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粤西游日记十二

初十日,早觅担夫,晨餐即行。

出振武门,五里,西过茶庵,令顾仆同行李先趋苏桥,余拉静闻由茶庵南小径经演武场,西南二里,至琴潭岩。

岩东有村,土人俱讹为陈抟。

其西北大道,又有平塘街。

余前游中隐山,即询而趋之,以晚不及,然第知为陈抟,不知即琴潭也。

后得《桂胜》,知方信孺孚若: 最后得清秀、玉乳、琴潭、荔枝四岩。

故初四西出,即首索清秀,几及而复失之。以下三洞,更无知者。

然余已心疑陈抟之即琴潭,姑俟西行时并及之。

及今抵其村,觅导者,皆以为水深不可入。

已得一人,许余为导,而复欲入市,订余下午方得前驱。

余颔之,闻其东南又有七宝岩,姑先趋焉。

乃东南行,度一岭,共三里,又度一桥,桥下水自西而东。

又南为李家村。

村之南有石峰西向巉突,有庵三楹缀其下,前有轩,已圮,而中无居者。

其岩不深而峭,其地盖在南溪山白龙洞之正西,即向游白龙洞时西望群山回曲处也。

时静闻病甚,憩不能行,强之还陈抟村,一步一息,三里之程逾于数里。

及抵村,其人已归,余强老妪煮茶啖饵为入岩计,而令静闻卧其家待之。

已而导者负松明并梯至,遂西趋小山之南,曰: 请先观一水洞,然不可入也。

余从之。

其门南向,水汇其内,上浸洞口,而下甚满黑,深洞中宽衍,四旁皆为水际。

其左深入,嵌空崡岈,洞前左崖濒水之趾,有刻书焉,即方孚若笔也。

因出洞前遍征之,又得 琴潭 二大字,始信 陈抟 之果为音讹,而琴潭之终不以俗没矣。

洞左复开一旁门,后与洞通,其不甚异。

余既得琴潭之征,意所谓荔枝者当不远。

导者篝火执炬,请游幽洞。

余征幽洞何名,则荔枝岩也。

问: 有水否?

