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游日记十
二十六日鸡再鸣,饭而出店,即北向循西山行。
三里,曙色渐启。
见有岐自西南来者,有岐自东北来者,而中道则直北逾坳。
盖西界老山至此度脉而东,特起一峰,当关中突,障扼川流,东曲而盘之,流为所扼,稍东逊之,遂破峡北西向,坠级争趋,所谓石龙坝也。
此山名为九子山,实海口下流当关之键,平定哨在其南,大营庄在其东,石龙坝在其北。
山不甚高大,圆阜特立,正当水口,故自为雄耳。
山巅有石九枚,其高逾于人,骈立峰头,土人为建九子母庙,以石为九子,故以山为九子母也。
余时心知正道在中,疑东北之岐为便道,且可一瞰川流,遂从之。
一里抵大营庄,则川流轰轰在下,舟不能从水,陆不能从峡,必仍还大路,逾坳乃得;于是返辙,从峰西逾岭北下。
共二里,有小水自西南峡来,渡之。
复西上逾坡,则坡北峡中,螳川之水,自九子母山之东破峡北出,转而西,绕山北而坠峡,峡中石又横岨而层阂之,水横冲直捣,或跨石之顶,或窜石之胁,涌过一层,复腾跃一层,半里之间,连坠五六级,此石龙坝也。
此水之不能通舟,皆以此石为梗。
昔治水者多燔石凿级,不能成功,土人言凿而辄长,未必然也。
石级既尽,峡亦北转。
路从峡西山上,随之北行。
下瞰级尽处,峡中有水一方,独清潴,土人指为青鱼塘,言塘中青鱼大且多。
按《志》,昆阳平定乡小山下有三洞,泉出汇而为潭,中有青鱼白鱼,俗呼随龙鱼,岂即此耶?
北二里,峡稍开,有村在其下,为青鱼塘村。
北二里,西北蹑一岭,此岭最高,始东见观音山与罗汉寺碧鸡山,两峰东峙。
惟西向诸山稍伏而豁,大道之往迤西者从之,而老脊反自伏处南度。老龙之脊,西北自丽江、鹤庆东,南下至楚雄府南,又东北至禄丰、罗次北境,又东至安宁州西北境,东突为龙山;遂南从安宁州之西,又南度三泊县之东,又南向绕昆阳州之西南,乃折而东经新兴州北,为铁炉关;又东经江川县北,为关索岭。
又东峙为屈颡巅山,乃折而东北,为罗藏山,则滇池、抚仙湖之界脊也。始西一里,逾其巅。
又西北下一里,则螳川之水,自岭之北麓环而西,又转而南。
岭西有村,濒川而居,置渡川上,是曰武趣河,昆阳西界止此,过渡即为安宁州界。
武趣之河,绕村南曲,复转西峡去;路渡河即西北上坡。
连越土垅二重,共五里,北下,有水一塘在东坞中。
又北二里,有水一塘在西坞中。
又北一里半,有村在路东。
又北一里半,坡乃北尽,坡北始开东西大坞。乃下坡西向行坞中,二里,有水东北自北界横亘中尖峰下来,是为沙河。
其流颇大,石梁东西跨之。
河从梁下南去,螳川之水,自武趣西峡转而北来,二水合于梁南,半里,遂西北至安宁州城之南,于是北向经城东而北下焉。
过沙河桥,又西北一里,则省中大道自东北来,螳大川自城南来,俱会于城东,有巨石梁东西跨川上,势甚雄壮。
过梁即为安宁城。
入其东门,阛阓颇集,乃沽饮于市,为温泉浴计。
饮毕,忽风雨交至。始持伞从南街西行,已而知道禄裱大道,乃返而至东门内,从东街北行。
安宁一州,每日夜煎盐千五百斤。城内盐井四,城外盐井二十四。
每井大者煎六十斤,小者煎四十斤,皆以桶担汲而煎于家。
又西转过城隍庙而北,半里,出北门。
风雨凄凄,路无行人,余兴不为止,冒雨直前。
随螳川西岸而北,三里半,有村在西山麓,其后庙宇东向临之,余不入。
又北二里半,大路盘山西北转;有岐下坡,随川直北行。
余乃下从岐,一里半,有舟子舣舟渡,上川东岸,雨乃止。
