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滇游日记十八

初五日暂憩悉檀寺。

莘野乃翁沈君,具柬邀余同悉檀诸禅侣,以初六日供斋狮林,是日遂不及出。

初六日悉檀四长老饭后约赴沈君斋:沈君亦以献岁周花甲年初满六十岁,余乃录除夕下榻四诗为祝。

仍五里,至天香庐侧,又蹑niè登峻二里而登莘野楼,则白云、翠月、玄明诸静侣皆在。

进餐后,遂同四长老遍探林中诸静室。

宛转翠微间,天气清媚,茶花鲜娇,云关翠隙,无所不到。

先过隐空,为留盒茗。

过兰宗、野愚,俱下山。

过体极静庐,预备茶盒以待。

下午,仍饭于莘野楼。

今主摩尼,间归本刹,乃四长老之兄行也。

有子现在鹤庠。野愚师又至,遂共斋本刹。下午,野愚、兰宗由塔盘往大士阁,余赴大觉之招。

小食后,腹果甚,遂乘间往寂光,录前所未竟碑。

仍饭于大觉,而还悉檀宿。

初八日饭后,四长老候往本无塔院,盖先期以是日祭扫也,余从之。

仍还由大路,循东岭而南,半里,为静闻瘗yì掩埋骨处,乃登拜之。

又南一里,则龙砂古代神话中的四方神中的青龙,代表东方。东边左砂即龙砂,此指山势外支,又自东岭分突而西,与西支传衣之峰对,亦夹持于悉檀之前,其势甚雄。

大士阁东龙潭诸水,阁西瀑布诸水,悉由此而出。

此岭为一山之龙砂,而在悉檀为尤近,即鸡足前三距鸡脚爪中之东南支也。

其脉自绝顶东亘,屏立空中,为罗汉壁、狮子林、点头峰、九重崖后脊。

中支由罗汉壁下坠而止于大士阁,东支由九重崖东南环为此岭,若臂之内抱,先分一层为内砂,与中支大士阁对,又纡此层为外砂,与西支传衣后峰对。

其势自东而西突,其度脊少坳如马鞍,故昔以马鞍岭名之。

余初入鸡山抵大觉,四顾山势,重重回合,丛林净室,处处中悬,无不恰称,独此处欠一塔,为山中缺陷。

及至悉檀,遥顾此峰尤奇,以为焉得阿育王大现神通于八万四千中,分一灵光于此。

既晤弘辨,问仙陀何在?曰: 在塔盘。

问塔盘何在?

