粤西游日记四
山峙花桥东北,其嵯峨之势,反不若东南夹道之峰,而七星岩即峙焉,其去浮桥共里余耳。
岩西向,其下有寿佛寺,即从寺左登山。
先有亭翼然迎客,名曰摘星,则曹能始所构而书之。
其上有崖横骞,仅可置足,然俯瞰城堞西山,则甚畅也。
其左即为佛庐,当岩之口,入其内不知其为岩也。
询寺僧岩所何在,僧推后扉导余入。
历级而上约三丈,洞口为庐掩黑暗,忽转而西北,豁然中开,上穹下平,中多列笋悬柱,此上洞也,是为七星岩。
从其右历级下,又入下洞,是为栖霞洞。
其洞宏朗雄拓,门亦西北向,仰眺崇赫。
洞顶横裂一隙,有鲤鱼从隙悬跃下向,首尾鳞腮,使琢石为之,不能酷肖乃尔。
其旁盘结蟠盖,五色灿烂。
西北层台高叠,缘级而上,是为老君台。
由台北向,洞若两界,西行高之上,东循深壑之中。
由台上行,入一门,直北至黑暗处,上穹无际,下陷成潭,澒洞峭裂,忽变夷为险。
时余先觅导者,燃松明于洞底以入洞,不由台上,故不及从,而不知其处之亦不可明也。
乃下台,仍至洞底。
导者携灯前趋,循台东壑中行,始见台攒裂绣错,备诸灵幻,更记身之自上来也。
直北入一天门,石楹垂立,仅度单人。
既入,则复穹然高远,其左有石栏横列,下陷深黑,杳不见,是为獭子潭。
导者言其渊深通海,未必然也。
盖即老君台北向下坠处,至此则高深易位,丛辟交关,又成一境矣。
其内又连进两天门,路渐转而东北,内有 花瓶插竹 、 撤网 、 弈棋 、 八仙 、 馒头 诸石,两旁善财童子,中有观音诸像。
导者行急,强留谛视,顾此失彼。
然余所欲观者,不在此也。
又逾崖而上,其右有潭,渊黑一如獭子潭,而宏广更过之,其盖与獭子相通焉。
然叠彩昔无风洞之名,而今人称之;此中昔有风洞,今无知者。
出此,忽见白光一圆,内映深壑,空濛若天之欲曙。
遂东出后洞,有水自洞北环流,南入洞中,小石梁跨其上,则宋相曾公布所为也。
度桥,拂洞口右崖,则曾公之记在焉。
始知是洞昔名冷水岩,曾公帅桂今桂林,搜奇置桥,始易名曾公岩,与栖霞盖一洞潜通,两门各擅耳。
余伫立桥上,见涧中有浣而汲者,余询: 此水从东北来,可溯之以入否?
其人言: 由水穴之上可深入数里,其中名胜,较之外洞,路倍而奇亦倍之。
若水穴则深浅莫测,惟冬月可涉,此非其时也。
余即觅其人为导。
其人乃归取松明,余随之出洞而右,得庆林观焉。
以所负囊裹寄之,且托其炊黄粱以待。
遂同导者入,仍由隘口东门,过凤凰戏水,抵红、白二毡,始由岐北向行。
其中有弄球之狮,卷鼻之象,长颈盎背之骆驼,有土冢之祭,则猪鬣鹅掌罗列于前;有罗汉之燕,则金盏银台排列于下。
其高处有山神,长尺许,飞坐悬崖;其深处有佛像,仅七寸,端居半壁菩萨之侧。禅榻一龛,正可趺跏而坐;观音座之前,法藏一轮,若欲圆转而行。
深处复有渊黑,当桥涧上流。
至此导者亦不敢入,曰: 挑灯引炬,即数日不能竟,但此从无入者,况当水涨之后,其可尝不测乎?
