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览 先识览

一曰:凡国之亡也,有道者必先去,古今一也。

地从於城,城从於民,民从於贤。

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,民得而城得,城得而地得。

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、人说其民哉?

得其要而已矣。

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,执而泣之。

夏桀迷惑,暴乱愈甚。

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。

汤喜而告诸侯曰: 夏王无道,暴虐百姓,穷其父兄,耻其功臣,轻其贤良,弃义听谗,众庶咸怨,守法之臣,自归于商。

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,於是载其图法,出亡之周。

武王大说,以告诸侯曰: 商王大乱,沈于酒德,辟远箕子,爰近姑与息。妲己为政,赏罚无方,不用法式,杀三不辜,民大不服。

守法之臣,出奔周国。

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,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,以其图法归周。

周威公见而问焉,曰: 天下之国孰先亡?

对曰: 晋先亡。

威公问其故,对曰: 臣比在晋也,不敢直言,示晋公以天妖,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。曰: 是何能为?

又示以人事多不义,百姓皆郁怨。曰: 是何能伤?

又示以邻国不服,贤良不举曰: 是何能害?

如是,是不知所以亡也。

故臣曰晋先亡也。

居三年,晋果亡。

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,曰: 孰次之?

对曰: 中山次之。

威公问其故,对曰: 天生民而令有别,有别,人之义也,所异於禽兽麋鹿也,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。

中山之俗,以昼为夜,以夜继日,男女切倚,固无休息,康乐,歌谣好悲,其主弗知恶,此亡国之风也。臣故曰中山次之。

居二年,中山果亡。

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,曰: 孰次之? 屠黍不对。

威公固问焉,对曰: 君次之。

威公乃惧,求国之长者,得义莳、田邑而礼之,得史驎、赵骈以为谏臣,去苛令三十九物,以告屠黍。

对曰: 其尚终君之身乎!

曰:臣闻之,国之兴也,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;国之亡也,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。

威公薨,歹聿九月不得葬,周乃分为二。

故有道者之言也,不可不重也。

周鼎著饕餮,有首无身,食人未咽,害及其身,以言报更也。

为不善亦然。

白圭之中山,中山之王欲留之,白圭固辞,乘舆而去。

又之齐,齐王欲留之仕,又辞而去。

人问其故,曰: 之二国者皆将亡。

所学有五尽。何谓五尽?

曰:莫之必,则信尽矣;莫之誉,则名尽矣;莫之爱,则亲尽矣;行者无粮、居者无食,则财尽矣;不能用人、又不能自用,则功尽矣。国有此五者,无幸必亡。

中山、齐皆当此。

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,则必不亡矣。

其患不闻,虽闻之又不信。

然则人主之务,在乎善听而已矣。

夫五割而与赵,悉起而距军乎济上,未有益也。

是弃其所以存,而造其所以亡也。

二曰:天下虽有有道之士,国犹少。

千里而有一士,比肩也;累世而有一圣人,继踵也。

士与圣人之所自来,若此其难也,而治必待之,治奚由至?

虽幸而有,未必知也,不知则与无贤同。

此治世之所以短,而乱世之所以长也。

故王者不四,霸者不六,亡国相望,囚主相及。

得士则无此之患。

此周之所封四百馀,服国八百馀,今无存者矣。

虽存,皆尝亡矣。

贤主知其若此也,故日慎一日,以终其世。

譬之若登山,登山者,处已高矣,左右视,尚巍巍焉山在其上。

贤者之所与处,有似於此。身已贤矣,行已高矣,左右视,尚尽贤於己。

故周公旦曰: 不如吾者,吾不与处,累我者也;与我齐者,吾不与处,无益我者也。

惟贤者必与贤於己者处。

贤者之可得与处也,礼之也。

主贤世治,则贤者在上;主不肖世乱,则贤者在下。

今周室既灭,天子既废,乱莫大於无天子。

无天子则强者胜弱,众者暴寡,以兵相刬,不得休息。

而佞进。

今之世当之矣。故欲求有道之士,则於江海之上,山谷之中,僻远幽闲之所,若此则幸於得之矣。

太公钓於滋泉,遭纣之世也,故文王得之。

文王,千乘也;纣,天子也。

天子失之,而千乘得之,知之与不知也。诸众齐民,不待知而使,不待礼而令。

若夫有道之士,必礼必知,然後其智能可尽也。

晏子之晋,见反裘负刍息於涂者。

以为君子也,使人问焉,曰: 曷为而至此?