复循东麓而北,抵北岭下,川为岭扼,西向盘壑去,路乃北向陟岭。
岭颇峻,一里逾岭北,又一里,下其北坞,有小水自东北来,西注于川,横木桥度之。
共一里,又西北上坡,有村当坡之北,路从其侧,一里,逾坡而北。
再下再上,共三里,西瞰螳川之流,已在崖下。
崖端有亭,忽从足底涌起,俯瞰而异之。
亟舍路西向下,入亭中,见亭后石骨片片,如青芙蓉涌出。
其此复有一亭,下乃架木而成者。
瞰其下,则中空如井,有悬级在井中,可以宛转下坠。余时心知温泉道尚当从上北行,而此奇不可失,遂从级坠井下。
其级或凿石、或嵌木,或累梯,共三转,每转约二十级,共六十级而至井底。
井孔中仅围四尺,其深下垂及底约四五丈。
井底平拓,旁裂多门,西向临螳川者为正门,南向者为旁门。旁门有屏斜障,屏间裂窍四五,若窗棂户牖,交透叠印,土人因号之曰 七窍通天 。 七窍 者,谓其下之多门: 通天 者,谓其上之独贯也。
旁门之南,崖壁巉削,屏列川上;其下洞门,另辟骈开,凡三四处,皆不甚深透,然川漱于前,崖屏于上,而洞门累累,益助北洞之胜。
虚明 二字,非此洞不足以当之。 虚明 大书之下,又有刻 听泉 二字者,字甚古拙,为燕泉笔。
燕泉,都宪何孟春号。何,郴州人,又自叙为吾邑人。又其侧,有 此处不可不饮 ,为升庵笔,升庵,杨太史慎号。而刻不佳,不若中洞。
门右有 此处不可不醉 ,为冷然笔,刻法精妙,遂觉后来者居上。
又 听泉 二字上,刻醒石诗一绝,标曰 姜思睿 ,而醒石上亦刻之,标曰 谱明 。
谱明不知何人,一诗二标,岂谱明即姜之字耶?
此处泉石幽倩,洞壑玲珑,真考槃贤者隐居深谷之胜地,惜无一人栖止。
大洞之左,穹崖南尽,复有一洞,见烟自中出,亟入之。
其洞狭而深,洞门一柱中悬,界为二窍,有儸儸囚发赤身,织草履于中,烟即其所炊也。洞南崖尽,即前南来之坞,下而再上处也。
时顾仆留待北洞,余复循崖沿眺而北。北洞之右,崖复北尽,遂蹑坡东上,仍出崖端南来大道。
半里,有庵当路左,下瞰西崖下,庐舍骈集,即温泉在是矣。
庵北又有一亭,高缀东峰之半,其额曰 冷然 。
当温泉之上,标以御风之名,杨君可谓冷暖自知矣。
由亭前蹑石西下,石骨棱厉。
余爱其石,攀之下坠,则温池在焉。
池汇于石崖下,东倚崖石,西去螳川数十步。
池之南,有室三楹,北临池上。
池分内外,外固清莹,内更澄澈,而浴者多就外池。
内池中有石,高下不一,俱沉水中,其色如绿玉,映水光艳烨然。
余所见温泉,滇南最多,此水实为第一。
池室后,当东崖之上,有佛阁三楹,额曰 暖照 ,南坡之上,有官宇三楹,额曰 振衣千仞 。
皆为土人锁钥,不得入。
余浴既,散步西街,见卖浆及柿者,以浴热买柿啖之。
因问知虚明之南,尚有云涛洞,川之西岸,曹溪寺旁,有圣水,相去三里,皆反在其南,可溯螳川而游也。
盖温池之西滨螳川东岸,夹庐成衢,随之面北,百里而达富民。
川东岸山最高者为笔架峰,即在温池东北,《志》所谓岱晟山也;川西岸山最高者为龙山,曹溪在其东陇之半,《志》所谓葱山也。
二山夹螳川而北流,而葱山则老脊之东盘者矣。
余时抵川上,欲先觅曹溪圣水,而渡舟在川西岸,候之不至,遂南半里,过虚明诸洞下。
南抵崖处,坡曲为坞,宜仍循川岸而南,以无路,遂上昔来大路隅,由小岐盘西崖而南。
亦再下再上,一里半,有一村在坡南,是为沈家庄。
老妇指云涛洞尚在南坡外。
又南涉坞,半里登坡,路绝而不知洞所在。
西望隔川,有居甚稠,其上有寺,当即曹溪。