乃返,循红白二毡、凤凰戏水而出。
计前自栖霞达曾公岩,约径过者共二里,后自曾公岩入而出,约盘旋者共三里,然二洞之胜,几一网无遗矣。
出洞,饭于庆林观。
其北复有岩洞种种,盖曾公岩之上下左右,不一而足也。
于是循七星山之南麓,北向草莽中,连入三洞。
计省春当在其北,可逾岭而达,遂北望岭坳行。
始有微路,里半至山顶,石骨峻嶒,不容着足,而石隙少开处,则棘刺丛翳愈难跻;然石片之奇,峰瓣之异,远望则掩映,而愈披愈出,令人心目俱眩。
又里半,逾岭而下,复得石之级,下级而省春岩在矣。
其岩三洞排列,俱东北向。
内深入,有石如垂肺中悬。
西入南转,其洞渐黑,惜无居人,不能索炬以入,然闻内亦无奇,不必入也。
洞右旁通一窍,以达中洞。
居中者外深而中不能远入,洞前亦有垂槎倒龙之石。
洞右又透一门以达东洞。
最东者垂石愈繁,洞亦旁裂,中有清泉下注成潭,寒碧可鉴。
余令顾仆守己行囊于中洞,与静闻由洞前循崖东行。
洞上耸石如人,蹲石如兽。
洞东则危石亘空,仰望如劈。
其下清流潆之,曰拖剑江,即癸水也。自东北而抵山之北麓,乃西出葛老桥而西入漓水焉。
时余转至山之东隅,仰见崖半裂窍层叠,若云嘘绡幕,连过三窍,意谓若窍内旁通,连三为一,正如叠蕊阁于中天,透琼楞于云表,此一奇也。
然而未必可达,乃徘徊其下,披莽隙,梯悬崖,层累而上。
既达一窍,则窍内果通中窍。
第中窍卑伏,不能昂首,须从窍外横度,若台榭然,不由中奥也。
既达第三窍,穿隙而入,从后有一龛,前辟一窗,窗中有玉柱中悬,柱左又有龛一圆,上有圆顶,下有平座,结跏而坐,四体恰适,即刮琢不能若此之妙。
其前正对玉柱,有小乳下垂,珠泉时时一滴。
余与静闻分踞柱前窗隙,下临危崖。
行道者望之,无不回旋其下,有再三不能去者。
已而有二村樵,仰眺久之,亦攀跻而登,谓余: 此处结庐甚便,余村近此,可以不时瞻仰也。
余谓: 此空中楼阁,第恨略浅而隘,若少宏深,便可停栖耳。
其人曰: 中窍之上尚有一洞甚宏。
欲为余攀跻而上,久之不能达。
余乃下倚松阴,从二樵仰眺处,反眺二樵在上,攀枝觅级,终阻悬崖,无从上跻也。
久之,仍西行入省春东洞内,穿入中洞,又从其西腋穿入西洞。
洞多今人摩崖之刻。
出洞而西,又得一洞,洞门北向,约高五丈,内稍下,西转虽渐昏黑,而崇宏之势愈甚,以无炬莫入,此古洞也。
左崖大书 五美四恶 章,乃张南轩笔,遒劲完美,惜无知者,并洞亦莫辨其名,或以为会仙岩,或以为弹丸岩。
拂岩壁,宋莆田陈黼ǔ题,则清岩洞也,岂以洞在癸水之渚耶?
洞西拖剑水目东北直逼崖下,崖愈穹削,高插霄而深嵌渊,甚雄壮也。
石梁跨水西度,于是崖与水俱在路南矣。
盖七星山之东北隅也,是名弹丸山,自省春来共一里矣。
由其西南渡各老桥,以各乡之老所建,故以为名。望崖巅有洞高悬穹,上下俱极峭削,以为即栖霞洞口也。
而细谛其左,又有一崖展云架庐,与七星洞后门有异。
亟东向登山,山下先有一刹,盖与寿佛寺、七星观南北鼎峙山前者也。
仰面局膝攀蹬,直上者数百级,遂入朝云岩,其岩西向,在栖霞之北,从各老桥又一里矣。
洞口高悬,其内北转,高穹愈甚,徽僧太虚叠磴驾阁于洞口,飞临绝壁,下瞰江城,远挹ì作揖西山,甚畅。
第时当返照入壁,竭蹶而登,喘汗交迫。
甫投体叩佛,忽一僧前呼,则融止也。
先是,与融止一遇于衡山太古坪,再遇于衡州绿竹庵,融止先归桂林,相期会于七星。
比余至,逢人辄问,并无识者。
虞山之西,极北为华景山,再南为马留山,再南为隐山,再南为侯山、广福王山。
此城西一支也。伏波、隐山之中为独秀,其南对而踞于水口者,为漓山、穿山。
初三日,留朝云岩阁上,对西追录数日游记。
薄暮乃别融止下山,南过寿佛寺、七星观,共一里,西渡花桥,又西一里,渡浮桥,入东江门,南半里,至赵寓宿焉。
初四日,晨餐后,北一里,过靖江府东门,从东北角又一里,绕至北门。
礼忏坛僧灵室,乃永州茶庵会源徒孙也,引余辈入藩城北门。
门内即池水一湾,南绕独秀山之北麓,是为月牙池。
寺内为灵室师绀谷所主。
