: 梁王,长主也,必不相张仪。
张仪相,必右秦而左魏。
犀首相,必右韩而左魏。
薛公相,必右齐而左魏。
梁王,长主也,必不便也。
王曰: 然则寡人孰相?
代曰: 莫若太子之自相。
太子之自相,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,皆将务以其国事魏,欲得丞相玺也。
以魏之彊,而三万乘之国辅之,魏必安矣。
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。
遂北见梁王,以此告之。
太子果相魏。
十年,张仪死。
十一年,与秦武王会应。
十二年,太子朝於秦。
秦来伐我皮氏,未拔而解。
十四年,秦来归武王后。
十六年,秦拔我蒲反、阳晋、封陵。
十七年,与秦会临晋。
秦予我蒲反。
十八年,与秦伐楚。
二十一年,与齐、韩共败秦军函谷。
二十三年,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。
哀王卒,子昭王立。
昭王元年,秦拔我襄城。
二年,与秦战,我不利。
三年,佐韩攻秦,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。
六年,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。
芒卯以诈重。
七年,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。
八年,秦昭王为西帝,齐湣王为东帝,月馀,皆复称王归帝。
九年,秦拔我新垣、曲阳之城。
十年,齐灭宋,宋王死我温。
十二年,与秦、赵、韩、燕共伐齐,败之济西,湣王出亡。
燕独入临菑。
与秦王会西周。
十三年,秦拔我安城。
兵到大梁,去。
十八年,秦拔郢,楚王徙陈。
十九年,昭王卒,子安釐王立。
安釐王元年,秦拔我两城。
二年,又拔我二城,军大梁下,韩来救,予秦温以和。
三年,秦拔我四城,斩首四万。
四年,秦破我及韩、赵,杀十五万人,走我将芒卯。
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。
苏代谓魏王曰: 欲玺者段干子也,欲地者秦也。
今王使欲地者制玺,使欲玺者制地,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。
且夫以地事秦,譬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
王曰: 是则然也。虽然,事始已行,不可更矣。
对曰: 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,便则食,不便则止矣。
今王曰 事始已行,不可更 ,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?
九年,秦拔我怀。十年,秦太子外质於魏死。
十一年,秦拔我郪丘。
秦昭王谓左右曰: 今时韩、魏与始孰彊?
对曰: 不如始彊。
王曰: 今时如耳、魏齐与孟尝、芒卯孰贤?
对曰: 不如。
王曰: 以孟尝、芒卯之贤,率彊韩、魏以攻秦,犹无柰寡人何也。
今以无能之如耳、魏齐而率弱韩、魏以伐秦,其无柰寡人何亦明矣。
左右皆曰: 甚然。
中旗冯琴而对曰: 王之料天下过矣。
当晋六卿之时,知氏最彊,灭范、中行,又率韩、魏之兵以围赵襄子於晋阳,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,不湛者三版。
知伯行水,魏桓子御,韩康子为参乘。
知伯曰: 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,乃今知之。
汾水可以灌安邑,绛水可以灌平阳。
魏桓子肘韩康子,韩康子履魏桓子,肘足接於车上,而知氏地分,身死国亡,为天下笑。
今秦兵虽彊,不能过知氏;韩、魏虽弱,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。
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,原王之勿易也!
於是秦王恐。
齐、楚相约而攻魏,魏使人求救於秦,冠盖相望也,而秦救不至。
魏人有唐雎者,年九十馀矣,谓魏王曰: 老臣请西说秦王,令兵先臣出。
魏王再拜,遂约车而遣之。
唐雎到,入见秦王。
秦王曰: 丈人芒然乃远至此,甚苦矣!
夫魏之来求救数矣,寡人知魏之急已。
唐雎对曰: 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,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。
夫魏,一万乘之国也,然所以西面而事秦,称东籓,受冠带,祠春秋者,以秦之彊足以为与也。
今齐、楚之兵已合於魏郊矣,而秦救不发,亦将赖其未急也。
使之大急,彼且割地而约从,王尚何救焉?
必待其急而救之,是失一东籓之魏而彊二敌之齐、楚,则王何利焉?
於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。魏氏复定。
赵使人谓魏王曰: 为我杀范痤,吾请献七十里之地。
魏王曰: 诺。
使吏捕之,围而未杀。
痤因上屋骑危,谓使者曰: 与其以死痤市,不如以生痤市。
有如痤死,赵不予王地,则王将柰何?
