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卷三十五

又东至华容县西,夏水出焉。

江水左迤为中夏水,右则中郎浦出焉。

江浦右迤,南派屈西,极水曲之势,世谓之江曲者也。

又东南当华容县南,涌水入焉。

江水又东,涌水注之。

水自夏水南通于江,谓之涌口。

二水之间,《春秋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者也。

江水又径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,吴陆抗所筑,后王濬攻之,获吴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。

又东南,油水从东南来注之。

又东,右合油口,又东径公安县北。

刘备之奔江陵,使筑而镇之。曹公闻孙权以荆州借备,临书落笔。

杜预克定江南,罢华容置之,谓之江安县,南郡治。

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,晋太康元年改曰南平也。

县有油水,水东有景口,口即武陵郡界。

景口东有沦口,沦水南与景水合。

又东通澧水及诸陂湖,自此渊潭相接,悉是南蛮府屯也。

故侧江有大城,相承云仓储城,即邸阁也。

江水左会高口,江浦也,右对黄州。

江水又东得故市口,水与高水通也。

江水又右径阳岐山北,山枕大江,山东有城,故华容县尉旧治也。

大江又东,左合子夏口。

江水左迤北出,通于夏水,故曰子夏也。

大江又东,左得侯台水口,江浦也。大江右得龙穴水口,江浦右迤也。北对虎洲。

又洲北有龙巢,地名也,昔禹南济江,黄龙夹舟,舟人五色无主。

禹笑曰:吾受命于天,竭力养民,生,性也,死,命也,何忧龙哉?