有须,即永州茶庵会源之徒,藩府之礼忏扃优皆俾主之。
灵室敲门引客入,即出赴忏坛。
绀谷瀹茗献客,为余言: 君欲登独秀,须先启禀告王,幸俟忏完,王撤宫后启之。
时王登峰时看忏坛戏台,诸宫人随之,故不便登。
盖静闻先求之灵室,而灵室转言师者。
期以十一日启,十二日登。
乃复启打开重门,送客出。
出门即独秀岩,乃西入岩焉。
其岩南向,不甚高,岩内刻诗缕画甚多。
其西裂一隙,下坠有圆洼,亦不甚深,分两重而已。
嘉靖间,王见兽入其隙,逐而开之,始抉其闭而表扬焉,命曰太平岩。
岩右有路,可盘崖而登,时无导者,姑听之异日。
乃仍从月池西而北,出藩城。
于是又西半里,过分巡。
其西有宗藩,收罗诸巧石,环置户内外。
余入观之,择其小者以定五枚,俟后日来取。
乃从后按察司前南行大街一里,至樵楼。
从楼北西向行半里,穿榕树门。
其门北向,大树正跨其巅,巨本盘耸而上,虬根分跨而下,昔为唐、宋南门,元时拓城于外,其门久塞,嘉靖乙卯,总阃周于德抉壅闭而通焉。
由门南出,前即有水汇为大池。
后即门顶,以巨石叠级分东西上,亦有两大榕南向,东西夹之。
上建关帝殿,南面临池,甚为雄畅。
殿西下,总阃建牙。
路从总阃西循城而南,一里,西出武胜门,乃北溯西江行,一里而达隐山。
其山北倚马留诸岫,西接侯山诸峰,东带城垣,南临西江,独峙坞中,不高而中空,故曰隐山。山四面有六洞环列:唐宋时,西江之水东潆榕树门,其山汇于巨浸中,是名西湖。其诸纪游者,俱 乘舟载酒而入 。
今则西江南下,湖变成田,沧桑之感有余,荡漾之观不足矣。
余初至朝阳寺,为东洞僧月印导,由殿后入洞,穿老君之侧上,出山北,乃西过白雀、嘉莲,皆北隅之洞也。
西南转平石台,是日甫照不能停,乃南过夕阳,此西隅之洞也。
又南转而东,过南华,则南隅之洞云。
余欲从此涉水而入,月印言: 秋水涸虫蛰,方可内涉;今水大,深处莫测,而蛇龙居焉,老僧不能导。
请北游北牖,可炊焉。
兹已逾午矣。
余从之,乃东过西湖神庙,又北转过朝阳,别月印,逾东北隅。
其处石片分裂,薄若裂绡,耸若伸掌,石质之异,不可名言。
有一石峰,即石池一方,下浸北麓,其内水时滴沥,声如宏钟。
西入北牖庵,令顾仆就炊于庵内,余与静闻分踞北牖洞西窗上,外揽群峰,内阚洞府。
久之出,饭庵前松荫下。
复由老君洞入,仍次第探焉。
南抵南华,遇一老叟曰: 此内水窦旁通,虽浅深不测,而余独熟经其内。
君欲入,明当引炬以佐前驱。
余欲强其即入,曰: 此时不及,且未松明。
及以诘旦明早为期。
余乃南随西江之东涯,仍一里,过武胜门,西门。又南循城西一里,过宁远门。
南门。由正街南渡桥,行半里,复东入岐。
路循西江南分之派,行一里,抵漓山。
山之东即漓江也,南有千手观音庵。
从山之西麓转其北,则漓水自北,西江自西,俱直捣山下,山怒崖鹏骞,上腾下裂,以厄其冲,置磴上盘山腰,得雉岩寺。
时已薄暮,遂停囊岩寺。
遇庠友杨子正,方读书其间,遂从其后跻石峡,同蹑青萝阁,谒玉皇像。
余与子正倚阁暮谈至昏黑,乃饭岩寺而就枕焉。
初五日,是为端阳节。
晨起,雨大注,念令节佳节名山,何不暂憩,乃令顾仆入城市蔬酒。
余方凭槛看山,忽杨君之窗友郑君子英、朱君兄弟超凡、涤俱至,盖俱读书青萝阁。
上午雨止,下雉岩寺,略纪连日游辙;而携饮者至,余让之,出坐雉岩寺亭,杨、郑四君复以柬来订约定。
当午,余就亭中,以蒲酒、雄黄自酬节意。
下午,四君携酒至,复就青萝饮之。
朱君有家乐,效吴腔,以为此中盛事,不知余之厌闻也。
时方禁龙舟,舟人各以小艇私棹于山下,鼍鼓雷殷,回波雪涌,殊方同俗,聊资凭吊,不觉再热。
复下山,西入一洞。
洞门西向,高穹而中平,上镌 乐盛洞 三字,古甚,不知何人题。
前有道宫,亦就荒圮。
出洞,复东循雉岩崖麓,沿江而东。
范成大又以象鼻山水月洞为漓山,后人漫无适从。
然二山形象颇相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