有村童拾薪川边,遥呼而问所谓云涛洞者,其童口传手指,以川隔皆不能辨。
望见南坡之下,有石崖一丛,漫趋之。
至其下,仰视石隙,丛竹娟娟,上有朱扉不掩。
登之,则磴道逶迤,轩亭幽寂,余花残墨,狼藉蹊间,云牖石床,离披洞口。
轩后有洞门下嵌,上有层楼横跨,皆西向。
先登其楼,楼中供大士诸仙像,香几灯案,皆以树根为之,多有奇古者。
其南有卧室一楹,米盎即米缸书簏书箱,犹宛然其内,而苔衣萝网,封埋已久,寂无径行,不辨其何人所构,何因而废也。
下楼入洞,初入若室一楹,侧有一窞dn,下陷窈黑。
其北又裂一门,透裂入,有小窍斜通于外,见竹影窜入,即堕黑而下。
南下杳不知其所底,北眺亦有一牖上透,第透处甚微,光不能深烛,以手扪隘,以足投空,时时两无所著,又时时两有所碍。
既至其底,忽望西南有光烨然,转一隘,始见其光自西北顶隙透入,其处底亦平,而上复穹焉高盘。
倏然有影掠隙光而过,心异之,呼顾仆,闻应声正在透光之隙,其所过影即其影也。
复转入暗底,隙隘崖悬,无由著足,然而机关指内部结构渐熟,升跻似易,觉明处之魂悸害怕,不若暗中之胆壮也。
再上一层,则上牖微光,亦渐定中生朗,其旁原有细级,宛转崖间,或颓或整,但初不能见耳。
出洞,仍由前轩出扉外,见右崖有石刻一方,外为棘刺结成窠网,遥不能见。
余计不能去,竟践而入之,巾履俱为钩卸,又以布缚头护网,始得读之。
乃知是庵为天启丙寅州人朱化孚所构。
朱,壬辰进士。其楼阁轩亭,俱有名额匾,住山僧亦有名有诗,未久而成空谷,遗构徒存,只增慨耳!
既下至川岸,若一航渡之,即西上曹溪。
时不得舟,仍北三里至温泉,就舟而渡,登西岸,溯川南行。望川东虚明崖洞,若即若离,杳然在落花流水之外。
南一里,又见川东一崖,排突阵列突出亦如虚明,其下亦有多洞迸裂,门俱西向,有大书其上为 青龙洞 、为 九曲龙宫 者,隔川望之,不觉神往。
土人言此二洞甚深,篝火以入,可四五里,但中黑无透明处。
此洞即在沈家庄北,余前从虚明沿川岸来,即可得之,误从其上,行崖端而不知,深为怅怅遗憾而不快;然南之云涛,北之虚明,既已两穷游遍,此洞已去而复得之对涯,亦未为无缘也。
又南一里,抵川西村聚。
从其后西上山,转而南,又西上,共一里,遂入曹溪寺。
寺门东向,古刹也。
余初欲入寺觅圣泉,见殿东西各有巨碑,为杨太史升庵所著,乃拂碑读之,知寺中有优昙花树诸胜,因觅纸录碑,遂不及问水。
是晚,炊于僧寮,宿于殿右。
二十七日晨起,寒甚。
其树在殿前东北隅二门外坡间,今已筑之墙版中,其高三丈余,大一人抱,而叶甚大,下有嫩枝旁丛。
闻开花当六月伏中,其色白而淡黄,大如莲面瓣长,其香甚烈而无实果实。
余摘数叶置囊中。
遂同党生由香积北下坡,循坳而北,一里半,观圣泉。
泉从山坡大树根下南向而出,前以石环为月池,大丈余,潴水深五六寸余,波淙淙由东南坡间泻去。
余至当上午,早潮已过,午潮未至,此正当缩时,而其流亦不绝,第潮时更涌而大耳。
党生言,穴中时有二蟾蜍蛤蟆出入,兹未潮,故不之见,即碑所云 金崷 ,号曰 神泉 者矣。
月池南有亭新构,扁曰 问潮亭 ,前巡方使关中张凤翮为之记。
党生又引余由泉西上坡,西北缘岭上,半里,登水月庵。
庵东北向,乃葱山之东北坳中矣。
庵洁而幽,为乡绅王姓者所建。
庭中水一方,大仅逾尺,乃建庵后劚zhú挖掘地而出者。
庵前有深池,泉不能蓄也。
既复下至圣泉,还至曹溪北坡坳,党生别余上寺,余乃从岐下山。
一里,抵昨村后上山处。