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焉,故水地取名矣。

江水自龙巢而东,得俞口,夏水泛盛则有,冬无之。

江之北岸,上有小城,故监利县尉治也。

又东得清阳土坞二口,江浦也。

大江右径石首山北,又东径赭要。

赭要,洲名,在大江中,次北湖洲下。

江水左得饭筐上口,秋夏水通下口,上下口间,相距三十余里。

赭要下即杨子洲,在大江中,二洲之间,常苦蚊害。

昔荆佽飞济此,遇两蚊,斩之,自后罕有所患矣。

江之右岸则清水口,口上即钱官也。

水自牛皮山东北通江,北对清水洲,洲下接生江洲,南即生江口,水南通澧浦。

江水左会饭筐下口,江浦所入也。

江水又右得上檀浦,江溠也。

江水又东径竹町南,江中有观洋溠,溠东有大洲,洲东分为爵洲,洲南对湘江口也。

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,澧水、沅水、资水合东流注之。

凡此诸水,皆注于洞庭之陂,是乃湘水,非江川。

湘水从南来注之。

江水右会湘水,所谓江水会者也。

江水又东,左得二夏浦,俗谓之西江口。

又东径忌置山南,山东即隐口浦矣。

江之右岸有城陵山,山有故城,东接微落山,亦曰晖落矶。江之南畔名黄金濑,濑东有黄金浦,良父口,夏浦也。

又东径彭城口,水东有彭城矶,故水受其名,即玉涧,水出巴丘县东玉山玉溪,北流注于江。

江水自彭城矶东径如山北,北对隐矶,二矶之间,有独石孤立大江中,山东江浦,世谓之白马口。

江水又左径白螺山南,右历鸭兰矶北,江中山也。

东得鸭兰、治浦二口,夏浦也。

江水左径上乌林南,村居地名也。

又东径乌黎口,江浦也,即中乌林矣。

又东径下乌林南,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,即是处也。

江水又东,左得子练口,北通练浦,又东合练口,江浦也。

陆水又径蒲矶山,北入大江,谓之刀环口。

又东径蒲矶山北,北对蒲圻洲,亦曰擎洲,又曰南洲,洲头即蒲圻县治也,晋太康元年置。

洲上有白面洲,洲南又有澋口,水出豫章艾县,东入蒲圻县,至沙阳西北鱼岳山入江,山在大江中,扬子洲南,孤峙中洲。

江水左得中阳水口,又东得白沙口,一名沙屯,即麻屯口也。本名蔑默口,江浦矣。

南直蒲圻洲,水北入百余里,吴所屯也。

又径鱼岳山北,下得金梁洲。

洲东北对渊洲,一名渊步洲。

江濆从洲头以上,悉壁立无岸,历蒲圻至白沙,方有浦,上甚难。

江中有沙阳洲,沙阳县治也。县本江夏之沙羡矣。晋太康中改曰沙阳县。

宋元嘉十六年,割隶巴陵郡。江之右岸有雍口,亦谓之港口。东北流为长洋港。又东北径石子冈,冈上有故城,即州陵县之故城也。庄辛所言左州侯国矣。

又东径州陵新治南,王莽之江夏也。

港水东南流注于江,谓之洋口。

南对龙穴洲,沙阳洲之下尾也。

洲里有驾部口,宋景平二年,迎文帝于江陵,法驾顿此,因以为名。

文帝车驾发江陵。至此黑龙跃出,负帝所乘舟,左右失色。

上谓长史王昙首曰: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,我何德以堪之?

故有龙穴之名焉。

江水又东,右得聂口,江浦也,左对聂洲。

江水左径百人山南,右径赤壁山北,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。

江水东径大军山南。山东有山屯,夏浦江水左迤也。

江中有石浮出,谓之节度石。

右则涂水注之,水出江州武昌郡武昌县金山,西北流径汝南侨郡故城南,咸和中,寇难南逼,户口南渡,因置斯郡,治于涂口。

涂水历县西,又西北流注于江。

江水又东径小军山南,临侧江津,东有小军浦。

江水又东径鸡翅山北,山东即土城浦也。

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,沔水从北来注之。

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,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。

