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楚游日记三

二十二日,南天门。

平行东向二里,分路。

南一里,飞来船、讲经台。

转至旧路,又东下半里,北度脊,西北上三里,上封寺。

上封东有虎跑泉,西有卓锡泉。

二十三日,上封。

二十四日,上封。

二十五日,上封。

二十六日,晴。

呈观音崖,再上祝融会仙桥,由不语崖西下。

八里,分路。

南茅坪。

北二里,九龙坪,仍转路口。南一里,茅坪。东南由山半行,四里渡乱涧,至大坪分路。

东南上南天门。西南小路直上四里,为老龙池,有水一池在岭坳,不甚澄清澈,其净室多在岭外。

西南侧刀之西,雷祖之东分路。

东二里,上侧刀峰。

平行顶上二里,下山顶,度脊甚狭。

行赤帝峰北一里,绕其东,分路。

乃南由坳中东行,一里,转出天柱东,遂南下。

五里,过狮子山与大路合,遂由岐路西入福严寺,殿已倾,僧佛鼎谋新之。

宿明道山房。二十七日,早闻雨,餐后行少止。

由寺西循天柱南一里,又西上二里,越南分之脊,转而北,循天柱西一里,上西来之脊,遂由脊上西南行,于是循华盖之东矣。

一里,转华盖南,西行三里,循华盖西而北下。

风雨大至,自是持盖行。

北过一小坪,复上岭,共一里,转而西行岭脊上。

连度三脊,或循岭北,或循岭南,共三里而复上岭。

于是直上二里,是为观音峰矣。

由峰北树中行三里,雨始止,而沉霾殊甚。

又西南下一里,得观音庵,始知路不迷。

又下一里,为罗汉台。

于是复南上二里,连度二脊,丛木亦尽,峰皆茅矣。

既逾高顶,南下一里,得丛木一丘,是为云雾堂。

中有老僧,号东窗,年九十八,犹能与客同拜起。

时雾稍开,又南下一里半,得东来大路,遂转西下,又一里半至涧,渡桥而西,即方广寺。

寺正殿崇祯初被灾,三佛俱雨中。盖大岭之南,石廪峰分支四下,大岭之北,云雾顶分支西下,夹而成坞,寺在其中,寺始于梁天监中。水口西去,环锁甚隘,亦胜地也。

宋晦庵、南轩诸迹,没俱于火。

寺西有洗衲池,补衣石在涧旁。渡水口桥,即北上山,西北登一里半,又平行一里半,得天台寺。

寺有僧全撰,名僧也。适他出,其徒中立以芽茶馈。返宿方广庆禅、宁禅房。

先是,余欲由南沟趋罗汉台至方广;比登古龙池,乃东上侧刀峰,误出天柱东;及宿福严,适佛鼎师通道取木,遂复辟罗汉台路。

余乃得循之西行,且自天柱、华盖、观音、云雾至大坳,皆衡山来脉之脊,得一览无遗,实意中之事也。

由南沟趋罗台亦迂,不若径登天台,然后南岳之胜乃尽。

二十八日,早起,风雨不收。

宁禅、庆禅二僧固坚持留,余强别之。

庆禅送至补衲台而别。

遂沿涧西行,南北两界,山俱茅秃。

五里,始有石树萦溪,崖影溪声,上下交映。

又二里,北向登崖,崖下石树愈密,涧在深壑,其中有黑、白、黄三龙潭,两崖峭削,故路折而上,已而平行山半,共三里,过鹅公嘴,得龙潭寺。

寺在天台西峰之下,南为双髻峰。

盖天台、双髻夹而西来,以成龙潭之流;潭北上即为寺,寺西为狮子峰,尖削特立,天台以西之峰,至此而尽;其南隔溪即双髻西峰,而莲花以西之峰,亦至此而尽;过九龙,犹平行山半,五里,自狮子峰南绕其西,下山又五里,为马迹桥,而衡山西面之山始尽。

自马迹桥南渡一涧,即东南行,四里至田心。

又越一小桥,一里,上一低坳,不知其为界头也。

过坳又五里,有水自东北山间悬崖而下,其高数十仞,是为小响水塘,盖亦衡山之余波也。

又二里,有水自北山悬崖而下,是为大响水塘。

前即宁水桥,问水从何处,始知其南由唐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桥。

盖自马迹南五里孟公坳分衡阳、衡山界处,其水北下者,即由白高下一殒江,南下者,即由沙河下草桥,是孟公坳不特两县分界,而实衡山西来过脉也。

第其坳甚平,其西来山即不甚高,故不之觉耳。

始悟衡山来脉非自南来,乃由此坳东峙双髻,又东为莲花峰后山,又东起为石廪峰,始分南北二支,南为岣嵝ǒǒ白石诸峰,北为云雾、观音以峙天柱。

使不由西路,必谓岣嵝、白石乃其来脉矣。

由宁水桥饭而南,五里,过国清亭,逾一小岭,为穆家洞。

其洞回环圆整,自东南绕至东北,山亦如之,而东附于衡山之西。

径洞二里,复南逾一岭,一里,是为陶朱下洞,其洞甚狭,水直西去。

路又南入峡,二里,复逾一岭,为陶朱中洞,其水亦西去。

又南二里,上一岭,其坳甚隘,为陶朱三洞,其洞较宽于前二洞,而不及穆洞之回环也。

二里,又逾一岭,为界江,其水由东南向西北去。

界江之西为大海岭。

溯水南行一里,上一坳,亦甚平,乃衡之脉又西度为大海岭者。

其坳北之水,即西北下唐夫;其坳南之水,即东南下横口者也。

逾坳共一里,为傍塘,即随水东南行。

五里,为黑山,又五里,水口,两山逼凑,水由其内破壁而入,路逾其上。

一里,水始出峡,路亦就夷平。

又一里,是为横口。

傍塘、山之水南下,岣嵝之水西南来,至此而合。

其地北望岣嵝、白石诸峰甚近,南去衡州尚五十里,遂止宿旅店。

是日共行六十里。

二十九日,早起,雨如注,乃踯躅泥途中。沿溪南行,逾一小岭,是为上梨坪。

又逾一小岭,五里,是为下梨坪,复与溪遇。

又循溪东南下,十里,为杨梅滩,有石梁南北跨溪上,溪由梁下东去,路越梁东南行。

五里入排冲,又行排中五里,南逾青山坳,排冲者,冈自谭碧岭东南至青山,分为两支,俱西北转,两冈排闼门,夹成长坞,缭绕为田,路由之入,至青山而坞穷。

乃逾坳而南,陂陀高下,滑泞几不留足,而衣絮沾透,亦疲而不觉其寒。

十里,下望日坳,为黄沙湾,则蒸江自西南沿山而来,路遂随江东南下,又五里为草桥,即衡州府矣。

觅静闻,暮得之绿竹庵天母殿瑞光师处。

亟投之,就火炙衣,而衡山古太坪僧融止已在焉。

先是,予过古太坪,上古龙池,于山半问路静室,而融止及其师兄应庵双瞽。苦留余。余急辞去,至是已先会静闻,知余踪迹。

盖融止扶应庵将南返桂林七星岩,故道出于此,而复与之遇,亦一缘也。

绿竹庵在衡北门外华严、松萝诸庵之间。

八庵连络,俱幽静明洁,呗呗即梵,佛教徒念经诵之声相闻,乃藩府焚修焚香修道之地。

盖桂王以亲藩乐善,故孜孜于禅教云。

三十日,游城外河街,泞甚。

暮,返宿天母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