由村后南行半里,复东望川东回曲中,石崖半悬,飞楼临丹,即云涛洞也。
川水已从东盘曲,路犹循西山南向下,因其山坞自南而转也。
一里余,始循南山而东。
二里,则其川自坞北曲而南,与路遇,既过,路又循东山溯溪转而北,一里,乃东向陟南山之北,一里乃转东南行。
手执纨扇,嫣然在前,后有一老妇随之,携牲盒纸锭,将扫墓郊外。
此间重十月朝祭扫。家贫不及者,至月终亦不免也。南中所见妇女,纤足姣好,无逾此者。
入城一里半,饭于东关,乃出,逾巨石梁,遵大道东北行。
半里,有小溪自东坞来,溯之行。
从桥南东去,三里半,上坡。
又一里,逾东安哨岭。
岭不甚峻,东北从横亘大山分陇西南下,为安宁东第一护城之砂亦即障碍的意思者也。过岭东下,始见沙河之水,自东北来。
随其坞东入,过站摩村,共十五里,为始甸铺。
又四里,过龙马山,屼屼北透,横亘大山之南。
路绕其前而东,又四里,始与沙河上流之溪遇。
有三巩石梁东跨其上,是曰大桥。
其水自东北进耳二尖峰西、棋盘山南峡来,西南至安宁城东,南入于螳川者也。
又半里,东上坡,宿于高枧桥村。
二十八日平明,东行一里半,上坡,为安宁东界,由此即为昆明地。
陂陀高低不平高下,以渐升陟而上,八里,其坞自双尖后进耳山来,路遂由南陇上。
又二里,山坳间有聚庐当尖,是为碧鸡关。
盖进耳之山峙于北,罗汉之顶峙于南,此其中间度脊之处,南北又各起一峰夹峙,以在碧鸡山之北,故名碧鸡关,东西与金马即金马关遥对者也。
关之东,向东南下为高峣,乃草海西岸山水交集处,渡海者从之;向西北下为赤家鼻,官道之由海堤者从之。
余时欲游进耳,遂西北下坡半里,循西山北行。
二里,有村在西山之麓,是为赤家鼻。
大道由其前北去,乃西折而入村。
村倚山而庐建房。
有池潴坡侧,大不逾五尺,村人皆仰汲焉。
中复有鱼,有垂钓其上者,亦龙潭之浅者也。
由池南上坡,岭道甚峻。
半里,登冈上,稍北而曲,有坊当道,则进耳山门外坊也,其寺尚隔一坑。
由坊西望,见寺后大山环于上,此冈绕于前,内夹深坑,旋转而入,若耳内之孔,寺临孔上盘朵边,以 进耳 取名之义,非身履此冈,不见其亲切贴切也。
进坊,西向沿坑入,半里,有岐西逾大山之坳;而入寺之路,则沿坑南转。
盘崖半里,西上入寺中。
寺门东向,登其殿,颇轩爽,似额端,不似耳中也。
方丈在殿北,有楼三楹在殿南。
其楼下临环坑,遥览滇海,颇如太华之一碧万顷,而此深远矣。
入方丈,有辛贡士伯敏者叫辛伯敏的贡士,迎款殷勤。
僧宝印欲具餐,辛挥去,令其徒陈履、陈履温二陈乃甲戌进士履忠弟。及其弟出见,且为供荤食。
复引余登殿南眺海楼,坐谈久之。
余欲趋棋盘山,问道于宝印。
宝印曰: 由坊东下山,自赤鼻山宝珠寺上为正道,路且三十里。
由此寺北,西逾大山之坳,其路半之,但空山多岐,路无从觅耳。
乃同辛君导余从殿后出,遂北至坳下东来岐路,始别去。
余乃西上,半里逾坳,半里西北稍下,一里涉中洼。
洼西复有大山,南北横峙,与东界进耳后双尖,并坳北之巅,东西夹成中洼。
由洼西复循西山之东北行,一里,循岭北转而西,稍下一里,度峡西上。
其西复有大山,南北横峙,遂西向横蹑之,一里半,登其冈。
见西南随坞有路,上逾其脊,将趋之。
有负刍者背草的人来,曰: 棋盘路在北,不在西也。
乃循西山之东,又北行,其路甚微,若断若续。
二里半,从西山北坳透脊西出,始望见三家村在西坞中,村西盘峙一峰,自北而南,如屏高拥,即棋盘山也。
其脉北自妙离寺三华山西南来,复耸此峰。