则正指此山也。

时尚未竖塔心,不能遥瞩,自后则瞻顾如对矣。

人谓鸡山前伸三距,惟西支长,而中东二支俱短,非也。

中支不短,不能独悬于中,令外支环拱。

西支固长,然其势较低,盖虎砂正欲其低也。

若东支之所谓短者,自其环抱下坠处言之,则短,自其横脊后拥处言之,则甚长而崇,非西支之可并也。

盖西支缭绕而卑低,虎砂也,而即以为前案;东支夭屈伸自如矫而尊,龙砂也,而兼以为后屏,皆天设地造,自然之奇,拟议所不及者也。

塔盘当峰头,在马鞍中坳之西,有大路在马鞍之间,则东南下鸡坪关者;有岐路在马鞍之东,则东北向本无塔院者。

昔闻霄汉鹊桥,以渡水也,今反为水渡,抑更奇矣。大觉则抑之地中以倒射,此则浮之空中使交通,皆所谓颠倒造化也。

由坳东向循峰,则鸡山大脊之南尽处也。

其前复开大洋,分支环抱,又成一向,可谓灵山面面奇矣。

共二里,登谒本无塔。

诸静侣及三番僧皆助祭,余则享馂焉。

时同祭者,四长老外,则白云、复吾、沈公及莘野诸后裔俱集。

若兰宗、艮一,则本公雁行,故不至云。

祭后,仙陀、纯白又携祭品往祭马鞍岭北三塔,遂及静闻。

下午,还过塔盘,叩仙陀,谢其祭静闻也。

初九日晨餐后,余即携杖西行。

三里,过息阴轩。

轩在中支之脊,大觉寺之前案也,为本无师静摄养生处。

额为佥宪冯元成时可所书。

筇竹轩,亦曰息阴,以本无从筇竹披剃也。其前有三岐:从左渡涧,趋大觉、寂光;从右渡涧,趋传衣,下接待;从后直上,则分渡右涧,或由慧林而上对峰,或陟西支而抵华严焉。

余乃先半里从右渡,转而东上南岭,半里,盘其东崖之上,即瀑布之西峰也。

于是循之南行,东瞩中支之大士阁在其下,东支之塔盘岭对其上。

平行三里,乃东转随坡下,一里,则传衣寺东向倚山之半。

其北先有止止庵,嘿庵真语所建,传衣大机禅师之友也。

又南为净云,彻空真炳所建。

又南有弥陀、圆通、八角三庵,皆连附于传衣寺者,而八角名之最著,以昔有八角亭,今改创矣。

八角开创于嘉靖间,为吉空上人所建。

其南即为传衣寺,寺基开爽,规模宏拓,前有大坊,题曰 竹林清隐 ,乃直指毛堪苏州毛具茨也。

所命,颇不称。上又一直指大标所题古松诗,止署曰 白岳 。

古松当坊前,本大三围,乃龙鳞,非五鬣,此指枕针也。

山间巨松皆五鬣,耸干参天,而老龙鳞颇无大者,遂以纠拿见奇。干丈五以上,辄四面横枝而出,枝大侔于干,其端又倒垂斜攫jué像爪抓取,尾大不掉,干几分裂。

今筑台拥干,高六七尺,又植木支其横枝,仅免于裂,亦幸矣。

由梯登台,四面横枝倒悬于外,或自中跃起,或自巅垂飏,其纷纠翔舞之态,不一而足,与天台翥,其一类耶?

坊联曰: 花为传心开锦绣,松知护法作虬龙。

为王元翰聚洲笔。

门联曰: 峰影遥看云盖结,松涛静听海潮生。

为罗汝芳近溪笔。

差可人意。

然罗联涛潮二字连用,不免叠床之病,何不以 声 字易 涛 字乎?

