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补笔谈卷三

地理之书,古人有《飞鸟图》,不知何人所为。

所谓 飞鸟 者,谓虽有四至里数,皆是循路步之,道路迂直而不常,既列为图,则里步无缘相应,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,如空中鸟飞直达,更无山川回屈之差。

余尝为《守令图》,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,又立準望、牙融、傍验、高下、方斜、迂直七法,以取鸟飞之数。

图成,得方隅远近之实,始可施此法,分四至、八到为二十四至,以十二支、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、乾坤艮巽四卦名之。

使后世图虽亡,得予此书,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,立可成图,毫发无差矣。

以磁石磨针锋,则锐处常指南;亦有指北者,恐石性亦不同。

如夏至鹿角解、冬至麋角解,南北相反,理应有异,未深考耳。

吴人嗜河豚鱼,有遇毒者,往往杀人,可为深戒。

据《本草》: 河豚味甘温,无毒,补虚,去湿气,理腰脚。

《本草》所载河豚,乃今之鱼,亦谓之鮠五回反。

鱼,非人所嗜者,江浙间谓之回鱼者是也。

吴人所食河豚有毒,本名侯夷鱼。

《本草注》引《日华子》云: 河豚有毒,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。

肝有大毒。

又为鱼、吹肚鱼。

此乃是侯夷鱼,或曰胡夷鱼,非《本草》所载河豚也。引以为注,大误矣。

《日华子》称: 又名鱼。 此却非也,盖差互解之耳。

规鱼浙东人所呼,又有生海中者,腹上有刺,名海规。

吹肚鱼南人通言之,以其腹胀如吹也。

南人捕河豚法:截流为栅,待群鱼大下之时,小拔去栅,使随流而下,日莫猥至,自相排蹙,或触栅,则怒而腹鼓,浮于水上,渔人乃接取之。

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,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,东西七里三十步,可纪者有二十四桥。

最西浊河茶园桥,次东大明桥,今大明寺前。

利园桥,出南水门有万歳桥,今存。

青园桥,自驿桥北河流东出,有参佐桥,今开元寺前。次东水门,今有新桥,非古迹也。东出有山光桥。

见在今山光寺前。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,中三桥,南三桥,号 九桥 ,不通船,不在二十四桥之数,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。

黄镮,即今之朱藤也,天下皆有。

叶如槐,其花穗悬,紫色,如葛花。

可作菜食,火不熟亦有小毒。

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,谓之紫藤花者是也。

实如皂荚,《蜀都赋》所谓 青珠黄镮 者,黄镮即此藤之根也。

古今皆种以为亭槛之饰。

今人采其茎,于槐榦上接之,伪为矮槐。

其根入药用,能吐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