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卷七

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,为沇水。

《山海经》曰:王屋之山联水出焉,西北流,注于秦泽。

郭景纯云:联、沇声相近,即沇水也。

潜行地下,至共山南,复出于东丘。

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。

孔安国曰:泉源为沇,流去为济。

《春秋说题辞》曰:济,齐也;齐,度也,贞也。

《风俗通》曰: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,庙在东郡临邑县。

济者,齐也,齐其度量也。

余按二济同名,所出不同,乡原亦别,斯乃应氏之非矣。

今济水重源出轵县西北平地。

水有二源:东源出原城东北,昔晋文公伐原以信,而原降,即此城也。

俗以济水重源所发,因复谓之济原城。

其水南径其城东故县之原乡。

杜预曰: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。

南流与西源合,西源出原城西,东流水注之。

水出西南,东北流注于济。

济水又东径原城南,东合北水,乱流东南注,分为二水,一水东南流,俗谓之为衍水,即沇水也。

衍、沇声相近,转呼失实也。

济水又东南,径絺城北而出于温矣。

其一水枝津南流,注于湨。

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,俗谓之为白涧水,南径原城西。

《春秋》,会于湨梁,谓是水之坟梁也。

《尔雅》曰:梁莫大于湨梁。

梁,水堤也。

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,与南源合,水出阳城南溪。阳亦樊也。一曰阳樊。

《国语》曰:王以阳樊赐晋,阳人不服,文公围之。

仓葛曰:阳有夏、商之嗣典,樊仲之官守焉。君而残之,无乃不可乎?

公乃出阳人。

《春秋》,樊氏叛,惠王使虢公伐樊,执仲皮归于京师。即此城也。

其水东北流,与漫流水合,水出织关南,东北流,又北注于湨,谓之漫流口。

湨水又东合北水,乱流东南,左会济水枝渠。

湨水又东径钟繇坞北,世谓之钟公垒。

又东南,涂沟水注之。

水出轵县西南山下,北流东转,入轵县故城中,又屈而北流出轵郭。

汉文帝元年,封薄昭为侯国也。

又东北流注于湨。

湨水又东北径波县故城北。

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。

湨水又东南流,天浆涧水注之。

水出轵南皋向城北,城在皋上。俗谓之韩王城,非也。

京相璠曰:或云今河内织西有城,名向,今无。

杜元凯《春秋释地》亦言是矣。

盖相袭之向,故不得以地名而无城也。

阚駰《十三州志》曰: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,即周向国也。

《传》曰,向姜不安于莒而归者矣。

汲郡《竹书纪年》曰: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。

二月,城阳、向,更名阳为河雍,向为高平。

即是城也。

其水有二源俱导,各出一溪,东北流,合为一川,名曰天浆溪。

又东北径一故城,俗谓之冶城,水亦曰冶水。

又东流注于湨。

湨水又东南流,右会同水,水出南原下,东北流径白骑坞南。坞在原上,为二溪之会,北带深隍,三面阻险,惟西版筑而已。

东北流径安国城西,又东北注湨水。

湨水东南径安国城东,又南径毋辟邑西,世谓之无比城,亦曰马髀城,皆非也。

朝廷以居废太子,谓之河阳庶人。

湨水又南注于河。

又东至温县西北,为济水。

又东过其县北,济水于温城西北与故渎分,南径温县故城西。

周畿内国,司寇苏忿生之邑也。

《春秋》僖公十年,狄灭温,温子奔卫,周襄王以赐晋文公。

济水南历貌公台西。

《皇览》曰:温城南有虢公台,基趾尚存。

济水南流注于河。

郭缘生《述征记》曰:济水河内温县注于河,盖沿历之实证,非为谬说也。

济水故渎于温城西北东南出,径温城北,又东径虢公冢北。

《皇览》曰:虢公冢在温县郭东,济水南大冢是也。

济水当王莽之世,川渎枯竭,其后水流径通,津渠势改,寻梁脉水,不与昔同。

屈从县东南流,过隤城西,又南当巩县北,南入于河。

济水故渎东南合奉沟水,水上承朱沟于野王城西,东南径阳乡城北,又东南径李城西。

秦攻赵,邯郸且降,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胜,分家财飨士,得敢死者三千人,李同与赴秦军,秦军退。