寺昔为圆信庵,嘉靖间,李中谿xī元阳为大机禅师宏创成寺,其徒印光、孙法界,戒律法规一如大机。

万历辛丑元日毁于火,法界复鼎建之,视昔有加。

先是余过止止庵,一病僧留饭,坐久之,见其方淅米,乃去,饭于净云僧觉心处,遂入参寺中,入其西藏经阁。

阁前山茶树小而花甚盛,为折两枝而出。

乃东北下峡中,一里,有垣围一区,濬山为池,畜金鱼于中,结茅龛于上者,亦传衣之裔僧也。

云影山光,以一泓印之,不觉潭影空心。

又东北下半里,抵峡底,则瀑布之下流也,去瀑布已一曲。

昔从瀑上瞰,不见其底,今从峡底涉,亦不见其瀑。

峡西有草庐菜畦,则犹传衣之蔬圃也。

峡中水至是如引丝,反不如悬瀑之势巨矣。

渡涧,乃东上坡,一里而至大道,则大士阁之侧也。

阁倚中支南突之半,其前有坊有楼,历级甚峻,后为阁,飞甍叠栋,上供大士,左右各有楼,其制亦敞。

乃万历丙午,直指沈公所建,选老僧拙愚者居之,命曰三摩寺。

余录碑阁下,忽一僧殷勤款曲,问之,乃拙公之徒虚宇也。

虚宇又为兰宗之派,今拙公没,虚宇当事。

昨野愚、兰宗宿此,想先道余,故虚宇一见惓惓,且留宿。

余以日暮碑长,许之。令顾仆返悉檀,乃下榻于西楼之奥室位于西南的房间。初十日晨起盥栉,而顾仆至,言弘辨师遣僧往丽江已行,盖为余前茅者打前战。

余乃候饭,即从寺右大道北上,二里,陟中支之脊,有庵踞其上,曰牟尼庵。

其前松影桃花,恍有异致。

庵后即观瀑亭,回瞰瀑布,真有观不足之意。

仍溯中支二里,过息阴轩,从其后直西一里,又南下渡涧西行,已在大觉寺蔬圃之南矣。

盖大觉蔬圃当中支之后,中支至是自北转东,其西有二流交会,即瀑布之上流也。

一自罗汉壁东南下,一自华严东北流,二水之交,中夹一支,其上为慧林庵,乃西南支东出之旁派,圣峰白云寺所倚者也。

华严之路,又从圃东渡其下流。

乃从涧南溯之西上,一里半,渐逾支脊。

其南复有一涧,与西支东走之脊隔。

又从其涧北溯之西上,一里余,见脊上有冢坟墓三四,后有轩楼遗构,与冢俱颓。

此脊乃西支余派,直送而出,无有环护,宜其然也。

由冢西复下峡,其峡复有二:在南者,自西支法照寺南发源,东下经华严寺北,至此而与北涧合;在北者,自西支法照寺北发源,东下经毗卢寺北,至此而与南涧合。

二水之交,中夹一支,为华严寺北向之案,亦西南支东出之旁派,毗卢、祝国二寺所倚者也。

涉北涧,有二岐:随涧西行者,为祝国、毗卢道;由支端登脊而上,溯南涧之北西行者,为华严道。

余乃登脊,瞰南涧行。

一里,有亭桥横跨涧上,乃华严藉为下流之钥也。

度桥,始为西南本支,又西半里而得华严寺。

寺当西南支之脊,东北向九层崖而峙,地迥向异,又山中一胜也。

盖鸡山中东二支,及绝顶诸刹,皆东南二向,曾无北拱者,惟此寺回首返照,北大山诸林刹,历历倒涌,亦觉改观。

规模亦整,与传衣伯仲。

嘉靖间,南都古德月堂开建,其徒月轮,以讲演名,万历初,圣母赐藏。

后遭回禄火灾。

今虽重建,绀宇依然,而法范寂寥矣。

寺东有路,东行山脊,乃直达传衣者。

由寺前峡上西行,半里,复有亭桥横跨涧上,即东桥上流也。

寺左右各有桥有亭,山中之所仅见。

过桥,又陟其北向余支,蹑冈半里,旋冈脊,过毗卢寺,寺前为祝国寺,俱东向踞冈。

寺北有涧东下,即前所涉之北涧也。

又由其南崖溯之西上,一里半,有寺踞冈脊,是为法照寺。

盖西南支自铜佛殿下南坠,至此东转,当转折处,又东抽一支以为毗卢、祝国之脉,而横亘于华严之前者也,是为西南余支之第一。

法照之北,又分一冈相夹,无住庵倚之,即下为颓冢之支,是为西南余支之第二。

屡有路直北逾冈渡峡而横去,皆向圣峰、会灯之大道。

余欲析其分支之原,遂从峡中溯之而上,于是南舍法照,北绕无住之后,峡路渐翳,丛箐横柯,遂成幽阒,然已渐逼绝顶之下矣。

时路无行人,随一桃花箐村氓行。

一里,北循峡中,又一里,北蹑坠脊,又一里,遂逾脊而西。

乃西见香木坪之前山外拥,华首门之绝壁高悬,桃花箐之过腋西环,而此脊上自铜佛殿,下抵法照寺,转而东去,界此脊西一壑,另成一境,则放光寺所倚也。

逾脊,更西北盘壑上行,又一里半而得大路,已直逼华首门下崖矣。

其路东自圣峰来,西由放光出桃花箐,抵邓川州,为大道。

余西随之,半里而放光寺在焉。

其寺南向,后倚绝壁,前临盘壑,以桃花箐为右关,以西南首支为左护,其地虽在三距之外,而实当绝顶之下,发光钟异,良有以也。

余初自曹溪华首门下瞰之,见其寺沉沉直坠壑底,以为光从窅阒中上腾,乃鼯栖虺毒蛇伏之窟。

及至而犹然在万壑盘拱之上,而上眺华首,则一削万仞,横拓甚阔,其间虽有翠纹烟缕,若绣痕然,疑无可披陟,孰知其上乃西自曹溪,东连铜佛殿,固自有凌云之路,横缘于华首之前也。

然当身历华首时,止仰上崖之穹崇,不觉下壁之峻拔,至是而上下又合为一幅,其巍廓又何如也?

然则鸡山虽不乏层崖,如华首、罗汉、九重诸处,其境界固高,而雄杰之观,莫以逾此矣。

寺前以大坊为门,门下石金刚立于寺院门前的天王像二座,镂刻甚异,狰狞之状,恍与烟云同活。

其内为前楼,楼之前有巨石峙于左,高丈五,而大如之;上擎下削,构亭于上,蒋宾川题曰: 四壁无然。

其北面正可仰瞻华首,而独为楼脊所障,四壁之中,独翳此绝胜一面,不为无憾。

寺建于嘉靖间,陕西僧圆惺所构。

万历初,毁而复兴。

李元阳有碑,范铜而镌之,然镌字不能无讹。

其后嗣归空更建毗卢阁,阁成而神庙赐藏。

余录铜碑,殿中甚暗,而腹亦馁。

时主僧俱出,止一小沙弥在,余畀之青蚨钱,乃爇竹为炬,煮蔬为供。

既饭,东遵大道一里,逾垂支之脊又一里余,盘坠峡之上,得分岐焉。

一过峡直东者,为圣峰路;一蹑岭北上者,为会灯路,始为登顶正道。

余乃北蹑上岭,数曲而至会灯寺。

寺南向,昔为廓然师静室,今其嗣创为寺。

罗为近溪先生汝芳,李为见罗先生材,皆江西人,同为司道游此。又上有亭,为仰高亭,中有碑,为万历间按君周懋相所立,纪登山及景仰二先生意。

周亦江西人也。

余前过此,见亭中颓,不及录其文而去,故此来先录之。

风撼两崖间,寒凛倍于他处,文长字冗,手屡为风所僵。

录竟,日色西倾。

望其上兜率庵,即前所从下,而其东横缘之路出罗汉壁者,前又曾抵此而返,顶头未了之事,未可以余晷尽也。

乃返出下,仍过迦叶寺前,见有岐东下壑中,其壑底一庵在圣峰北者,必补处庵也,乃取道峡中随壑下,盖缘脊下经会灯者为正道,随壑东下趋补处者为间道。

下二里,过补处庵。

亦稍荒落,恐日暮不入。

由其前渡峡涧南,遂上坡,过圣峰寺。

寺东向,前有大坊。

由坊外东行里余,冈脊甚狭,南北俱深坑逼之。

度脊又东里余,有寺新构,当坡之中垂,是为白云寺。

余欲穷此支尽处,遂东下行南涧之上,二里,则慧林庵踞坡尽处。

缘庵前转下北涧,渡之,始陟中支行,北涧与南涧乃合于路南,其东即大觉蔬圃矣。

东半里,过蔬圃北,又东一里,过息阴轩南,又东一里,过瀑布北,遂去中支,北涉西竺寺涧,而行中东二支盘壑中矣。

又二里,薄暮,入悉檀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