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江右游日记十

二十二日,由北城外历凤凰山北麓,经北门,二里,过黄备桥。

桥架曹溪之上。

西北行十里,溯溪至元口。又五里至官庄前,西南渡溪,又十里至陈坊。北渡小木桥,为曹山寺道。

遂令顾仆同担夫西至乐安之流坑,余与静闻携被襆,渡桥沿小溪入。

五里,为狮子口。

由回龙洞而入山隘,即曹山也。

其内环峰凹辟,平畴一围,地圆整如砥,山环绕如城,水流其间。

自回龙口而南下陈坊,又东下宜黄,交锁曲折,亦此中一洞天,为丹霞、麻姑之类也。

初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,后加 草 、加 点 ,名荷玉山。

唐本寂禅师礼曹溪回,始易名曹山。宋赐额宝积寺,毁于嘉靖丙戌公元年,基田俱属缙绅。

兹有名僧曰观心,将兴复焉。

观心,宜黄人,向驻锡丰城,通儒释之渊微发生及发展,兼诗文之玄著。

余一至,即有针芥之合指性情契合,设供篝灯,谈至丙夜,犹不肯就寝,曰: 恨相见之晚也。

先是,余午至,留饭后即谓余曰: 知君志在烟霞,此中尚有异境,曹山旧迹,不足观也。

二十三日,早闻雨声。

饭而别观心,出曹山,而雨丝丝下。

三里至陈坊木桥,仍西从大道。

溯溪二里,过鹏风桥。

溪南自山来,路西折逾小岭。

又三里,复西渡溪之上流,曰接龙桥。

盖溪自曹山后岭北山峡而来,南下而转至鹏风桥者,此流尚细,而宜黄、崇仁之界,因逾接龙桥而西,即为崇之东南境。

从此入山共三里,逾大霍岭,直逼龙骨山下。

又二里,逾骨岭,水犹东注。

又三里,下幞头岭,水始西流。

又四里至纯乡,则一溪自南而北矣。

渡溪桥是为纯乡村,有居民颇众。

随水西二里,北下为崇仁道。

南循小水一里,西登干冈岭,岭颇峻,逾岭而下,纯西南行矣。

十里,至廖庄桥,有溪自南而北,其大与纯乡之溪并,东北流,当与纯溪同下崇仁者也。

又西五里,过练树桥,桥跨巴溪之上。

又西过坳上,盖南来之脉北过相山者也。

其东水下练树桥为小巴溪,西水下双溪桥为大巴溪,俱合于罕浒,北即峙为相山,高峙朱碧街之北。

再西即为芙蓉山。

芙蓉尖峭而相山屏列,俱崇仁西南之巨擘也。

自练树桥又五里而至朱碧街。

其地在崇仁南百余里,南五十里为大华山,西南三十里为乐安县。

二十四日,昧爽黎明,从朱碧西南行,月正中天。

二里为双溪桥。

二小溪,一自东北,一自西北,俱会于桥北,透桥东南去。

路从西南,又一里为玄坛庙桥。

其水自西而东,乃芙蓉西南之流,当亦东会双溪而下罕浒入巴溪者也。

过溪南一里,越雷公岭,有溪自南而西北去。

下岭即东南溯溪,一里为雷公场,又南三里为深坑。

又东南二里为石脑,上有桥曰崑ǖ阳桥。

又南三里曰双湛桥,又二里曰赵桥,又五里曰横冈,又五里越一岭,曰赵公岭。

自石脑来十五里,其岭坦而长,盖东自华盖山度脊,而西经乐安,而北转进贤,为江西省城之脉者也。

岭北水绕雷公而西北下崇仁,岭南水由大陂而下永丰、吉水者也。

下岭,山隘渐辟,其内坞曰白麻插,水虽西流乐安、永丰,而地犹属崇仁;其外冈曰崇仁仙观,则乐安之界也。

由白麻插循左山东南行,三里至大坪墅,转而东向入山。

又二里,东至一天门,有涧西注石桥下,从此遂蹑级上登。

一里至旧一天门,有二小溪,一自东南,一自东北,合于石屋之上。

从此俱峻坂悬级。

又七里至二天门,逐两度过脊之坂,俱狭若堵墙。

于是东北绕三峰之阴北,共七里而登华盖之顶,谒三仙焉。

盖华盖三峰并列,而中峰稍逊,西为着棋,东为华盖。

路由西峰而登,其阳南甚削,故取道于阴。

华盖之上,诸道房如峰窝驾空,簇绕仙殿,旁无余地,无可眺舒。

饭于道士陈云所房,亟登着棋,四眺形胜。

其北正与相山对,而西南则中华山欲与颉颃下,东与南俱有崇嶂,而道士不能名,然皆不能与华盖抗也。

其山在崇仁南百二十里,东去宜黄亦百二十里,西去乐安止三十里,东南至宁都则二百余里焉。

余自建昌,宜取道磁龟,则直西而至;自宜黄,宜取道石蛩从云封寺,亦直西而至;今由朱碧,则迂而北,环而西,转而东向入山,然取道虽迂五十里,而得北游曹山洞石,亦不为恨也。