则曰: 无之。

然后知土人以为水深不可入者,指琴潭言;导者以为梯楼可深入者,指荔枝言。

此中岩洞繁多,随人意所指,迹其语似多矛盾,循其实各有条理也。

出琴潭岩,沿山左潴塘而行。

绕塘北转而西,洞门东向琴潭西麓者,荔枝岩也。

门不甚高,既入稍下,西向进数丈,循洞底右窍入其下穴。

其内不高而宽平,有方池,长丈余,阔五、六尺,而深及丈,四旁甚峻,潴水甚冽。

再东南转,平入数十丈,两转度低隘,右崖之半有窍,阔二尺,高一尺,内有洞,上穹下平,潴水平窍。

以首入窍东望,其水广邃,中有石蜿蜒,若龙之浮游水中。

穴内南崖,有石盆一方,长二尺,阔一尺,高六七寸,平度水面,若引绳度矩,而弗之爽者。

仍出至洞底,少西进,又循一右窍入其上峡。

其内忽庋为两层:下穴如队,少西转,辄止;上穴如楼,以梯上跻,内复列柱分楞。

穿楞少西,遂下南峡中。

平入数十丈,又南旋成龛,龛外洞顶有石痕二缕,分络夭矫,而交其端。

仍出,度梯下至洞底,又循一左窍入其上峡,则层壁累垂。悬莲嵌柱,纷缀壁间,可披痕蹈瓣而登也。

大抵此洞以幽嫱见奇,而深入在右。水窍之侧,有小石块如弹丸,而痕多磊落,其色玄黄,形如荔枝,洞名以此,正似九疑之杨梅,不足异也。

出洞,由琴潭之北共一里,仍至其村,已下午矣。

携静闻西北山由间道共二里,抵平塘街。

其西石峰峭甚,夹立如门,南峰山顶忽有窍透腹,明若展镜。

余向从中隐寻铜钱岩不得,晚趋西门,曾过而神飞,兹再经其下,不胜跃跃。

问之,皆云无路可登。

会恰好静闻病不能前,有卖浆者在路旁,亦向从中隐来,曾与之询穿岩之胜者。

其人曰: 有岐路在道旁打油坊后,可扪而入,东南转至一古庙,可登山而上也。

余乃以行李挂其桁间,并令静闻卧茅下以待,曳杖遂行。

过打油者家问之,则仍云岩无可登,其居旁亦无径可入。

余回眺其后,有蛇道伏草间,遂披篱穿隙,随山麓东行。

转而南向,将抵古庙,见有路西上,遂从之。

始扪级,既乃梯崖。

崖之削者,有石纹锋利,履足不脱,拈指不滑;崖之觉者,有枝虬倒垂,足可蹑藤,指可攀杪。

惟崖穷踄峡,棘蔓填拥,没顶牵足,钩距纷纷,如蹈弱水,如蹈重围,淬不能出。

乃置伞插杖于石穴,而纯用力于指足,久之,抵丛石崖下。

其上回狮舞象,翥凤腾龙,分形萃怪,排列缤纷。

计透明之穴已与比肩,乃横涉而北,逾转逾出峰头,俯瞰嵌崖削窟,反在其下,而下亦有高呼路误,指余下践之级者。

余感其意,随之下,竟不得所置伞杖处。

呼者乃二牧翁,疑余不得下而怜之者,余下谢之。

其人指登崖之道尚在古庙南,盖其岩当从崖后转入,不能从崖东入也。

余言伞置崖间,复循上时道觅之。

未几,闻平塘街小儿呼噪声,已而有数十人呼山下者,声甚急,余初不知其为余,迨获伞下面后知之。

下至古庙侧,则其人俱执枪挟矢,疑余为伏莽潜匿的盗匪而询之者。

余告以游岩之故,皆不之信。

乃解衣示之,且曰: 余有囊寄路口卖浆者茅中,汝可往而简检查也。

众乃渐散。

余仍从古庙南历磴披棘上。

遂西南转出山后坳间,眺其南,一峰枝起,顶竖一石,高数丈。

度已出岩后,而遥瞻石壁之下,犹未见洞门。

忽下有童子,复高声呼误,言不及登者。

时日已坠西峰,而棘蔓当前,度不可及,且静闻在茅店,其主人将去,恐无投宿,乃亟随之下,则此童已飏而去,不知其为怜为疑,将何属者。

乃仍转北麓,出打油坊后,则卖浆主人将负所铺张为返家计。

余取桁间挂物,随其人东趋平塘街求托宿处。

其人言: 家隘不能容。

为余转觅邻居以下榻,而躬为执爂,且觅其宗人,令明晨导游焉。

是暮,蕴闷热隆雷声出极,而静闻病甚,顾仆乍分,迨晚餐后,出坐当衢明月下,而清风徐来,洒然众峰间,听诸村妇蛮歌对歌谑浪开玩笑,亦是群玉峰头一异境也。

十一日,晨起,静闻犹卧,余令主宿者炊饭,即先过卖浆者家,同其宗人南抵古庙南登山。

导者扬镳斩棘,共一里,抵山西南坳。

从石隙再登一二步,即望见洞门西南向。

又攀石崖数十步,即入洞焉。

盖其门前向东北,后向西南,中则直透,无屈曲崚嶒之掩隔。

导者谓兹洞曰榜岩洞,兹山曰枫木山。

下山,仍过古庙,遂南由田塍中渡西来小涧,共东南一里,入石岩洞。

其门西北向,后门东北向,其中幽朗曲折,后门右崖,有架虚之台,盘空之盖,皆窗楞旁透,可憩可读。

由后洞出,北一里,仍抵平塘街。

街北有石峰巑岏若屏,东隅有岩东向,是为社岩。

外浅而不深,土人奉社神于中。

导者又指其西北,有石峰中立,山下南北俱有汇塘,北塘之上,岩口高列,南塘之侧,穴门下伏其内洞腹潜通,水道中贯,是名架梯岩,又名石鼓洞,盖即予前觅铜钱岩不得而南入之者。

