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江右游日记二

二十一日早起,寒甚,雨气渐收,众峰俱出,惟寺东南绝顶尚有云气。

与贯心晨餐毕,即出方丈中庭,指点诸胜。

盖正南而独高者为寨顶,顶又有石如鹦嘴,又名鹦嘴峰,今又名为老人峰。

其北下之脊,一起而为罗汉,再起而为鹦哥,三起而为净瓶,四起而为观音,此为中支,北与展旗为对者也,而西,最峭削者为龟峰、双剑峰。龟峰三石攒起,兀立峰头,与双剑并列,而高顶有叠石,如龟三叠,为一山之主名。双剑亦与龟峰并立,龟峰三剖其下而上合,双剑两岐其顶而本根基连。

其南有大书 壁立万仞 者,指寨顶而言也。

款已剥落,云是朱晦庵。

此为西南过脊之中,东北与香盒峰为对者也,而旧寺之向因之。

从西而北,联屏障于左者,一为含龟峰,其下即为振衣台,二为明星峰,其上有窍若星。

三为双鳌峰,此环峙于谷西,而寨顶之脉西北尽于此。

从南顶而东,最回环者为城垛峰、围屏峰,此为东南层绕之后,西北与双鳌峰为对者也。

从东而北,列磷峋于右者,覆者为轿顶峰,尖者为象牙峰,踞者为狮子峰。

此联翩于谷东,而寨顶之脉东北转于此,又从北而骈立为案焉。

平而突者为香盒峰也。

幻而起者灵芝峰也,斜而张者展旗峰也,此排拱于谷北,而寨顶之脉西南尽于此。

此俱谷之内者也。

若谷之外,展旗之北为天柱峰,又为狗儿峰。

狮子之南为卓笔峰。

围屏峰之南,深壑中有棋盘石。

寨顶之南又有朝帽峰。

接引峰。寨顶之西有画笔峰,水帘洞。此俱谷之外者也。

其谷四面峰攒,独成洞窟。

惟西向一峡,两崖壁立,水从中出,路亦从之。

其南从龟峰之下,西从狮子峰之侧,北从香盒、天柱之间,皆逾峰跻隙而后得度,真霄壤天地间一灵胜矣。

其中观音峰一枝,自寨顶北坠,分为二谷:西则方丈静室所托,最后为振衣台、摩尼洞之路;东则榛莽深翳。

余曳杖披棘而入,直抵围屏峰、城垛峰之下,仰视 饿虎赶羊 诸石,何酷肖也。

使芟夷深莽,叠级置梯,必有灵关再辟,奥胜莫殚竭尽者。

惜石乱棘深,无能再入。

出,循狮子峰之北,逾岭南转,所谓轿顶、象牙诸峰,从其外西向视之,又俱夹叠而起。

中悬一峰,恍若卓笔,有咄咄表示惊讶书空之状,名之曰卓笔峰,不虚也,不经此不见也。

峰之下俱石冈高亘。

其东又有石峰一支,自寨顶环而北,西与轿顶、象牙诸峰,又环成一谷。

余从石冈直南披其底,复以石乱棘深而出。

因西逾象牙、狮子之间,其脊欹削,几无容足,回瞰内谷,真别有天地矣。

此东外谷之第一层也。

复循外岭东行,南转二里,直披寨顶之后,是为棋盘石。

一大石穹立谷中,上平如砥,镌其四旁,可踞可憩。

想其地昔有考槃,今成关莽,未必神仙之遗也。

其西南为朝帽峰,西北为寨顶,盖即围屏峰之后也。

其外峰一支,自朝帽峰下复环而北,又成一谷,但其山俱参差环立,不复如内二支俱石骨削成者矣。

此东外谷之第二层也。

寨顶、朝帽之间,峰脊度处,一石南向而立,高数十丈,孤悬峰头,俨若翁仲,或称为接引峰,或称为石人峰。

从棋盘石望之不觉神飞,疑从此可跻绝顶,遂披棘直穷岭下,则悬崖削石,无可攀跻也。

仍从旧路至狮峰,过香盒峰,登灵芝峰,望天柱、狗儿二峰,直立北谷中。

盖展旗与其北一峰又环成一谷,此北外谷也。

既而从展旗之西南,直东上其巅。

东南眺朝帽峰之东,又分立一石,亦如接引,而接引则隐不可见;南眺叠龟、双剑,俱若一壁回环,无复寸隙也。

下峰,从夹栈西山,循潭外南行,出双鳌、明星、含龟之后,东视三峰,其背俱垂土可上。舍而更南,东入即水帘之径,逾叠龟、双剑,即下振衣谷中之道也。

更舍而南,见有道东上,知为寨顶无疑矣。贾勇而登,二里,西视叠龟、双剑其西有隙可通,然掩映不见所从。

此南外谷之第一层也。

循崖端再上,已而舍左从右,则见东南冈上,乱石涌起,有若双芝骈立,盘大茎小,下复并蒂,中有穿孔,其上飞舞成形,应接不暇。

又上一里,既登一顶,复舍右从左,穿石隙而上,转而东南行,其顶更穹然也。

其北复另起一顶,两顶夹而成峡,东南始于过脊,西北溢于水帘,山遂剖为两界,而过脊之度其东南者,一石如梁,横两顶之间,梁尽而轰崖削起,决无登理。

踞脊上回瞰南谷,崩隤直下,不见其底,但见东西对崖,悬岚倒翠,不知从何而入。

此南外谷之第二层也。

久之,觅路欲返,忽见峡北之顶,有石如凿级自峡中直上者,因详视峡南石上,亦复有级如之,始知其路不从脊而从峡也。

盖其寨为昔人盘踞之处,故梯险凿空,今路为草没,而石迹未泐è裂开。

遂循级北下峡中,复自峡攀级北上,一里,复东登再高处,极其东南,则恍与接引比肩,朝帽觌相见面矣。

惟朝帽东离立之石,自隐不见,而朝帽则四面孤悬,必无可登。

而接引之界于其中者,已立悬脊之上,两旁俱轰石错块,不特不仅仅是下不能上,即上亦不能下。

其北下之谷即棋盘,其南下之谷即朝帽南来之脉所环而成者,亦不知其从何而入。

此南外谷之第三层也。

时日色已暮,从绝顶四里下山。

东向入至双剑、叠龟之下,见有路可入水帘洞,第昏黑莫辨,亟逾岭入方丈焉。

二十二日晨起,为贯心书《五缘诗》及《龟峰》五言二首、《赠别》七言一首。

晨餐后,复逾振衣台,上至叠龟峰之下,再穿一线而东,复北过四声谷。

盖四声谷之壁,有一隙东南向,内皆大石叠架,若累级悬梯,便成楼阁,可通西北。

而出其西北为摩尼洞,正下临方丈,平挹ì观音、净瓶、狮子诸峰。

遂下岭,西南循外谷入水帘洞。

其处三面环崖,回亘自天,而北与龟、剑二峰为对,泉从崖东飘坠,飞珠卷雪,为此中绝胜。

徘徊不能去离开。久之,再饭于寺,别贯心行。

仍从崖栈西出,十里,排前。

五里,过状元桥北之分路亭,其南路乃由桥而至黄源窑者,从其西行十五里至留口,暮涉其溪。

溪西即为贵溪界,其溪自黄源来,至此入大溪,而市肆俱在溪西,乃投宿焉。

自排前至留口,回望龟峰,只见朝帽峰俨若一羊角插天,此西向之望也,与弋阳东面之望不殊纤毫,第此处转见一石人亭亭在旁更为异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