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卷十三

泰山之东,有澧泉,其形如井,本体是石也。

欲取饮者,皆洗心志,跪而挹之,则泉出如飞,多少足用,若或污漫,则泉止焉。

盖神明之尝志者也。

二华之山,本一山也,当河,河水过之,而曲行;河神巨灵,以手擘开其上,以足蹈离其下,中分为两。以利河流。

今观手迹于华岳上,指掌之形具在;脚迹在首阳山下,至今犹存。

故张衡作西京赋所称 巨灵赑屃,高掌远跖,以流河曲, 是也。

汉武徙南岳之祭于庐江,灊县,霍山之上,无水,庙有四镬,可受四十斛,至祭时,水辄自满,用之,足了,事毕,即空,尘土树叶,莫之污也。

积五十岁,岁作四祭,后但作三祭,一镬自败。

樊东之口,有樊山,若天旱,以火烧山,即至大雨。

今往有验。

空乘之地,今名为孔宝,在鲁南,山之穴外,有双石,如桓楹起立,高数丈。

鲁人弦歌祭祀,穴中无水,每当祭时,洒扫以告,辄有清泉自石间出,足以周事。

既已,泉亦止。

其验至今存焉。

湘穴中有黑土,岁大旱,人则共壅水以塞此穴;穴淹,则大雨立至。

秦惠王二十七年,使张仪筑成都城,屡颓。

忽有大龟浮于江,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。

仪以问巫。

巫曰: 依龟筑之。

便就,故名龟化城。

由拳县,秦时长水县也。

始皇时童谣曰: 城门有血,城当陷没为湖。

有妪闻之,朝朝往窥。

门将欲縳之。妪言其故。

后门将以犬血涂门,妪见血,便走去。

忽有大水,欲没县。主簿令干入白令,令曰: 何忽作鱼?

干曰: 明府亦作鱼。

遂沦为湖。

秦时,筑城于武周塞内,以备胡,城将成,而崩者数焉。

有马驰走,周旋反复,父老异之,因依马迹以筑城,城乃不崩。遂名马邑。

其故城今在朔州。

汉武帝凿昆明池,极深,悉是灰墨,无复土。

举朝不解。以问东方朔。

朔曰: 臣愚不足以知之。

曰: 试问西域人。

帝以朔不知,难以移问。

至后汉明帝时,西域道人入来洛阳,时有忆方朔言者,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。

道人云: 经云: 天地大劫将尽,则劫烧。

此劫烧之余也。

乃知朔言有旨。

临汜县有廖氏,世老寿。

后移居,子孙辄残折。

他人居其故宅,复累世寿。

乃知是宅所为。不知何故。

疑井水赤。乃掘井左右,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;丹汁入井,是以饮水而得寿。

江东名 余腹 者:昔吴王阖闾江行,食脍,有余,因弃中流,悉化为鱼;今鱼中有名 吴王脍余 者,长数寸,大者如箸,犹有脍形。

蟛,蟹也。

尝通梦于人,自称 长卿。

今临海人多以 长卿 呼之。

南方有虫,名 , 一名 蠋, 又名 青蚨, 形似蝉而稍大,味辛美,可食。

生子必依草叶,大如蚕子,取其子,母即飞来,不以远近,虽潜取其子,母必知处。

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,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:每市物。

或先用母钱,或先用子钱,皆复飞归。轮转无已。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,名曰 青蚨。

土蜂,名曰 蜾赢, 今世谓 , 细腰 之类。

其为物雄而无雌,不交,不产;常取桑虫或阜螽子育之,则皆化成己子。

亦或谓之 螟蛉。

诗曰: 螟蛉有子,果羸负之, 是也。

木蠹,生虫,羽化为蝶。

猬多刺,故不使超踰杨柳。

昆仑之,地首也,是惟帝之下都,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,又环以炎火之山。

山上有鸟兽草木,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;故有 火澣布, 非此山草木之皮枲,则其鸟兽之毛也。

汉世西域旧献此布,中闲久绝。

至魏初时,人疑其无有。

文帝以为火性酷裂,无含生之气,着之典论,明其不然之事,绝智者之听。

及明帝立,诏三公曰: 先帝昔着典论,不朽之格言,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,与 石经 并以永示来世。

至是,西域使人献 火浣布 袈裟,于是刊灭此论,而天下笑之。

夫金之性一也,以五月丙午日中铸, 为阳燧, 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,为 阴燧。

汉灵帝时,陈留蔡邕,以数上书陈奏,忤上旨意,又内宠恶之,虑不免,乃亡命江海,远迹吴会。

至吴,吴人有烧桐以爨者,邕闻火烈声,曰: 此良材也。

因请之,削以为琴,果有美音。

而其尾焦,因名 焦尾琴。

蔡邕尝至柯亭,以竹为椽,邕仰盼之,曰: 良竹事。

取以为笛,发声辽亮。

一云: 邕告吴人曰: 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,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,取用,果有异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