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春官宗伯 司巫&神仕

司巫掌群巫之政令。

若国大旱,则帅巫而舞雩;国有大灾,则帅巫而造巫恒;祭祀,则共主,及道布,及蒩馆。

凡祭事,守瘗。凡丧事,掌巫降之礼。

男巫掌望祀、望衍、授号,旁招以茅。

冬堂赠,无方无算;春招弭,以除疾病。

王吊,则与祝前。

女巫掌岁时祓除、衅浴、旱暵,则舞雩。

若王后吊,则与祝前。凡邦之大灾,歌哭而请。

大史掌建邦之六典,以逆邦国之治。掌法,以逆官府之治;掌则,以逆都鄙之治。

凡辨法者考焉,不信者刑之,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,以贰六官,六官之所登,若约剂乱,则辟法,不信者刑之。

正岁年,以序事。颁之于官府及都鄙,颁告朔于邦国。

闰月,诏王居门,终月。

大祭祀,与执事卜日,戒卑宿之日,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。

祭之日,执书以次位常,辩事者考焉,不信者诛之。大之日、朝觐,以书协礼事。

及将币之日,执书以诏王。

大师,抱天时,与大师同车。

大迁国,抱法以前。

大丧,执法以莅劝防。遣之日,读诔,凡丧事考焉。

小丧,赐谥。

凡射事,饰中,舍筭,执其礼事。

小史掌邦国之志,奠系世,辨昭穆。

若有事,则诏王之忌讳。

大祭祀,读礼法,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。

大丧、大宾客、大会同、大军旅,佐大史。

凡国事之用礼法者,掌其小事。

卿大夫之丧。赐谥,读诔。

冯相氏掌十有二岁,十有二月,十月二辰,十日,二十有八星之位,辨其叙事,以会天位。

冬、夏致日,春、秋致月,以辨四时之叙。

保章氏掌天星,以志星辰、日月之变动,以观天下之迁,辨其吉凶。

以星土辨九州之地,所封封域,皆有分星,以观妖祥。

以十有二岁之相,观天下之妖祥。

以五云之物,辨吉凶、水旱、降丰荒之祲象。

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

凡此五物者,以诏救政,访序事。

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,以诏王治。一曰爵,二曰禄,三曰废,四曰置,五曰杀,六曰生,七曰予,八曰夺。

执国法及国令之贰,以考政事,以逆会计。

掌叙事之法,受讷访,以诏王听治。

凡命诸侯及孤、卿、大夫,则策命之。

凡四方之事书,内史读之。

王制禄,则赞为之。以方出之,赏赐。

亦如之。

内史掌书王命,遂贰之。

外史掌书外令,掌四方之志,掌三皇五帝之书,掌达书名于四方。

若以书使于四方,则书其令。

御史掌邦国、都鄙及万民之治令,以赞冢宰。

凡治者受法令焉,掌赞书,凡数従政者。

巾车掌公车之政令,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,以治其出入。

王之五路:一曰玉路,锡,樊缨,十有再就,建大常,十有二斿,以祀。金路,钩,樊缨九就,建大旂,以宾、同姓以封。象路,朱,樊缨七就,建大赤,以朝、异姓以封。革路,龙勒,条缨五就,建大白,以即戎,以封四卫。木路,前樊鹄缨,建大麾,以田,以封蕃国。

王后之五路:重翟,锡面朱緫;厌翟,勒面缋緫;安车,雕面,鹥緫皆有容盖;翟车,贝面,组緫;有握;辇车,组挽,有翣,羽盖。

王之丧车五乘:木车,蒲蔽,犬衤冥,尾櫜疏饰,小服皆疏;素车,棼蔽,犬礻冥,素饰,小服皆素;藻车,藻蔽,鹿浅礻冥,革饰。駹车,萑蔽,然礻冥,髹饰。漆乘,藩蔽,豻衤冥,雀饰。

服车五乘:孤乘夏篆,卿乘夏缦,大夫乘墨车,士乘栈车,庶人乘役车。

凡良车、散车不在等者,其用无常。

凡车之出入,岁终则会之,凡赐阙之。

毁折入赍于职币。

大丧,饰遣车,遂廞之,行之。

及葬,执盖,従车持旌。

及墓,虖启关,陈车。

小丧,共柩与其饰。

岁时,更续,共其币车。

大祭祀,鸣铃以应鸡人。

典路掌王及后之王路,辨其名物与其用说。

若有大祭祀,则出路,赞驾说。

大丧、大宾客,亦如之。

凡会同、军旅,吊于四方,以路従。

车仆掌戎路之萃,广车之萃,阙车之萃,苹车之萃,轻车之萃。

凡师,共革车,各以其萃。

会同,亦如之。

大丧,廞革车。

大射,共三乏。

司常掌九旗之物名,各有属,以待国事。

日月为常,交龙为旂,通帛为旃,杂帛为物,熊虎为旗,鸟隼为旟,龟蛇为旐,全羽为┸,析羽为旌。

及国之大阅,赞司马,颁旗物:王建大常,诸侯建旂,孤卿建旃,大夫、士建物,师都建旗,州里建旟,县鄙建旐。

道车载┸,斿车载旌,皆画其象焉,官府各象其事,州里各象其名,家各象其号。

凡祭祀,各建其旗。

会同、宾客,亦如之,置旌门。

大丧,共铭旌,建廞车之旌。及葬,亦如之。

凡军事,建旌旗洮共旅瘳置旗弊之。

甸,亦如之。

凡射,共获旌。

岁时,共更旌。

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礼。

凡都祭祀,致福于国,正都礼与其服。

若有寇戎之事,则保群神之壝。

国有大故,则令祷祠。既祭,反命于国。

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礼。

凡祭祀,致福。

国有大故,则令祷祠,反命祭,亦如之。

掌家礼,与其衣服、宫室、车旗之禁令。

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,以犹鬼、神、示之居,辨其各物。

以冬日至致天神、人鬼,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,以禬国之凶荒、民之札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