对曰: 齐人累之,名为越石父。

晏子曰: 嘻!

遽解左骖以赎之,载而与归。

至舍,弗辞而入。

越石父怒,请绝。

晏子使人应之曰: 婴未尝得交也,今免子於患,吾於子犹未邪?

越石父曰: 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,而伸乎己知者。

吾是以请绝也。

晏子乃出见之,曰: 向也见客之容而已,今也见客之志。

婴闻察实者不留声,观行者不讥辞,婴可以辞而无弃乎?

越石父曰: 夫子礼之,敢不敬从。

晏子遂以为客。

俗人有功则德,德则骄。

今晏子功免人於厄矣,而反屈下之,其去俗亦远矣。

此令功之道也。

子列子穷,容貌有饥色。

客有言之於郑子阳者,曰: 列御寇,盖有道之士也,居君之国而穷,君无乃为不好士乎?

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。

子列子出见使者,再拜而辞。

使者去,子列子入,其妻望而拊心曰: 闻为有道者妻子,皆得逸乐。

今妻子有饥色矣,君过而遗先生食,先生又弗受也。

岂非命也哉?

子列子笑而谓之曰: 君非自知我也,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,至已而罪我也,有罪且以人言。

此吾所以不受也。

其卒民果作难,杀子阳。

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,则不义;死其难,则死无道也。

死无道,逆也。

子列子除不义、去逆也,岂不远哉?

且方有饥寒之患矣,而犹不苟取,先见其化也。

先见其化而已动,远乎性命之情也。

三曰:人之目,以照见之也,以瞑则与不见,同。其所以为照、所以为瞑异。

瞑士未尝照,故未尝见。

瞑者目无由接也,无由接而言见,谎。

智亦然。

其所以接智、所以接不智同,其所能接、所不能接异。智者,其所能接远也;愚者,其所能接近也。

所能接近而告之以远,奚由相得?

无由相得,说者虽工,不能喻矣。

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: 何以为之莽莽也?

指麻而示之。

怒曰: 孰之壤壤也,可以为之莽莽也!

故亡国非无智士也,非无贤者也,其主无由接故也。

无由接之患,自以为智,智必不接。

今不接而自以为智,悖。

若此则国无以存矣,主无以安矣。

智无以接,而自知弗智,则不闻亡国,不闻危君。

管仲有疾,桓公往问之,曰: 仲父之疾病矣,将何以教寡人?

管仲曰: 齐鄙人有谚曰: 居者无载,行者无埋。

今臣将有远行,胡可以问?

桓公曰: 愿仲父之无让也。

管仲对曰: 愿君之远易牙、竖刀、常之巫、卫公子启方。

公曰: 易牙烹其子犹尚可疑邪?

管仲对曰: 人之情,非不爱其子也,其子之忍,又将何?

有於君公又曰: 竖刀自宫以近寡人,犹尚可疑邪?

管仲对曰: 人之情,非不爱其其身之忍,又将何有於君?

公又曰: 常之巫审於死生,能去苛病,犹尚可疑邪?

管仲对曰: 死生,命也。苛病,失也。

君不任其命、守其本。而敢归巫,彼将以此无不为也。

公又曰: 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,其父死而不哭,犹尚可疑邪?

管仲对曰: 人之情,非不爱其父也,其父之忍,又将何有於君? 公曰: 诺。

管仲死,尽逐之。

食不甘,宫不治,苛病起,朝不肃。

居三年公曰: 仲父不亦过乎!

孰谓仲父尽之乎!

於是皆复召而反。

明年,公有病,常之巫从中出曰: 公将以某日薨。

易牙、竖刀、常之巫相与作乱,塞宫门,筑高墙,不通人,矫以公令。

有一妇人逾垣入,至公所。

公曰: 我欲食。

妇人曰: 吾无所得。

公又曰: 我欲饮。

妇人曰: 吾无所得。

公曰: 何故?

对曰: 常之巫从中出曰: 公将以某日薨。

易牙、竖刀、常之巫相与作乱,塞高墙,不通人,故无所得。

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。

公慨焉叹,涕出曰: 嗟乎!

圣人之所见,岂不远哉!

若死者有知,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衣乎?

