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楚游日记十六

二十七日平明行,舟多北向。二十里,抵祁阳东市,舟人复泊而市米,过午始行。

不半里,江涨流横,众舟不前,遂泊于杨家坝,东市南尽处也。

下午舟既泊,余乃同静闻渡杨家桥,共一里,入祁阳西门。

北经四牌坊,东出东门外,又东北一里,为甘泉寺。

泉一方,当寺前坡下,池方丈余,水溢其中,深仅尺许,味极淡冽,极似惠泉水。

城东山陇缭饶,自北而南,两层成峡,泉出其中。

寺东向,倚城外第一冈。殿前楹有吾郡宋邹忠公名浩,贬此地与蒋湋游。

《甘泉铭碑》,张南轩名栻。从郡中蒋氏得之,跋而镌此。

邹大书,而张小楷,笔势遒劲,可称二绝。

其前山第二层之中,盘成一窝,则九莲庵也。旧为多宝寺,邑人陈尚书重建而复之,中有法雨堂、藏经阁、三教堂。

而藏经阁中供高皇帝像,唐包巾,丹窄衣,眉如卧蚕而中不断,疏须开张而不志文,乃陈氏得之内府即皇宫而供此者。

今尚书虽故,而子孙犹修饰未已,视为本家香火矣。

寺前环堵左绕,其中已芜,而闭户之上,有砖镌 延陵道意 四字,岂亦邹忠公之遗迹耶?

而土人已莫知之,那得此字之长为糖羊也。

九莲庵之山,南垂即为学宫。

学在城外而又倚山,倚山而又当其南尽处,前有大池,甘泉之流,南下东绕,而注于湘。

其入湘处为潇湘桥。

桥之北奇石灵幻,一峰突起,为城外第二层之山。

一盘而为九莲,再峙而为学宫,又从学宫之东度脉突此,为学宫青龙之沙。

其前湘江从南至此,东折而去;祁江从北至此,南向入湘;而甘泉活水,又绕学前,透出南胁,而东向入湘。

乃三交会之中,故桥曰潇湘桥,亭曰潇湘亭,今改建玄华阁,庙曰潇湘庙,谓似潇、湘之合流也。

庙祀大舜像,谓巡守由此,然隘陋不称。峰之东北,有石梁五拱跨祁水上,曰新桥,乃东向白水道,而衡州道则不由桥而北溯祁流矣。时余欲觅工往浯溪拓《中兴摩崖颂》,工以日暮不及往,故探历诸寺。

大抵甘泉古朴,九莲新整,一以存旧,一以征今焉。

日暮,由江市而南,经三吾驿,即次山吾水、吾山、吾亭境也,去 山 、去 水 而独以 吾 甚是。

自新桥三里,南至杨家桥,下舟已昏黑矣。

是两日共行五十里,先阻雨,后阻水也。

是夜水声汹汹,其势愈急。

二十八日水涨舟泊,竟不成行。

亟枵ā即空虚腹趋甘泉,觅拓碑者,其人已出。

又从大街趋东门,从门外朱紫衙觅范姓,八角坊觅陈姓裱工,皆言水大难渡,以涪溪、阳江也。为余遍觅拓本,俱不得。复趋甘泉,则王姓拓工已归,索余重价,终不敢行,止就甘泉摹铭二纸。

余先返舟中,留静闻候拓焉。

祁阳东门外大街与濒江之市,阛闠连络,市肆充牣è满且多高门大第,可与衡郡比隆。

第城中寥寂,若只就东城外观,可称岩邑。

二十九日昧爽放舟。

五里过浯溪,摩崖在西。东溯流从西,又二十里,过媳妇塘,娉婷傍北,沿洄自南,俱从隔江矫首。

所称 媳妇石 者,江边一崖,从山半削出,下插江底,其上一石特立而起,昂首西瞻,岂其良人即丈夫犹玉门未返耶?