下山十五里,至三天门,渡石桥而南,遂西南向落日趋。

五里过崇仙观。

又三里越韬岭,是为乐安界。

又西南三里,渡一溪桥。

又四里,溪西转出大陂,溪中乱石平铺,千横万叠,水碎飞活转,如冰花玉屑。

时日已暮,遂宿大陂。

二十五日,是日为冬至,早寒殊甚,日出始行。

西南五里为药腊。

又五里为曾田,其处村居甚盛,而曾氏为最,家庙祀宗圣公孔子之弟子曾参。

从此转而南,渡溪入山,乃中华山之西北麓支山也。

中华在华盖西南三十里,从药腊来循其阴西行,至是乃越而转其西北。

又三里为馒头山,见溪边横石临流,因与静闻箕踞其上,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。

及起而行,回顾溪流正透石而出,始知其为架壑之石也。

余之从乐安道,初览其《志》,知其城西四十里有天生石梁,其侧有石转运,故欣然欲往;至是路已南,不及西向,以为与石桥无缘;而不意复得此石,虽溪小石低,已见 天生 一斑。

且其东北亦有石悬竖道旁,上如卓锥,下细若茎,恐亦石桥转运之类矣。

又南一里为黄汉。

又南逾一小岭,一里是为简上,为中华之西南谷矣。

从此婉转山坑,渐次而登,五里,上荷树岭,上有瞻云亭。

盖岭之东北为中华,岭之西南为雪华,此其过脉之脊云。

逾岭南下二里,至坑底,有小溪,一自东北,一自西北,会而南。

三里,出源里桥。又三里则大溪自东而西,渡长木桥至溪南,是为流坑。

其处阛闠纵横,是为万家之市,而董氏为,巨姓,有五桂坊焉。

大溪之水东五十里自郎岭而来,又东过大树岭,为宁都界,合太华、中华东南之水至此,西八里至乌江,又合黄漠之水南下永丰焉。

是日午至流坑,水涸无舟,又西八里,宿于乌江溪南之茶园。

二十六日,因候舟停逆旅。

急索饭,即渡溪桥北上会仙峰。

其峰在大溪之北,黄漠溪之西,盖两溪交会,而是山独峙其下流,与雪华山东西夹黄漠溪入大溪之口者也。

峰高耸突兀倍于雪华,而阳多石骨嶙峋,于此中独为峻拔。

其西南则豁然,溪流放注永丰之境也。

由溪北从东小径西上,五里而至会仙峰。

按《志》止有仙女峰,在乐安南六十里,而今土人讹为会仙云;然其为三仙之迹则无异矣。

是峰孤悬,四眺无所不见。

老僧董怀莪为余言: 北四十里为乐安,西南六十里为永丰,直西为新淦,直东为宁都。

其东北最远者为太华山,其次为中华,又次为雪华,三华俱在东北。

而乐安之北有西华,兀立云雾之间,为江省过脉,尖拔特甚,盖从太华西北渡赵公岭而特起者也。

由会仙而上,更西北一里,其石巑岏锐峻,上多鹃花红艳,不甚高,亦冬时一异也。

由会仙南面石磴而下,至山半甫有石泉一泓,由其山峭拔无水泉,故山下之溪亦多涸辙耳。

下山五里,至溪旁,其南即为牛田,水南,其北为乌江,其东为茶园,余所停屐处也。

午返,舟犹不行,遂止宿焉。二十七日,乌江,三十里,丰陂宿。

二十八日,十里,将军。

二十里,永丰宿。

二十九日,自永丰西南五里放舟,又三十五里北郊。

吉水界。二十五里,亦名乌江。

又十里,下黄宿。

三十日,早行。

二十里,凤凰桥。

溪右崖上有凤眼石,溪左为熊右御史概所居。

又五里抵官材石,溪左一山崖石嶙峋,曰仙女排驾。

遂绕吉水东门,转南门、西门、北门,而与赣水合。

盖三面绕吉水者为恩江,由永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