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粤西游日记三十六

初三日余憩足寺中。

名瑛,庠彦生员。

言: 此书达陆君,冯当获罪,求缓之。

余当作书往促。

并携余书去,曰: 明日当来代请。

已而又二人至,一曰谢还拙,一曰陈斗南。

谢以贡贡生作教将乐而归;陈以廪廪生而被黜,复从事武科者也。

二君见余箧中有文、项诸公手书,欲求归一录,余漫付之去。

既暮,有河池所诸生杜、曾二君来宿寺中,为余言: 谢乃腐儒,而陈即君仲之叔,俗号 水晶 ,言其外好看而内无实也。

初四日余晨起欲往觅陈、谢,比出寺东而陈、谢至,余同返寺中,坐谈久之。

又求观黄石斋诗帖。

久之去,余随其后往拜,陈乃返诸公手书。

观其堂额,始知其祖名陈学夔,乃嘉靖末年进士,曾任常镇兵使者,莅吾邑,有爱女卒于任,葬西门外,为之题碑其上曰: 此兵使者陈学夔爱女之墓。

吾去之后,不知将彝而去之乎?

抑将怜而存之乎?

是在常之人已。 过谢君之堂,谢君方留酌,而随行者觅至,请还,曰: 有陈相公移酒在寺,相候甚久。 余以谢意不可却,少留饮而后行。

比还寺,复领陈君仲之酌。

陈出文请正,在此中亦铮铮者。

为余言,其邻有杨君者,名姿胜。亦庠生,乃独山烂土司即合江洲陈蒙烂土长官司之族,将往其地, 君可一拜之,俟之同行,不惟此路无虞,而前出黔境亦有导夫,此为最便。

余颔之。

初五日晨起,余往叩陈君。

一曰:《吾何执》一曰:《禄足以代其耕也》。既饭,以稿畀韦,而往叩于陈,陈已他出矣。

乃返宿于寺。

初六日以一书畀吴守备,得其马票。

韦亦为余索夫票于戚挥使。

以为马与夫可必得,及索之,仍无应者。

是日斋戒而占,惟思恩可行,而南丹不吉。

其杨生之同行,亦似虚而不实。

初七日索夫马仍不得。

杨姿胜来顾,乃阿迷州杨绳武之族也应为弥勒州。言其往黔尚迟,而此中站骑甚难,须买马可行。

余占之,颇吉。

已而冯使以一金来赆,侑以蔬酒,受之。

既午,大雨倾盆,欲往杨处看骑,不果行。

下午雨止,余作一柬托陈君仲代观杨骑。

是日为谷雨,占验者以甘霖为上兆,不识吾乡亦有之否也?