又二十里,过二十四矶,矶数相次。

又五里泊于黄杨铺。

黄杨铺已属零陵。

其东即为祁阳界,其西遥望大山,名驷马山,此山已属东安,则西去东安界约三十里。

西北有大路通武冈州,共二百四十里。

黄杨有小水自西而来,石梁跨其上,名大桥。

桥下通舟,入止三五里而已。不能上也。

闰四月初一日昧爽,从黄杨铺放舟,至是始转南行。

其先自祁阳来,多西向行。十五里大护滩,有涡成漩,诸流皆奔入漩中,其声如雷,盖漏卮漏斗也。

又上为小护滩。

又十五里为高栗市。

即方潋驿也。又二十里过青龙矶,矶石巑岏。

横啮即 咬 江流。又十里,昏黑而后抵冷水湾。

下午,余病鱼腹,为减晚餐。

泊西岸石涯下,水涨石没,不若前望中峥嵘也。

初二日舟人登涯市薪菜,晨餐时乃行。

雷雨大作,距午乃晴。

共四十里,泊于湖口关,日尚高舂也。

自冷水湾来,山开天旷,目界大豁,而江两岸,啖水之石时出时没,但有所遇,无不赏心悦目。

盖入祁阳界,石质即奇,石色即润;过祁阳,突兀之势,以次渐露,至此而随地涌出矣;初三日平明,放舟入湘口,于是去潇而转向湘矣。

潇即余前入永之道,与湘交会于此。

二水一东南,潇。一西南,湘。

会同北去,为洞庭众流之主,界其中者即芝山之脉,直走而北尽。尽处两流夹之,尖若龙尾下垂,因其脊无石中砥,故两流挫也必锐而后已。

潇之东岸即湘口驿。有古潇湘祠,祀舜帝之二妃。

由祠前截潇水而西,盘龙尾而入湘。

湘口之中,有砂碛中悬,丛木如山,湘流分两派潆之,若龙口之含珠,上下之舟,俱从其西逼山崖而上。

时因流涨,即从珠东夹港沿龙尾以进。

一里,绕出珠后,即分口处也。

于是西北溯全湘,若入咽喉然,其南有小水北向入湘,即芝山西麓之水,余向登岭所望而见之者也。

是时潇水已清,湘水尚浊。

入湘口时,有舟泊而待附,共五人焉,即前日鲤鱼塘被劫之人也。

由湘口而上,多有西北之曲,滩声愈多,石崖愈奇。

二十里,有斜突于右者,上层峭而下嵌空。

又二十里,有平削于左者,黄斑白溜,相间成行;又有骈立于右者,与江左平剖之崖,夹江对峙,转而西行五里,过军家埠。

又转而南,又一山中剖卑平插江右,询之,无知其名者。

由山下转而东,泊于军家埠、台盘子之间,去军家埠又五里矣。初四日昧爽发舟,东过挂榜崖。

崖平削江左,下至水面,嵌入成潭,其上石若磨崖,色间黄白,外方整而中界三分北之,前所见江左成行者,无其高广。

由挂榜下舟转南,行二十里,上西流滩。

又十里,石溪驿,已属东安矣。

驿在江南岸,今已革。有东江自南而北,注于湘,市廛á夹东江之两岸,有大石梁跨其口,名曰复成桥。

其水发源于零陵南界,舡由桥下南入,十五里为零陵界。

又二十五里为东江桥,其上有小河三支,通筏而已。

石溪驿为零陵、东安分界。

石溪,考本地碑文曰石期,东江,土人又谓之洪江,皆音相溷ù混乱也。

石期之左,有山突兀,崖下插江中,有隙如重门悬峡。

山之后顶为狮子洞,洞门不甚高敞。

穿石窟而下一里,可透出临江门峡,惜时方水溢,其临江处既没浸中,而洞须秉炬入。

先,余乘舟人泊饭市肉,一里攀山椒而上,徘徊洞门,恐舟人不余待,余亦不能待炬入洞,急返舟中。

适顾仆亦市鱼鸭入舟,遂带雨行。

又五里,泊于白沙洲。

其对崖有石壁临江,黄白灿然满壁,崖北山巅又起一崖,西北向有庵倚之,正与余泊舟对,雨中望之神飞,恨隔江不能往也。

是日共行四十里,天雨滩高,停泊不时耳。

初五日雨彻夜达旦,晨餐乃行。

十里,江南岸石崖飞突,北岸有水自北来注,曰右江口。

或曰幼江。又五里,上磨盘滩、白滩埠,两岸山始峻而削。

峭崖之突于右者,有飞瀑挂其腋间,虽雨壮其观,然亦不断之流也。

又五里,崖之突于左,为兵书峡。

崖裂成峃è大石,有石嵌缀其端,形方而色黄白,故效颦三峡之称。

其西坳亦有瀑如练,而对岸江滨有圆石如盒,为果盒塘。

果盒、兵书,一方一圆,一上一下,皆对而拟之者也。

又西五里,为沉香崖。

崖端高迥处叠纹忽裂,中吐两枝,一曲一直,望之木形黝色,名曰沉香,不知是木是石也。

亦漫语也。

过崖,舟转而南,泊于罗埠头之东岸。是日止行二十五里,滩高水涨,淋雨不止也。

罗埠头在江西岸,倚山临流,聚落颇盛,其地西北走东安大道也。

初六日夜雨虽止,而江涨有声,遂止不行。

西望罗埠,一水盈盈,舟渡甚艰。

舟中薪尽,东岸无市处,令顾仆拾坠枝以供朝夕焉。

下午,流杀风顺,乃挂帆东南行。

五里,东泊于石冲湾。

是夕月明山旷,烟波渺然,有西湖南浦之思。

前一夕,江涨六七尺;停一日,落痕亦如之。

其界始不从水而从山。

又五里为上厂。

于是转而南行,共十五里,迤逦而西,为柳浦驿。

又南十里,为金华滩。

滩左有石崖当冲,轰流崭壁,高下两绝,险胜一时。

西转八里,为夷襄河口,有水自北岸入湘。

舟人二里,为夷襄,大聚落也。

又西二里,泊于庙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