蒙袂而绝乎寿宫。

虫流出於户,上盖以杨门之扇,三月不葬。

此不卒听管仲之言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,无由接见也。

无由接,固却其忠言,而爱其所尊贵也。

四曰:穴深寻,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。

是何也?

不至故也。

智亦有所不至。公兴师以袭郑,蹇叔谏曰: 不可。

臣闻之,袭国邑,以车不过百里,以人不过三十里,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,是以犯敌能灭,去之能速。

今行数千里,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,臣不知其可也。

君其重图之。

缪公不听也。

蹇叔送师於门外而哭曰: 师乎!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。

蹇叔有子曰申与视,与师偕行。

蹇叔谓其子曰: 晋若遏师必於淆。

女死,不於南方之岸,必於北方之岸,为吾尸女之易。

缪公闻之,使人让蹇叔曰: 寡人兴师,未知何如。

今哭而送之,是哭吾师也。

蹇叔对曰: 臣不敢哭师也。

臣老矣,有子二人,皆与师行。

比其反也,非彼死,则臣必死矣,是故哭。

师行过周,王孙满要门而窥之,曰: 呜呼!是师必有疵。

若无疵,吾不复言道矣。

夫秦非他,周室之建国也。

过天子之城,宜橐甲束兵,左右皆下,以为天子礼。

今袀服回建,左不轼,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,力则多矣,然而寡礼,安得无疵?

师过周而东。

郑贾人弦高、奚施将西市於周,道遇秦师,曰: 嘻!

师所从来者远矣。此必袭郑。

遽使奚施归告,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,曰: 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。

大国不至,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,日无所与焉,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。

何其久也!

使人臣犒劳以璧,膳以十二牛。

秦三帅对曰: 寡君之无使也,使其三臣丙也、术也、视也於东边候晋之道,过,是以迷惑,陷入大国之地。

不敢固辞,再拜稽首受之。

三帅乃惧而谋曰: 我行数千里,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,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,此其备必已盛矣。

还师去之。

当是时也,晋文公适薨,未葬。

先轸言於襄公曰: 秦师不可不击也,臣请击之。

襄公曰: 先君薨,尸在堂,见秦师利而因击之,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!

先轸曰: 不吊吾丧,不忧吾哀,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。

若是而击,可大强。

臣请击之。

襄公不得已而许之。

先轸遏秦师於淆而击之,大败之,获其三帅以归。

缪公闻之,素服庙临,以说於众曰: 天不为秦国,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谏,以至於此患。

此缪公非欲败於殽也,智不至也。

智不至则不信。

言之不信,师之不反也从此生。故不至之为害大矣。

五曰:大智不形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。

禹之决江水也,民聚瓦砾。

事已成,功已立,为万世利。

禹之所见者远也,而民莫之知。

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,而可以乐成功。

孔子始用於鲁,鲁人鹥诵之曰: 麛裘而韠,投之无戾。

韠而麛裘。

投之无邮。 用三年,男子行乎涂右,女子行乎涂左,财物之遗者,民莫之举。

大智之用,固难逾也。

子产始治郑,使田有封洫,都鄙有服。

民相与诵曰: 我有田畴,而子产赋之。

我有衣冠,而子产贮之。

孰杀子产,吾其与之。

後三年,民又诵之曰: 我有田畴,而子产殖之。

我有子弟,而子产诲之。

子产若死,其使谁嗣之?

使郑简、鲁哀当民之诽訾也,而因弗遂用,则国必无功矣,子产、孔子必无能矣。

非徒不能也,虽罪施,於民可也。

今世皆称简公、哀公为贤,称子产、孔子为能。

此二君者,达乎任人也。

舟车之始见也,三世然後安之。

夫开善岂易哉!

故听无事治。

事治之立也,人主贤也。

魏攻中山,乐羊将。

已得中山,还反报文侯,有贵功之色。

文侯知之,命主书曰: 群臣宾客所献书者,操以进之。

主书举两箧以进。

令将军视之,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。

将军还走,北面再拜曰: 中山之举,非臣之力,君之功也。

当此时也,论士殆之日几矣,中山之不取也,奚宜二箧哉?

一寸而亡矣。

文侯,贤主也,而犹若此,又况於中主邪?

中主之患,不能勿为,而不可与莫为。

凡举无易之事,气志视听动作无非是者,人臣且孰敢以非是邪疑为哉?