初九日零雨浓云,犹未全霁。

营中以折马钱至,不及雇骑者十之二。

此间人之刁顽,实粤西所独见也。

欲行,陈君仲未至,姑待之。

抵午不至,竟不成行。

下午,自往其家,复他出。

余作书其案头作别,遂返寓,决为明日步行计。

自二月十七日至庆远,三月初十起程,共二十三日。

庆远郡城在龙江之南。

龙江西自怀远镇,北凭空山,透石穴而出,其源从贵州都勾而下。循北界石山而东,其流少杀于罗木渡,而两岸森石嶙峋过之。

江北石峰耸立,中为会仙,东为青鸟,西为宜山,会仙高耸,宜山卑小。

又西为天门拜相山,皆凭临江北,中复开坞,北趋天河者也。

江南即城。

城南五里有石山一支,自西而东,若屏之立,中为龙隐洞山,东为屏山,西为大号山,又西为九龙山,皆蜿蜒郡南,为来脉者也。

郡城之脉西南自多灵山发轫。

多灵西南为都泥,东北为龙江,二江中夹之脊也。

东北走六十里,分支而尽于郡城。

将抵城五里外,先列为九龙山,又东北为大号山,又北结为土山,曰料高山,则郡之案也。

又北遂为郡城,而龙江截其北焉。

多灵山脉,直东走为草塘堡南之土脊,东起为石壁山,又东而直走为柳州江南岸诸山,又东南而尽于武宣之下柳江、都泥交会处。

龙江,郡之经流也。

其东北有小江南入于龙,其源发于天河县北界;其东南则五蛩桥诸流北入于龙,其源发于多灵山东境,皆郡城下流也。

郡城西南又有小水南自料高山北来,抵墨池西流,是为龙溪,又西则九龙潭之水自九龙山北流,与之合而西北之龙江。

此郡城之上流也。

西竺寺在城西门外,殿甚宏壮,为粤西所仅见,然寥落亦甚。

其南为香山寺,寺前平地涌石环立,为门为峡,为峰为嶂,甚微而幻,若位置于英石盘中者。

且小峰之上,每有巨树箕踞,其根笼络,与石为一,干盘曲下覆,极似苏阊盆累中雕扎而成者。

寺西有池,中亦有石。

池北郡守岳和声建香林书院,以存宋赵清献公故迹。

又西北为黄文节祠,后有卧龙石,前有龙谿xi同 溪 西流。

宋署守张自明因文节遗风,捐数十万钱建祠及龙谿书院,今规模已废而碑图犹存祠中。

其东北即西竺寺也。

城内外俱茅舍,居民亦凋敝之甚,乃粤西府郡之最疲者。

或思恩亦然。闻昔盛时,江北居民濒江瞰流亦不下数千家,自戊午饥荒公元年,蛮贼交出,遂鞠为草莽,二十年未得生聚,真可哀也。

绕城之胜有三:早北山,则会仙也;曰南山,则龙隐也;曰西山,则九龙也。

龙隐岩在郡城南五里,石峰东隅回环北转处也。

前有三门,俱西向;后通山背亦有三门,俱东南向。

其中上下层叠,纵横连络,无不通。

今将中道交加处,以巨窒其穴,洞遂分而为二。

盖北偏一门最高敞,前有佛宇,僧净庵栖之;南偏二门在山腋间,最南者前多宋刻,张丹霞诸诗俱在焉;其中门已无路。

余先从南门入,北透暗穴,反从上层下瞰得之,而无从下。

仍出南门,攀搜到其处,再携炬入,遂尽其奥里。

北门西向高穹,前列佛宇三楹,洞高不碍其朗。

内置金仙像,两旁镌刻皆近代笔,无宋人者。

数丈后稍隘,而偏于南畔遂暗黑矣。

秉炬直东入,又数丈,有岐在南崖之上。

攀木梯而登,南向入穴,有一洼下陷如井,横木板于上以渡。

又南,则西壁下有纹一缕,缘崖根而卧,鳞脊蜿蜒,与崖根不即不离,此即所称龙之 隐 者。

外碑有记,谓其龙有昂首奋爪之形,则未之睹矣。

又南数丈,逾一隘,遂俯石级下坠,则下层穴道亦南北成隙。

南透则与中门内穴通,不知何人以巨石窒而塞之。

北透过二隘,仰其上,则横板上渡处也。

再北,窦隘而穷,遂从横板之窍攀空而上。

盖上瞰则空悬无底,而下跻则攀跃可升也。

仍北下木梯,复东向直入,又逾一隘,有岐复南去。

从之,渐见前窍有光烨烨,则已透山而得后门矣。

又数丈,抵后门。

其门东南向,瞰平畴;山麓有溪一支,环而北透其腋,即五蛩之东流之分而北者;其前复有石山一支环绕为坞,成洞天焉。

仍北返分岐处,复东向直入,又数丈,则巨石中踞。

由其北隙侧身挨入,有眢井凭空下陷,大三四丈,深亦如之。

乃悬梯投炬,令一人垂索而下,两人从上援索以挚梯。

其人既下,余亦随之。

又东南入一窍,中复有穴,下坠甚隘而深,从其西南攀崖而上,崖内复有眢井空陷,烛之不见其底。