导者言之,而不知余之已游;余昔游之,而不知洞之何名。

今得闻所未闻,更胜见所未见矣。

于是还饭于宿处,强静闻力疾行。

西二里,经两山之峡。

峡北山则巍然负扆,下为广福王庙;峡南山则森然北拱,其东有岩焉。

门东向,当门有石塔,甚整而虚其中,塔后不甚崇宏。

由其右穴入,渐入渐隘而黑,有狼兵数人调守于此,就岩爂寝焉。

岩门外,右有旧镌磨崖,泐不可读。

乃下,西出峡门,是为两路口。

市肆夹路。

西北循山,为义宁道;西南循山,为永福道。

余就西南行,不一里,静闻从而后,俟之不至。

望路东有岩西向,拨棘探之,岩不深而门异。

下瞰静闻,犹然不见其过;欲返觅,又恐前行。

姑急追之,又迟待之,执前后至者询焉,俱茫然无指,实为欲前欲却。

久之,又西行四里,路右有小峰,如佛掌高擎,下合而上岐,下束而上展,于众峰中尤示灵怪。

其南又骈峙两山,束而成峡,路由其中。

峡南之峰,其东层裂两岩,转盼间,觉上岩透明。

亟南向趋之,只下岩可入,而上岩悬叠莫登,乃入下岩。

岩中列柱牵帷,界而为峡,剖而为窗,曲折明朗,转透其后,则亦横贯山腹者也。

以为由后窍西出,可反跻上岩透处,而后窍上下俱削,旁无可攀。

乃仍东出洞前,见东北隅石颇坎坷,姑攀隙而登,遂达上层。遥瞰近视,岩外之收揽既奇,岩内之绾结亦异,诚胜境也。

既而下山,不知静闻之或前或后,姑西向行。

又见大路之左,复有岩北向,登之亦浅而不深,此亦峡南之山也。

其在峡北者,西向亦有二洞层列,洞门上下,所悬亦无几,而俱石色赭黄,若独为之标异者。

一出峡门,则汇水直浸两峡之西,中叠石为堤,以亘水面,旁皆巨浸,无从渡水一登赭岩。

遂由石道西向行汇水中。

又望其西峰之东崖壁高亘,上悬三洞,相去各二十余丈,俱东向骈列,分南、北、中焉。

遥睇崖端,俱有微痕,自南而北,可以上跻,惟北洞则崭然悬绝,若不可阶焉。

途中行人见余趋岩,皆伫呼莫前,姑缓行堤间。

俟前后行人少间,视堤西草径,循水遵南麓而行,虽静闻之前后,俱不暇计。

已而抵南洞之下,仰睇无级。

仍以攀崖梯隙之法,猿升猱跃而上,遂入南洞,则洞门甚崇,其内崆峒宏峻,规模迥异。

稍下,一岐由右入,转而西南,渐觉昏黑,莫究厥底;一岐由左入,不五丈,忽一门西透山后,返照炳焉;一门北通中洞,曲景穿焉。

于是先西向披后岩,上下俱悬崖陟绝,可瞰而不可下。

遥望西南对山,有洞亦若覆梁,而门广中遂,东向暗黑而不知其涯。

仍入内,旋北向上中洞,洞内北转而东透。

先探其北,转至洞门,有石内庋,架为两层,上叠为阁,倒向洞内,下裂为门,直嵌壁间,盖即所望之北洞矣。

至此则兹洞之旁通曲达,既极崇宏,复多曲折,既饶旷达,复备幽奇,余所观旁穿之胜,此为最矣。

仍入中洞之内,东临洞门,则其外路绝崖轰,遂仍返其中,循南洞而出焉。

始知是三洞者,外则分门,内俱连窍,南洞其门户也,北洞其奥窟也,中洞则左右逢原,内外共贯,何岩洞之灵异,出人意表如此!

于是仍由旧级下,共一里,北出大道,亟西行。

循南山北麓而西,三里,越一平坡,歧而南为通城墟。

墟房累累,小若鸽户,列若蜂房,虚而无人,以俟趁墟者。

从墟又南一里,是为上岩余循西路登岩,门北向,前临深塘。

入其内,扩然崇宏,右峡下坠,已浚为渊,水潴其底,石壁东西夹之,峻不可下。

左峡上入,蹲石当门,中耸为台,台上一顶柱直挂洞顶。

路从两旁入,其西复有石崖,由洞北突而南,若塞门焉。与洞之南壁夹而成罅。

路循崖西出,转绕崖后,踞门阈而坐,俯仰双绝。

出洞,循其东麓,复开一门,东向内洼,而下洞门之南,则村居萃焉。村后叠石开径,曲折而上,是为上岩。其门东向,前有神庐,侧有台址。有村学究聚群蒙于台上。

下台端,西北行一里,入东来大道。

又二里,为高桥,石梁颇整。

越桥西南,石山渐开,北眺遥山连接,自西而东,则古田、义宁西来老龙矣。

又七里为山蚤铺,其四旁虽间出土阜,而石峰尤屼突焉。

又西南八里,为马岭墟。

其日当市,余至已下午,墟既散,而纷然俱就饮啜浆矣。

始于墟间及静闻,复与之饭。

又西南二里,至缭江桥,越桥为缭江铺,于是山俱连阜回冈,无复石峰峥峥矣。

又南八里为焉石铺,乃西入山坞。

二里转而西南,又十里为苏桥,桥西是为苏桥之堡,入东门,抵南门,时顾仆已先抵此一日,卧南门内逆旅中。是晚蕴隆之极,与二病人俱殊益闷闷。

幸已得舟,无妨明日行计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