皆壹於为,则无败事矣。

此汤、武之所以大立功於夏、商,而句践之所以能报其雠也。

以小弱皆壹於为而犹若此,又况於以强大乎!

魏襄王与群臣饮,酒酣,王为群臣祝,令群臣皆得志。

史起兴而对曰: 群臣或贤或不肖,贤者得志则可,不肖者得志则不可。

王曰: 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。

史起对曰: 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,邺独二百亩,是田恶也。

漳水在其旁,而西门豹勿知用,是其愚也。

知而弗言,是不忠也。愚与不忠,不可效也。

魏王无以应之。

明日,召史起而问焉,曰: 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?

史起对曰: 可。

王曰: 子何不为寡人为之?

史起曰: 臣恐王之不能为也。

王曰: 子诚能为寡人为之,寡人尽听子矣。

史起敬诺,言之於王曰: 臣为之,民必大怨臣,大者死,其次乃藉臣。

臣虽死藉,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。王曰: 诺。

使之为邺令。

史起因往为之。邺民大怨,欲藉史起。史起不敢出而避之。

王乃使他人遂为之。

水已行,民大得其利,相与歌之曰: 邺有圣令,时为史公。

决漳水,灌邺旁。

终古斥卤,生之稻粱。

使民知可与不可,则无所用矣。贤主忠臣,不能导愚教陋,则名不冠後、实不及世矣。

史起非不知化也,以忠于主也。

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。

诚能决善,众虽喧哗,而弗为变。

功之难立也,其必由讻々邪!

国之残亡,亦犹此也。

故讻々之中,不可不味也。

中主以之止善,贤主以之讻々也立功。

六曰: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,若白垩之与黑漆,则无所用智,虽愚犹可矣。

且治乱存亡则不然。

如可知,如可不知;如可见,如可不见。

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,犹尚有管叔、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。

故治乱存亡,其始若秋毫。察其秋毫,则大物不过矣。

鲁国之法,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,有能赎之者,取其金於府。

子贡赎鲁人於诸侯,来而让,不取其金。

孔子曰: 赐失之矣。

自今以往,鲁人不赎人矣。

取其金,则无损於行;不取其金,则不复赎人矣。

子路拯溺者,其人拜之以牛,子路受之。

孔子曰: 鲁人必拯溺者矣。

孔子见之以细,观化远也。

楚之边邑曰卑梁,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於境上,戏而伤卑梁之处女。

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,吴人应之不恭,怒,杀而去之。

吴人往报之,尽屠其家。

卑梁公怒,曰: 吴人焉敢攻吾邑?

举兵反攻之,老弱尽杀之矣。

吴王夷昧闻之,怒,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,克夷而後去之。

吴、楚以此大隆。

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於鸡父,大败楚人,获其帅潘子臣、小帷子、陈夏啮。

又反伐郢,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,实为鸡父之战。

凡持国,太上知始,其次知终,其次知中。

三者不能,国必危,身必穷。

《孝经》曰: 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;满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。

富贵不离其身,然後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。

楚不能之也。

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。

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,羊斟御。

明日将战,华元杀羊飨士,羊斟不与焉。

明日战,怒谓华元曰: 昨日之事,子为制;今日之事,我为制。

遂驱入於郑师。

宋师败绩,华元虏。

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。

战,大机也。

飨士而忘其御也,将以此败而为虏,岂不宜哉!

故凡战必悉熟偏备,知彼知己,然後可也。

鲁季氏与郈氏斗鸡,郈氏介其鸡,季氏为之金距。

季氏之鸡不胜,季平子怒,因归郈氏之宫,而益其宅。

郈昭伯怒,伤之於昭公,曰: 禘於襄公之庙也,舞者二人而已,其馀尽舞於季氏。

季氏之舞道,无上久矣。

弗诛,必危社稷。

公怒,不审,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,遂入其宫。

仲孙氏、叔孙氏相与谋曰: 无季氏,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。

遂起甲以往,陷西北隅以入之,三家为一,郈昭伯不胜而死。

昭公惧,遂出奔齐,卒於干侯。

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,惧以鲁国不胜季氏,而不知仲、叔氏之恐,而与季氏同患也。

是不达乎人心也。

不达乎人心,位虽尊。

何益於安也?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,况於三季?