循其上西南入穴,遂无可通处。

乃仍下,从悬梯攀索而上,依故道直西而出前门。

南门在北洞南二百余步出腋间,俗谓之双门洞。

洞前宋刻颇多,而方信孺所题一洞,中分路口三者,亦在焉。

其诗载《一统志》。

其上又有张自明《丹霞绝句》曰: 玉玲珑外玉崔嵬,似与三生识面来。

自有此山才 才 字余谓作 谁 字妙。

有此,游人到此合徘徊。 此《志》所未载也。

其左右又有平蛮诸碑,皆宋人年月。

由门东向入,辄横裂而分南北,若 丁 字形。

南向忽明透山腹,数丈而出后门,此亦后门之最南者也;北向内分两岐,直北遥望有光,若明若暗;东北悬崖而上,累碎石垣横截之。

乃先从直北透腋平入,其下有深窞,循其上若践栈道焉。

数丈,北抵透明处,则有门西辟在五丈之下,而此则北门之上层也。

其前列柱生楞,飞崖下悬,与下洞若隔。

从隙间俯窥下洞,洞底平直;从履下深入,洞前明敞,恍然一堂皇焉。

上层逾隘北转,昏黑不能入。

乃从故道南还,复出南门,索炬于北岩,复入。

北至分岐处,乃东北逾石垣而下,其内宽宏窈窕,上高下平;数转约二十丈而透出东门,则后门之中也。

其前犹垒石为门,置灶积薪,乃土人之樵而食息者。

崖旁有遗粟,则戊午避盗者之所藏。

门内五丈,有岐东南去,转而西南,共十余丈而穷。

密翳,须下而复上。搜剔久之,乃得其门。

亟觅炬索火于北岩,由门东入,其后壁之上,即南来之上层也。

从其下入峡,峡穷,攀而上,其南即上层北转处,向所瞰昏黑不能下者也,而援侧坂可通焉。

其东直进又五六丈,有穴穿而下,以大石窒而塞之,即北洞交通之会,而为人所中断者也。

大抵北洞后通之门一,南洞后通之门二,而中洞则南通南洞之上层,北通北洞之奥窟。

是山东西南三面无不贯彻,惟北山不通,而顶有蚺蛇洞另辟一境云。

蚺蛇洞在龙隐山北绝顶。

由山麓遂其东北一里,溪水从两山峡中破壁西北来,水石交和,漱空倒影,曳翠成声,自成一壑,幽趣窈然。

渡水,共一里,南向攀崖而上,两崖如削瓜倒垂,中凹若刳,突石累累。

缘之上跻,两旁佳木丛藤,蒙密摇飏,时度馨飕。

上一里,则洞门穹然北向,正与郡城相对;前有土山当其中,障溪西北去,而环麓成坞者也。

门之中,石柱玲珑缀叠,前浮为台,其东辟洞空朗,多外透之窦。

东崖既穷,转窍南入。始昏黑,须炬入,数丈无复旁窍,乃出。

仰眺东崖之上,复有重龛。

攀崖上跻,则外龛甚大,内龛又重缀其上。

坐内龛,前对外龛之北,有窦一圆恰当其中,若明镜之照焉。

此洞极幽极爽,可憩可栖,惜无滴沥,奈艰于远汲何!

卢僧洞有龙隐北洞之旁,去北数十步即是。

其门亦西向而甚隘,今有葬穴于中者,可笑也。

既入,中辟一室,从东北攀隙上,又得一小室,其东北奥上悬垂盖,下耸圆笋,若人之首,即指以为卢僧者也。

昔旴张自明候选都门即首都,遇一僧曰: 君当得宜州,至时幸毋相忘。

问: 何以知之?

曰: 以数测之。

问: 居何处?

曰: 南山。

因以香一枝畀之,曰: 依此香觅找,即知所在。

后果得宜,抵南山访之,皆曰: 僧已久去,不知所向矣。

张乃出香爇之,其烟直入此洞,随之入,遂与卢遇。

余以为所遇者,即此石之似僧者耳。

或又谓: 卢僧自洞出迎,饮以茶。

茶中有鼻注此地用管子接到鼻子来饮茶,此处即饮茶的管子,张不能饮。侍者饮之,辄飞腾去。

张遂愤而死。忽有风吹其棺,葬九龙洞石间。

九龙潭在郡城西南五里平冈之上,有潭一泓,深窅无底,而汇水常溢,北流成溪。

九龙洞石山在其南,张自明祷雨有应,请封典焉。

石山之北,有岩北向,前有石屏其中,若树塞门。

由西隙入,其内辟为巨室,而不甚高。

后复有石柱一围,当洞之中,前立穹碑,曰 郡守张自明墓 。

此嘉靖间郡守所立。

此实石也,何以墓为?从墓东隙秉炬南入,又南则狭隘止容一人,愈下愈卑,不容入矣。

仍出洞门,有一碑卧其前,中篆 紫华丹台 四大字,甚古。

两旁题诗一绝,左行曰: 百尺长兮手独提,金乌玉兔两东西。

右行止存一句曰: 成言一了闲游戏, 及下句一 赤 字,以下则碑碎无可觅矣。

其字乃行草,而极其遒活之妙,必宋人笔。

惜其碑已碎,并失题者姓名,为可恨!