分支西度,为温泉之笔架山;分支南下,为始甸后之龙马山;南环东亘,即为所逾之脊;而南度为进耳、碧鸡者也。
脊北山复横列东北,至宝珠、赤鼻而止,为三家村东界护山。余昔来自金马以东,即遥望西界山横如屏,其顶复有中悬如覆釜倒覆的锅,高出其上者,即此棋盘峰也,而不知尚在重壑之内,外更有斯峰护之,洵实在是西峰之领袖矣。
从坳西转,循东山北崖半里,乃西向下。
一里,行壑中,有水北流,西涉之。又半里抵三家村,其村倚棋盘东麓。
路当从村北西上,乃误由村南度脊处循峡西南上,竟不得路。
攀蹑峡中三里,登一冈,有庵三楹踞坪间,后倚绝顶,其前东瞰滇中,乃发僧玄禅与僧裕庵新建者。
玄禅有内功,夜坐峰头,晓露湿衣,无所退怖退缩害怕;庵中四壁未就,不以为意也。
日已西昃,迎余瀹即煮茗煮粥,抵暮乃别。
西上跻峰,一里,陟其巅。
又西向平行顶上一里,有寺东北向,则棋盘寺也。
时已昏黑,遂啜茗喝茶而就榻。
二十九日凌晨起,僧为余炊,余乃独蹑寺后绝顶。
时晓露甚重,衣履沾透。
顶间无高松巨木,即丛草亦不甚深茂,盖高寒之故也。
顶颇平迥。
其西南皆石崖矗突,其性平直而中实,可劈为板,省中取石,皆于此遥负之,然其上反不能见,以坳于内也因为藏于山坳中。
西北坞中,有大壑回环,下有水二方,村庐踞其上,即《志》所载勒甸村龙泉也,其水分青、白色。
西南峡中水,则循龙马山东而去,当即沙河之源矣。
东南即三家之流。
是顶亦三面分水之处,第一入滇池,两入螳川,皆一派耳。
由顶远眺,则东北见尧林山尖耸,与邵甸梁王山并列;东南见罗藏山,环峙海外;直南见观音山屼岦光秃而高耸,为碧鸡绝顶掩映,半浮半隐;直西则温泉笔架山连翩而去;惟西北崇山稍豁,则螳川之所向也。
下饭于寺。
乃同寺僧出寺门东行三十步,观棋盘石。
石一方横卧岭头,中界棋盘纹,纵横各十九道。
其北卧石上,楷书 玉案晴岚 四大字,乃碧潭陈贤所题。
南有二石平庋置放,中夹为穴,下坠甚深,僧指为仙洞,昔有牧子坠羊其中,遂以石填塞之。
僧言此山之腹皆崆峒,但不得其门而入耳。
穴侧亦有陈贤诗碑,已剥斑剥脱落不可读。
乃还寺,录昆明令汪从龙诗碑。
仍令幼僧导往峰西南,观凿石之崖。
其崖上下两层,凿成大窟如厦屋。
其石色青绿者,则腻而实;黄白者,则粗而刚坚硬。
其崖间中嵌青绿色者两层,如带围,各高丈余,故凿者依而穴之。
其板即取出的石板有方有长,方者大径五六尺,长者长径二三丈,皆薄一二寸,其平如锯,无纤毫凹凸,真良材也。
还从寺前东向下,一里,过新庵之左。
直下者一里半,过三家村左,渡涧。
又一里半,东逾石山之坳。
其山乃东界北走之脉,至此复突一峰,遂北尽焉。
从坳东坠崖而下,复渐成一坑,随之行三里,为宝珠寺。
未至寺,其西坠峡处,坑水溃破堤而出而为瀑,悬崖三级下,深可十五六丈,但水细如络丝,不如疋练也。
宝珠寺东向,倚山之半,亦幽亦敞。
由其前坠坡直下,五里抵山麓,为石鼻山,聚落甚盛,盖当草海之西,碧鸡关大道即出其下也。
由村转北一里半,东北与大道合,于是东向湖堤。
二里半,有村当堤之冲,曰夏家窑。
过此,遂遵堤行湖中。
堤南北皆水洼当时水位较高,故堤两边皆水,现已干涸而成田地,堤界其间,与西子苏堤无异和杭州西湖苏堤一样。盖其洼即草海之余,南连于滇池,北抵于黄土坡,西濒赤鼻山之麓,东抵会城,其中支条错绕,或断或续,或出或没,其濒北者,《志》又谓之西湖,其实即草海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