同恶固相助。

权物若此其过也,非独仲、叔氏也,鲁国皆恐。

鲁国皆恐,则是与一国为敌也,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。

七曰:东方之墨者谢子,将西见秦惠王。

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。

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,对曰: 谢子,东方之辩士也。其为人甚险,将奋於说,以取少主也。

王因藏怒以待之。

谢子至,说王,王弗听。

谢子不说,遂辞而行。

凡听言以求善也,所言苟善,虽奋於取少主,何损?

所言不善,虽不奋於取少主,何益?

不以善为之悫,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,惠王失所以为听矣。

用志若是,见客虽劳,耳目虽弊,犹不得所谓也。

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,此史定所以得饰鬼以人、罪杀不辜,群臣扰乱,国几大危也。

人之老也,形益衰而智益盛。

今惠王之老也,形与智皆衰邪?

荆威王学书於沈尹华,昭厘恶之。

威王好制,有中谢佐制者,为昭厘谓威王曰: 国人皆曰: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。

王不说,因疏沈尹华。

中谢,细人也,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,文学之士不得进,令昭厘得行其私。

故细人之言,不可不察也。

且数怒人主,以为奸人除路,奸路以除,而恶壅却,岂不难哉?

夫激矢则远,激水则旱,激主则悖,悖则无君子矣。

夫不可激者,其唯先有度。

邻父有与人邻者,有枯梧树,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,邻人遽伐之。

邻父因请而以为薪。

其人不说曰: 邻者若此其险也,岂可为之邻哉?

此有所宥也。

夫请以为薪与弗请,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。

齐人有欲得金者,清旦,被衣冠,往鬻金者之所,见人操金,攫而夺之。

吏搏而束缚之,问曰: 人皆在焉,子攫人之金,何故?

对吏曰: 殊不见人,徒见金耳。

此真大有所宥也。

夫人有所宥者,固以昼为昏,以白为黑,以尧为桀。

宥之为败亦大矣。

亡国之主,其皆甚有所宥邪?

故凡人必别宥然後知,别宥则能全其天矣。

八曰:名正则治,名丧则乱。

使名丧者,淫说也。

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,是不是而非不非。

故君子之说也,足以言贤者之实、不肖者之充而已矣,足以喻治之所悖、乱之所由起而已矣,足以知物之情、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。

凡乱者,刑名不当也。

人主虽不肖,犹若贤用,犹若听善,犹若为可者。

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,所为善而从邪辟,所谓可从悖逆也。

是刑名异充,而声实异谓也。

夫贤不肖,善邪辟,可悖逆,国不乱,身不危,奚待也?

齐湣王是以。

知说士,而不知所谓士也。

故尹文问其故,而王无以应。

此公玉丹之所以见信、而卓齿之所以见任也。

任卓齿而信公玉丹,岂非以自雠邪?

尹文见齐王,齐王谓尹文曰: 寡人甚好士。

尹文曰: 愿闻何谓士?

王未有以应。

尹文曰: 今有人於此,事亲则孝,事君则忠,交友则信,居乡则悌。

有此四行者,可谓士乎?

齐王曰: 此真所谓士已。

尹文曰: 王得若人,肯以为臣乎?

王曰: 所愿而不能得也。

尹文曰: 使若人於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,王将以为臣乎? 王曰: 否。

大夫见侮而不斗,则是辱也,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。

尹文曰: 虽见侮而不斗,未失其四行也。

未失其四行者,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。

未失其所以为士一,而王以为臣,失其所以为士一,而王不以为臣,则向之所谓士者,乃士乎 ?

王无以应。

尹文曰: 今有人於此,将治其国,民有非则非之,民无非则非之民有罪则罚之,民无罪则罚之,而恶民之难治,可乎? 王曰: 不可。

尹文曰: 窃观下吏之治齐也,方若此也。

王曰: 使寡人治信若是,则民虽不治,寡人弗怨也。

意者未至然乎!

尹文曰: 言之不敢无说,请言其说。

王之令曰: 杀人者死,伤人者刑。

民有畏王之令、深见侮而不敢斗者,是全王之令也,而王曰: 见侮而不敢斗,是辱也。

夫谓之辱者,非此之谓也。

以为臣不以为臣者,罪之也。

此无罪而王罚之也。

齐王无以应。

论皆若此,故国残身危,走而之谷,如卫。

齐湣王,周室之孟侯也,太公之所以老也。

桓公尝以此霸矣,管仲之辩名实审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