岩之西下又有一峡门,南入甚深而隘,秉炬入,十余丈而止。

底多丸石如丹,第其色黄,不若向武者莹白耳。

东下又有一覆壁,横拓甚广而平。

倚杖北眺,当与羲皇不远。

余览罢,即从北行,东渡龙潭北流之涧,东北三里而抵香山寺。

寺僧言: 九龙洞甚深,须易数炬;此洞犹丹霞墓,非九龙岩也。

会仙山在龙江之北,南面正临郡城,渡江半里,即抵其麓。

其山盘崖峻叠,东西南三面俱无可上,惟北面山腋间可拾级而登。

路从西麓北向行,抵山西北隅,乃东向上跻。

第一层,岐而南为百子岩;第二层,岐而南为雪花洞,岐而北为百丈深井岩;直东上岭脊,转而南为绝顶。

此皆西北面之胜也。

从东麓北向上,直抵绝壁之下,最东北隅者,为丹流阁,又循崖而西为东观,又西为白龙洞,又西为中观,又西为西观。

此皆东南面之胜也。

东南之胜在绝壁下,而中观当正南之中;西北之胜在绝顶上,而玄帝殿踞正南之极;而直北之深井,则上自山巅,下彻山底,中辟奥穴,独当一面焉。

百子岩在会仙山西崖之半,其门西向。

由下门入三丈余,梯空而上,上复叠为洞,若楼阁然,前门复出下门之上。

洞虽不深崇,而辟为两重,自觉灵幻。

内置送子大土,故名。

是山石色皆青黝,而洞石独赭。

南又一洞与上层并列,已青石矣。

雪花洞在会仙山西崖,乃百子之上,而绝顶之侧也。

其洞西北向,前有庵奉观音大士。

侧叠石为台,置室其上,则释子所栖也。

由大士龛后秉炬入,门颇不宏;渐入渐崇拓,有石柱石门;宛转数曲,复渐狭;其下石始崎嵚,非复平底矣。

越一小潭,其内南转而路遂穷。

洞在最高处,而能窈窕深入,石柱之端,垂水滴沥不绝,僧以器承之,足以供众,不烦远汲,故此处独有僧栖。

余酌水饮之,甘洌不减惠泉也。

夜宿洞侧台上,三面陡临绝壑,觉灏气上通帝座。

绝顶中悬霄汉,江流如带横于下,郡城如棋局布其前,东界则青鸟山,西界则天门拜相山,俱自北而南,分拥左右,若张两翼。

而宜山则近在西腋,以其卑小宜众,则此山之岩岩压众可知矣。

峰顶有玄帝殿,颇巨而无居者。

殿后有片石凌空,若鼓翼张喙者然。

按张自明《龙溪书院图》,绝顶有齐云亭,即此。深井在绝顶之北,与雪花洞平列。

路由二天门东北行,忽从山顶中陷而下,周回大数十丈,深且百丈。

四面俱崭削下嵌,密树拥垂,古藤虬结,下瞰不见其底,独南面石崖自山巅直剖而下。

下有洞,其门北向,高穹上及崖半,其内下平中远,反可斜瞩。

盖洞上崖削无片隙,树莫能缘也。

崖之西北峰头,有石横突窅中,踞其上,正与洞门对。

傍又有平石一方如砥,是曰棋枰石,言仙自洞下出,升峰头而弈也。

余晚停杖雪花洞,有书生鲍姓者引至横突石上,俯瞰旁瞩,心目俱动。

忽幽风度隙,兰气袭人,奚啻何止,岂但两翅欲飞,更觉通体换骨矣,安得百丈青丝悬辘轳而垂之下也!