故不若与先定割地,然後杀痤。 魏王曰: 善。
痤因上书信陵君曰: 痤,故魏之免相也,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,有如彊秦亦将袭赵之欲,则君且柰何?
信陵君言於王而出之。
魏王以秦救之故,欲亲秦而伐韩,以求故地。
无忌谓魏王曰:
秦与戎翟同俗,有虎狼之心,贪戾好利无信,不识礼义德行。
苟有利焉,不顾亲戚兄弟,若禽兽耳,此天下之所识也,非有所施厚积德也。
故太后母也,而以忧死;穰侯舅也,功莫大焉,而竟逐之;两弟无罪,而再夺之国。
此於亲戚若此,而况於仇雠之国乎?
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,臣甚惑之。
而王不识则不明,群臣莫以闻则不忠。
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,内有大乱,外交彊秦魏之兵,王以为不亡乎?
韩亡,秦有郑地,与大梁鄴,王以为安乎?
王欲得故地,今负彊秦之亲,王以为利乎?
秦非无事之国也,韩亡之後必将更事,更事必就易与利,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。
是何也?
夫越山逾河,绝韩上党而攻彊赵,是复阏与之事,秦必不为也。
若道河内,倍鄴、朝歌,绝漳滏水,与赵兵决於邯郸之郊,是知伯之祸也,秦又不敢。
伐楚,道涉谷,行三千里。而攻冥戹之塞,所行甚远,所攻甚难,秦又不为也。
若道河外,倍大梁,右上蔡、召陵,与楚兵决於陈郊,秦又不敢。
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,又不攻卫与齐矣。
夫韩亡之後,兵出之日,非魏无攻已。
秦固有怀、茅、邢丘,城垝津以临河内,河内共、汲。必危;有郑地,得垣雍,决荧泽水灌大梁,大梁必亡。
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於秦,秦之欲诛之久矣。
秦叶阳、昆阳与舞阳邻,听使者之恶之,随安陵氏而亡之,绕舞阳之北,以东临许,南国必危,国无害乎?
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,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。
异日者,秦在河西晋,国去梁千里,有河山以阑之,有周韩以间之。
从林乡军以至于今,秦七攻魏,五入囿中,边城尽拔,文台堕,垂都焚,林木伐,麋鹿尽,而国继以围。
又长驱梁北,东至陶卫之郊,北至平监。
所亡於秦者,山南山北,河外河内,大县数十,名都数百。
秦乃在河西晋,去梁千里,而祸若是矣,又况於使秦无韩,有郑地,无河山而阑之,无周韩而间之,去大梁百里,祸必由此矣。
异日者,从之不成也,楚、魏疑而韩不可得也。
今韩受兵三年,秦桡之以讲,识亡不听,投质於赵,请为天下雁行顿刃,楚、赵必集兵,皆识秦之欲无穷也,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,必不休矣。
是故臣原以从事王,王速受楚赵之约,而挟韩之质以存韩,而求故地,韩必效之。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,此亦王之天时已。
通韩上党於共、甯,使道安成,出入赋之,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。今有其赋,足以富国。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,韩必不敢反魏,是韩则魏之县也。
魏得韩以为县,卫、大梁、河外必安矣。
今不存韩,二周、安陵必危,楚、赵大破,卫、齐甚畏,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。
二十年,秦围邯郸,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,赵得全。无忌因留赵。
二十六年,秦昭王卒。
三十年,无忌归魏,率五国兵攻秦,败之河外,走蒙骜。
魏太子增质於秦,秦怒,欲囚魏太子增。
或为增谓秦王曰: 公孙喜固谓魏相曰 请以魏疾击秦,秦王怒,必囚增。
魏王又怒,击秦,秦必伤 。
今王囚增,是喜之计中也。
故不若贵增而合魏,以疑之於齐、韩。
秦乃止增。
三十一年,秦王政初立。
三十四年,安釐王卒,太子增立,是为景湣王。
信陵君无忌卒。
景湣王元年,秦拔我二十城,以为秦东郡。
二年,秦拔我朝歌。
徙野王。
三年,秦拔我汲。
五年,秦拔我垣、蒲阳、衍。
十五年,景湣王卒,子王假立。
王假元年,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,秦王觉之。
三年,秦灌大梁,虏王假,遂灭魏以为郡县。
太史公曰:吾適故大梁之墟,墟中人曰: 秦之破梁,引河沟而灌大梁,三月城坏,王请降,遂灭魏。
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,国削弱至於亡,余以为不然。
天方令秦平海内,其业未成,魏虽得阿衡之佐,曷益乎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