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粤西游日记三

二十八日,平明,饭而行。

二里,西南出涧口,渡水,逾一小岭,又三里得平畴,则白爽村也。

由白爽村之西复上岭,是为长冲。

五里,转北坳,望西北五峰高突,顶若平台,可夺五台之名。

又西五里,直抵五峰之南,乱尖叠出,十百为群,横见侧出,不可指屈。

其阳即为镕村,墟上聚落甚盛,不特山谷所无,亦南中所见者。

市多鬻面、打胡麻为油者,因市面为餐,以代午饭焉。

又西五里为上桥,有水自东北丛尖山之南,西过桥下,即分为二。

一南去,一西去。又西南三里,过廖村。

其西北有山危峙,又有尖丛亭亭,更觉层叠。

问之,谓危峙者为金山,而其东尖丛者不能名焉。

又二里,有水自金山东腋出,堰为大塘。

历堰而西,又三里,复穿石山峡而西,则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,愈离立献奇,联翩角胜矣。

石峰之下,俱水汇不流,深者尺许,浅仅半尺。

诸峰倒插于中,如出水青莲,亭亭直上。

初二大峰夹道,后又二尖峰夹道,道俱叠水中,取径峰隙,令人应接不暇。

但石俱廉厉凿足,不免目有余而足不及耳。

其峰曰雷劈山。以其全半也;曰万岁山,以尖圆特耸也。

其间不可名者甚多。

共五里,始舍水磴而就坦坡。

又五里,姑得平畴,为河塘村,乃就村家瀹茗避日,下舂而后行。

河塘西筑塘为道,南为平畴,秧绿云铺,北为汇水,直浸北界丛山之麓,蜚晶漾碧,令人尘胃一洗。

过塘,循山南麓而西,五里,渡一石梁,遂登冈陀行。

又五里,直抵两山峡中,其山南北对峙如门。

北山之东垂,有石峰分岐而起,尖峭如削,其岐峰尤亭亭作搔首态,土人呼为妇女娘峰。

崖半有裂隙透明,惟从正南眺之,有光一繖通 闪 ,少转步即不可窥矣。

南山之首,又有石突缓,人行其下,左右交盼,亦复应接不暇。

时日色已暮,且不知顾仆下落,亟问浮桥而趋。

西过大石梁,再西即浮桥矣。

北门在宝积、华景二山。

浮桥贯江而渡,觅顾仆寓不得,遂入城,循城南去,宿于逆旅。

二十九日,从逆旅不待餐而行。

自楼上俯眺,朱门粉堞,参差绿树中,潮水中涵,群峰外绕,尽括一城之胜。

中层供真武像。时亟于觅顾仆,遂转遵大街北行,东过按察司前,遂东出就日门。

计顾仆舟自北来,当先从城北濒江觅,而南从城下北行。

已而城上一山当面而起,石脚下插江中,路之在城外者,忽穿山而透其跨下,南北岈然,真天辟关津也。

穿洞出,下临江潭,上盘山壁,又透腋而入,是为木龙洞。

其洞亦自南穿北,高二丈,南北透门约十余里。

其东开窗剖隙,屡逗天光,其外濒江有路,行者或内自洞行,或外由江岸,俱可北达。

出洞,有片石夹峙,上架一穹石,其形屈曲,其色青红间错,宛具鳞腮,似非本山之石,不知何处移架于此。

廊上以木雕二龙插崖间,北压江水。廊北有庵、有院。

又循城溯北一里,过东镇门。

又北过城东北隅,入驿,问顾仆所附江舟,知舟泊浮桥北。

出驿,北望泽湾,有二江舟泊山下,因令静闻往视,余暂憩路口。

见城北隅,俱因山为城,因从环堵之隙,退视其下,有一大洞北向穹然,内深邃而外旁穿。

有童子方以梯探历其上,盖其附近诸户积薪贮器,俱于是托也。

恐静闻返,急出待路口。

久之不至,乃濒江北行觅之,直抵泊舟之山,则静闻从松阴中呼曰: 山下有洞,其前有亭,其上有庵,可急往游。

余从之。

先沿江登山,是为薰风亭。

曹学佺附书。亭四旁多镌石留题,拂而读之,始知是为虞山,乃帝舜南游之地。

仍从洞内西出,乃缘磴东上,有磨崖,碑刻朱紫阳所撰《舜祠记》,为张松建祠作。乃吕好问所书,亦尚可摹,第崖高不便耳。

从此上跻,有新叠石为级者,宛转石隙间,将至山顶,置静室焉,亦新构,而其僧已去。

窗楞西向,户榻洒然,室不大而洁。

乃与静闻解衣凭几,啖胡饼而指点西山,甚适也。

