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江右游日记七

初九日,写十二诗付崑即昆石上人,已上午矣。

即从草塘左循崖南下,路甚微削,伏深草中,或隐或现。

直下三里,则溪自箫曲之后直从东南,与外层巨山夹而成者。

盖此山即闽界,其东北度而为箫曲,西北度而为应感峰、会仙峰,两腋溪流夹而西去,犹属新城也。

箫曲南溪之上,有居民数家,燕通 艺 ,种植山种姜芋茶竹为业,地名坂铺。

由此溪渡,东南上岭一里,则平转山腰。

又南二里,复直上山顶。又二里,南下而东上,至应感岩。

其岩西向,巨壑矗峭,环成一窝,置室于中,自下望之,真凭虚缀壁也。

石崖之顶尚高一里,崖僧留饭后,即从崖侧蹑蹬而登,以为诸峰莫高于此;既登而后知会仙之更高于众也。

应感二峰连起,东属于大山,其属处过脊甚峭。

北流之水出于坂铺,南流之水即从会仙峰北向而去,自应感、会仙西流之水止此。

余盖从应感南下三里,过此一水复南上,则会仙北属大山之脊也。

脊东之水西出会仙之南,其南又有大山,东北而属于应感后之大山,夹此水西去,其中坞落为九坊,乃新城之五十一都也。

对会仙之山名迷阳洞,南即为邵武之建宁,其大山东南为泰宁,其西南为建昌之广昌,则会仙南之大山,乃南龙北来东转之处也。

自过脊至会仙,其下乱壑纵横,汇水成潭,疑所云金龟湖即此水也。初十日,由会仙峰西下,十里过溪,即应感西南来溪也。

又五里为官公坳。

又五里,下埔。

应感溪自东而西,会仙南溪自南而北,俱会于下埔而北去。

路由下埔南而西,逾一岭,五里为黄舍。

又西南逾二岭,五里至章村,山始大开,始有聚落阛闠。

西五里至容田,又西三里过长江岭。

又三里,乌石。

有卷石桥。又二里,上坪。

随溪西南四里,有大溪自西南向东北,复溯之。

西三里,过木桥,溯北来小溪,渡小石桥,北上岭。

三里,为茶坞坳。

又西三里,为何木岭。

越岭,西南二里,宿梅源。

十一日,东方乍白,自梅源溯小流西上一岭。

岭北水下新城,岭南下永丰此处 永丰 恐为 南丰 之误,因为永丰离此地甚远,但随小水南行一里,可得大道。

从之,至漈ì指水边,闽方言称瀑布亦为漈上坞始与梅源大道合。其处平畴一环,四山绕壑,以为下土矣。

已而流忽下坠,捣级而下,最下遂成一瀑,乃知五泄、麻姑之名,以幸而独著也。

是名漈山灶,去梅源始五里,余迂作十里行矣。

水上人家为 漈上 ,水下人家为 漈下 。

又五里,夏家桥,又五里,尼姑坳,途中有两小水自北来合。

又五里,乾昌桥,已胜筏。

又五里,沧浪桥。

又五里,黄婆桥。

有一溪自北来,桥梁北溪上,水自桥南出,与漈上之水合,共下南山去;而陆路由北岭入山,迂回岭上。

北行五里,曰藏石岭。

又三里,又过一小溪,亦自北而南。

越而西,二里,为思久铺。

铺有小桥,桥下细流始西向行,路复随之。

五里,西至来陂桥。

又一溪颇大,自北来会,同过桥下;而漈上大溪亦自南来会,遂同注而北。

又一里,溪之东有狮山,西有象山,狮山石独突兀,而象山半为斧斤所凿。

二山紧束水口,架石梁其中,曰石家桥,溪自桥下俱北去,路自桥上西向府。

渡桥一里,又有小溪自南而北,亦有石梁跨其上。

又三里,上艾家岭。

又十里至南丰,入城东门。

三里,出西门,则盱江自西南抵西门,绕南门而北转,经东门而北下,想与漈上之水会于城北之下流也。

西门外濒溪岸,则石突溪崖,凿道其间,架佛阁于上。

濒江带城,甚可眺望,以行急不及登。

又西五里,一溪自北来,渡其桥;又一溪自西来,即溯之行。

有数家在溪上,曰三江口,想即二溪与盱江合,故名也。

十二日,东方甫白,从三江西渡溪,循左路行,路渐微。

六七里,日出,入山口,居舍一二家,去路颇遥。

先是,有言三江再进十里,有山口可宿者,余既讶其近,又疑其居者之寡。

连逾二岭,三里,遇来人询之,曰: 错矣!

正道在南,从三江渡溪已误也。

指余南循小路转。

盖其岭西北为吴坑,东南为东坑,去三江已十里矣。

乃从南转下一坑,得居民复指上岭,共五里,至后阿大山。

从其西北小路直上二里,则一小庙当路岐。

从庙西北平循山半阴崖而行,又二里而至一山过脊处,南北俱有路,而西向登岭一路独仄,遂蹑之行。

既登一峰,即转入山峡。

其峡有溪在下,自西而东,东口破壁而下;绾口一峰,西南半壁,直倾至底,石骨如削铁;路在其对崖。

循峡阴西人,共三里。一石飞突南崖,瞰溪撑日,日光溪影,俱为浮动。

溪中大石矗立,其西两崖逼竖如门,水从崖中坠壁而下,崖下新架一桥。渡而北,又登岭半里,山回水聚,得岐路入一庵,名龙塘庵。

有道人曰: 西有龙潭,路棘不可入。

得茗,食点数枚。

出庵,从左渡小溪,遂复直上岭。

二里,复循山北阴崖而行,屡有飞涧从山巅坠下,路横越涧上下复成溪。

又三里,得横木栈崖。

又二里,直转军峰之北,仰望峰顶犹刺天也,有石涧自峰顶悬凹而下,盖北溪之源矣。

渡溪复上一岭,始与北来大路合,遂高南向峰顶,而上无重峰之隔矣。

自东北路口西上一里,至北岭度脊处,有空屋三间,中有绳床土灶而无人居,其西下宜黄之道,东即所从来大道也。

自此南上,凿蹬叠级,次第间出,蹈空而上,道甚修广,则进贤金父母所助而成者。

金名廷璧,自此愈上愈高,风气寒厉,与会仙异矣。登顶下望,五六尖峰自西南片片成队而来,乃闽中来脉也。

至绝顶之南,圆亘为着棋峰,亭亭峭削,非他峰所及。

北起为绝顶,则石屋中浮,丘、王、郭三仙像共列焉。

其北度之脉,则空室处。

其北又起一峰,直走而为王仙峰,东下而为麻姑,东北下而为云盖,以结建昌者也。

自着棋峰夹中望,下有洞穹然,攀箐挂石而下,日尚下午,至洞已渐落虞渊天色黄昏,亟仍攀蹑而上,观落日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