僧言其洞直通山南,穿江底而出南山。

通山南之说有之,若云穿江别度,则臆说也。

中观在会仙山南崖之下。

缘石坡而上,至此则轰崖削立。

前有三清殿,已圮。

上有玄帝像,倚崖缀石而奉之。

像后即洞门,南向。

篝灯而入,历一室,辄后崖前起。

攀而上,复得龛一圆,可以趺坐,不甚深。

其东崖上大书有 四遇亭 三字。

循崖而东三百步,得白龙岩。

白龙洞在中观之东危崖下,入门即西行,秉炬渐转西北,其底平坦,愈入愈崇宏;二十丈之内,有石柱中悬,长撑洞顶,极为伟丽。

其内有岐东上,而西北仍平,入已愈开拓。

中有白石一圆,高三尺,尖圆平整,极似罗筑而成者,其为仙冢无疑。

冢后有巨石中亘,四旁愈扩。

穿隙而入,其内石柱更多。

北入数丈,过一隘,又数丈,石壁忽涌起,如莲下垂,而下无旁窦可入。

望其上复窅然深黑,然离地三四丈,无极以登。

乃从故道出,仍过白石冢至东上之岐,攀跻而上。

其石高下成级,入数丈,石柱夹而成门。

逾门脊东下,其处深而扩,底平而多碎石漫其中。

渐转而北,恐火炬不给,乃返步由故道出。

余游是洞,以云卧阁僧为导,取刍洞口,未及束炬,故初入至白石冢而出;再取刍入,至石壁高悬,无级以登而出;三取刍入,从东岐逾隘下深底,将北转而出。

三出皆以散草易爇,不能持久也。

洞口有刘棐诗一绝,甚佳,上刻 白龙洞 三大字。

东观在白龙洞东北二百余步,前有三茅真人殿,殿后穹岩覆空,其门南向,中如堂皇,亦置金仙像。

东西俱有奥室,东奥下而窅黑,西奥上而通明。

岩前大书 云深 二字,国初彭挥使笔也。

殿西有洞高穹,其门东向。

门之南偏,有石笋高二丈余,镌为立佛,东向洞外;门之北偏,有石屏高三丈余,镌为坐佛,西向洞中。

其洞崇峻崆峒,西入数丈,忽下坠深坑,上嵌危石,洞转北入,益深益宏。

盖下陷之坑,透石北转于下,上穹之洞,凌石北转于上,中皆欹嵌之石,横跨侧偃,架则为梁,空则为渊,彼此间阻,不能逾涉,故无深入之路,第一望杳黑而已。

是洞有题崖者,亦曰 白龙 ,又曰 白龙双洞 ,乃知洞原有二,前之所入乃西洞,此乃东洞也。

西洞路平可行,此洞石嵌,无容着足,其深远皆不可测。

洞门题刻颇多,然无宋人笔,虽多者皆永乐间题,有永乐四年庐陵郭子庐佥宪《小记》云: 此乃陆仙翁休服修炼处,石床、丹灶、仙桃、玉井犹存。

按《百粤风土志》,仙翁又名禹臣,唐时人,岂名与字之不同耶?

洞两旁龛窦甚多,皆昔人趺坐之所。

殿东有小室,亦俱就圮。

丹流阁在东观东北二百余步,其上危崖至此一折矣。

崖前有小阁两重,皆就圮。

后阁中置文昌司命像。

阁西有洞西入,其门东向,甚高。

门之内,有石夹耸成关,架小庐其上,亦甚幽爽,皆昔人栖真之处也。

由洞内西入数十丈,渐隘而北转,路亦渐黑,似无深入处,遂不及篝灯。

此处庐阁处处可栖,今俱凋敝,无一人居,以艰于水也,诸洞惟雪花有滴沥。

西观在中观西三百余步危崖之上,上下皆石壁悬亘。

后有洞,亦南向。

余至中观,仰眺不见,遂折而东行;既下山麓,始回睇见之,不及复往矣。

此中观西崖之胜也。

宜山在会仙山之西,龙江之北,其东又有小石一支并起,曰小宜山。

二山孤悬众峰之间,按《志》以其小而卑,宜于众,故名。

旧宜山县在江南岸、西竺寺西,正与此山相对。

县今为附郭府治所在地的县与府同城,故称附郭矣。

多灵山最高耸。

其上四时皆春,瑶花仙果,不绝于树。

登其巅,四望无与障者。

其山在郡城西南九十里,永顺司邓宗胜之境,乃龙江西南,都泥江东北,二江中分之脊也。

其来脉当自南丹分枝南下,结为此山;东行至青塘之南,过脊为石壁堡山;又东走而环于柳江之南,为穿山驿诸山;而东尽于象州之西南境,柳、都二江交会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