久之,舜殿僧见客久上不下,乃登顶招下山待茶。

余急于觅顾仆,下山竟南,循旧路,二里入就日门。

从门内循城南行半里,由伏波山下出桂水门,门以内为伏波祠,门以外为玩珠洞。由城外南行又半里,为行春门,又南半里,为浮桥门,始遇顾仆于门外肆中。

时已过午,还炊饭于城内所宿逆旅。

下午,大雨大至,既霁,乃迁寓于都司前赵姓家,以其处颇宽洁也。

五月初一日,晨餐后,留顾仆浣衣涤被于寓。

门额书 北牖洞天 ,亦为曹能始书。

按北牖为隐山六洞之名,今借以颜此,以此山在城北,且两洞俱透空成牖也。

其上为佛殿,殿后一洞屈曲穿山之背,其门南向,高二丈,深五丈。

北透小门,忽转而东辟。

前架华轩,后叠层台,上塑大士像。

洞前下瞰城东,江水下绕,直漱其足。

洞内石门转透处,风从前洞扇入,至此愈觉凉飔ī凉风逼人,土人称为风洞。

石门北向,当东转之上,有一石刻卧像横置窦间,迦风曲肱,偃石鼓腹,其容若笑,使人见之亦欲笑。

因见其上有石板平庋,又有圆窦上透,若楼阁之层架,若窗楞之裂。

急与静闻择道分趋,余从卧像上转攀石脊,静闻从观音座左伏穿旁窍,俱会于层楼之上。

其处东忽开隙,远引天光,西多垂乳,近穿地肺。

余复与静闻披乳房而穿肺叶,北出而瞰观音之座,已在足下。

以衣置层楼隙畔,乃复还其处,从圆窦中坠下。

《志》云五代时马殷所筑,有岩桂生其巅,今已无。其前一石峰支起,或谓之四望山,当即叠彩岩。

其西一石峰高与此峰并,峰半有洞高悬,望之岈然中空。

亟下,仍认风洞出寺左,有轩三楹,为官府燕之所。

前临四望,后倚绝顶,余时倦甚,遂憩卧一觉,去羲皇伏羲氏真不远。

由寺中右坳复登西峰,一名于越山。

上登峰半,其洞穹然东向,透峰腰而西,径十余丈,高四丈余。

由其中望之,东西洞然,洞西坠壑而下,甚险而峻。

其环砖为门,上若门限,下若关隘,瞰之似非通人行者。

乃仍东下至寺右,有大路北透两峰之间。

下至其麓,出一关门,其东可趋东镇,其北径达北门。

乃循山西行,一里,仰见一洞倚山向北,遂拾级而登。其下先有一洞,高可丈五,而高广盘曲,亦多垂柱,界窍分岐,而土人以为马房,数马散卧于其中,令人气阻。

由其左跻级更上,透洞门而入,其洞北向,以峰顶平贯为奇。

而是山之洞,西又以山腰叠透为胜,各标一异,直无穷之幻矣。

既下,又西行,始见峰顶洞门西坠处,第觉危峡空悬,仰眺不得端倪边际,其下有遥墙环之,则藩府之别圃也。

又西出大街,有大碑在侧,大书 桂岭 二字。

转北行一里,则两山耸峡,其中雉堞为关,而通启闭焉,是为北门。

出门有路,静闻前觅素食焉。

既而又南一里,过按察司,觅静闻不得。

乃东从分巡司经靖藩后宰门,又东共一里,至王城东北隅,转而西向后宰门内。

靖藩方结坛礼《梁皇忏》,置栏演《木兰传奇》,市酒传餐者,夹道云集,静闻果在焉。

余拉之东半里,出癸水门,仍抵庆真观下,觅小舟一叶,北渡入玩珠岩。

岩即伏波之东麓,石壁下临重江,裂隙两层,一横者下卧波上,一竖者上穹山巅。

卧波上者,下石浮敞为台,上石斜骞覆之。

一石柱下垂覆崖外,直抵下石,如莲萼倒挂,不属于下者,仅寸有余焉。是名 伏波试剑石 ,盖其剑非竖劈,向横披者也。

后壁上双纹若缕,红白灿然,蜿蜒相向。

有圆岩三晕,恰当其首,如二龙戏珠,故旧名 玩珠 ,宋张维易曰还珠。

双纹之后,有隙内裂,直抵竖峡下岩;嵌梯悬级,可直蹑竖峡而上垂柱之西。

石台中坼,横石以渡,更北穿小窦,下瞰重江,渊碧无底,所云伏波沉着苡处也。

更南入山腹,穹然中虚,有光西转,北透前门,是其奥矣。

徘徊久之,渡子候归再三,乃舍之登舟。

鼓枻ì短桨回樯,濯空明而凌返照,不意身世之间有此异境也。

登涯,由浮桥门入城,共里余,返赵寓。

静闻取伞往观《木兰》之剧。

余憩寓中,取《图》、《志》以披翻阅、查寻桂林诸可游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