同死,封其父为李侯。

故徐广曰:河内平旱县有李城。即此城也。

于城西南为陂水,淹地百许顷,兼葭萑苇生焉,号曰李陂。

又径隤城西,屈而东北流,径其城北,又东径平皋城南。应劭曰:邢侯自襄国徙此。

当齐桓公时,卫人伐邢,邢迁于夷仪,其地属晋,号曰邢丘。

《竹书纪年》曰:梁惠成王三年,郑城邢丘。司马彪《后汉郡国志》云:县有邢丘,故邢国,周公子所封矣。

汉高帝六年,封砀郡长项佗为侯国,赐姓刘氏,武帝以为县。

其水又南注于河也。

与河合流,又东过成皋县北,又东过荥阳县北,又东至砾溪南,东出过荥泽北。

《释名》曰:济,济也,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,《晋地道志》曰:济自大伾入河,与河水斗,南泆为荥泽。

《尚书》曰:荥波既潴。

孔安国曰,荥泽波水已成遏潴。

阚駰曰:荣播,泽名也。

故吕忱云:播水在荥阳。谓是水也。

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河,东南以通淮、泗,济水分河东南流。

汉明帝之世,司空伏恭荐乐浪人王景,字仲通,好学多艺,善能洽水。

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,吴用景法,水乃不害,此即景、吴所修故渎也。

渠流东注,浚仪故复,谓之浚仪渠。

明帝永平十五年,东巡至无盐,帝嘉景功,拜河堤谒者。

灵帝建宁四年,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,以遏渠口,谓之石门,故世亦谓之石门水。门广十余丈,西去河三里,石铭云:建宁四年十一月,黄场石也,而主吏姓名,磨灭不可复识。

魏太和中,又更修之,撤故增新,石字沦落,无复在者。

水北有石门亭,戴延之所云新筑城,城周三百步,荥阳太守所镇者也。

水南带三皇山,即皇室山,亦谓之为三室山也。

济渎又东径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。

又东过平丘县南,北济也。

县,故卫地也。

《春秋》鲁昭公十三年,诸侯盟于平丘是也。

县有临济亭,田儋死处也。又有曲济亭,皆临侧济水者。

又东过济阳县北,北济也,自武父城北。

阚駰曰:在县西北,郑邑也。

东径济阳县故城北。

圈称《陈留风俗传》曰:县,故宋地也。

《竹书纪年》: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。

汉景帝中六年,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。

应劭曰:济川,今陈留济阳县是也。

又东过冤朐县南,又东过定陶县南,南济也。

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,东径戎城北。

《春秋》隐公二年,公会戎于潜。

杜预曰: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。

济水又东北,菏水东出焉。

济水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南。吕后元年,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,王莽之济平亭也。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家南。

时有群燕数千,衔土投于丁姬竁中,今其坟冢,巍然尚秀,隅阿相承,列郭数周,面开重门,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,世尚谓之丁昭仪墓,又谓之长隧陵。

盖所毁者,傅太后陵耳。丁姬坟墓,事与书违,不甚过毁,未必一如史说也。

坟南,魏郡治也。

世渭之左城,亦名之曰葬城,盖恭王之陵寝也。

济水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,侧城东注。

县,故三鬷国也,汤追桀,伐三鬷,即此。

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,故曹国也。

汉宣帝甘露二年,更济阴为定陶国,王莽之济平也。

战国之世,范蠡既雪会稽之耻,乃变姓名寓于陶,为朱公。

以陶天下之中,诸侯四通,货物之所交易也。

治产致千金,富好行德,子孙修业,遂致巨万。

故言富者,皆曰陶朱公也。

又屈从县东北流。

南济也。

又东北右合菏水,水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,世谓之五丈沟。又东径陶丘北。

《地理志》曰:《禹贡》,陶丘在定陶西南。

陶丘亭在南,墨子以为釜丘也。

《竹书纪年》魏襄王十九年,薛侯来会王于釜丘者也。

《尚书》所谓菏水自陶丘北,谓此也。

菏水东北出于定陶县北,屈左合菏水,菏水西分济渎,东北径济阴郡南。

《尔雅》曰,济别为濋。

吕忱曰:水决复入为氾,广异名也。

氾水又东合于菏渎。

昔汉租既定天下,即帝位于定陶汇水之阳。

张晏曰:氾水在济阴界,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也,沮水之名,于是乎在矣。

菏水又东北,径定陶县南,又东北,右合黄水枝渠,渠上承黄沟,东北合菏而北注济渎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