依山傍江,开势明远,凭墉藉阻,高观枕流,上则游目流川,下则激浪崎岖,实舟人之所艰也。

对岸则人沔津,故城以夏口为名,亦沙羡县治也。

江水左得湖口,水通太白湖,又东合滠口,水上承溳水于安陆县而东径滠阳县北,东流注于江。

江水又东,湖水自北南注,谓之嘉吴。

江右岸频得二夏浦,北对东城洲西,浦侧有雍伏戍。

江之右岸,东会龙骧水口,水出北山蛮中。

江之左有武口,水上通安陆之延头,宋元嘉二年,卫将军、荆州刺史谢晦,阻兵上流,为征北檀道济所败,走奔于此,为戍主光顺之所执处也。

南至武城,俱入大江。南直武洲,洲南对杨桂水口,江水南出也,通金女、大文、桃班三治。

吴旧屯所在,荆州界尽此。

江水东径若城南。

庾仲雍《江水记》曰:若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。

南对郭口夏浦,而不常泛矣。

东得苦菜夏浦,浦东有苦菜山,江径其北,故浦有苦菜之名焉,山上有菜苦可食。

江水左得广武口江浦也。

江之右岸有李姥浦,浦中偏无蚊蚋之患矣。

北对峥嵘洲,冠军将军刘毅破桓玄于此洲,玄乃挟天子西走江陵矣。

又东过邾县南,江水东径白虎矶北,山临侧江濆,又东会赤溪夏浦浦口,江水右迤也。

又东径贝矶北,庾仲雍谓之沛岸矣。

江右岸有秋口,江浦也,又东得鸟石水,出乌石山,南流注于江。

江水右得黎矶,矶北亦曰黎岸也。

山东有夏浦,又东径上碛北,山名也,仲雍谓之大小竹碛也。

北岸峰火洲,即举洲也。

北对举口,仲雍作莒字,得其音而忘其字,非也。

举水出龟头山,西北流径蒙茏戍南,梁定州治,蛮田秀超为刺史。

举水又西流,左合垂山之水,水北出垂山之阳,与弋阳淠水同发一山,故是水合之。

水之东有南口戍,又南径方山戍西,西流注于举水。

又西南径梁司、豫二州东,蛮田鲁生为刺史,治湖陂城,亦谓之水城也。

举水又西南径颜城南,又西南径齐安郡西,倒水注之。

水出黄武山,南流径白沙戍西,又东南径梁达城戍西,东南合举水,举水又东南历赤亭下,谓之赤亭水,又分为二水,南流注于江,谓之举口。

南对举洲,《春秋左传》定公四年,吴、楚陈于柏举。

京相璠曰:汉东地矣。

江夏有溳水,或作举,疑即此也。

左水东南流入于江。江浒曰文方口。

江之右岸有凤鸣口,江浦也。浦侧有凤鸣戍。

江水又东径邾县故城南,楚宣王灭邾,徒居于此,故曰邾也。

汉高帝元年,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,都此。

晋咸和中,庾翼为西阳太守,分江夏立。

咸康四年,豫州刺史毛宝,西阳太守樊俊共镇之,为石虎将张格度所陷,自尔丘墟焉。

城南对芦洲,旧吴时筑客舍于洲上,方便惟所止焉,亦谓之罗洲矣。

鄂县北,江水右得樊口,庾仲雍《江水记》云:谷里袁口,江津南入,历樊山上下三百里,通新兴、马头二治。

樊口之北有湾。昔孙权装大船,名之曰长安,亦曰大舶,载坐直之士三千人,与群臣泛舟江津,属值风起,权欲西取芦洲。谷利不从,乃拔刀急上,令取樊口薄舶船,至岸而败,故名其处为败舶湾。

因凿樊山为路以上,人即名其处为吴造岘,在樊口上一里,今厥处尚存。

江水又左径赤鼻山南,山临侧江川。

又东径西阳郡南,郡治即西阳县也。

《晋书地道记》以为弦子国也。

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,旧樊楚地,《世本》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。《晋太康地记》以为东鄂矣。

《九州记》曰:鄂,今武昌也。

南历蛮中,吴时,旧立屯于水侧,引巴水以溉野。又南径巴水戍,南流注于江,谓之巴口。又东径噡县故城南,故弦国也。《春秋》僖公五年秋,楚灭弦,弦子奔黄者也。

汉惠帝元年,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,城在山之阳,南对五洲也。

江中有五洲相接,故以五洲为名。

宋孝武帝举兵江州,建牙洲上,有紫云荫之,即是洲也。

东会希水口,水出灊县霍山西麓。

山北有灊县故城,《地理志》曰:县南有天柱山。即霍山也。有祠南岳庙。

音潜。齐立霍州治此。

西南流分为二水,枝津出焉。

希水又南,积而为湖,谓之希湖。湖水又南流,径噡县东而南流注于江,是曰希水口者也。

然水流急濬,霖雨暴涨,漂滥无常,行者难之。

江水左得赤水浦,夏浦也。江水又东径南阳山南,又曰芍矶,亦曰南阳矶,仲雍谓之南阳圻,一名洛至圻,一名石姥,水势迅急。

江水又东径西陵县故城南,《史记》秦昭王遣白起伐楚,取西陵者也。

汉章帝建初二年,封阴堂为侯国。

江水东历孟家溠。江之右岸有黄石山,水径其北,即黄石矶也。一名石茨圻,有西陵县。县北则三洲也。

山连延江侧,东山偏高,谓之西塞,东对黄公九矶,所谓九圻者也。

于行小难,两山之间为阙塞。

从此济于土复,土复者,北岸地名也。

又东过蕲春县南,蕲水从北东注之。

江水又得苇口,江浦也。

浦东有苇山,江水东径山北。北崖有东湖口,江波左边,流结成湖,故谓之湖口矣。

江水又东得空石口,江浦在右,临江有空石山,南对石穴洲,洲上有蕲阳县治。

又东,蕲水注之。

江水又东,径蕲春县故城南。

世祖建武三十年,封陈俊子浮为侯国。

江水又东,得铜零口,江浦也。

大江右径虾蟆山北,而东会海口。

水南通大湖,北达于江。

左右翼山,江水径其北,东合臧口,江浦也。

江水又左径长风山南,得长风口,江浦也。

江水又东径积布山南,俗谓之积布矶,又曰积布圻,庾仲雍所谓高山也。此即西阳、寻阳二郡界也。

右岸有土复口,江浦也。

夹浦有江山,山东有护口,江浦也。庾仲雍谓之朝二浦也。

又东过下雉县北,利水从东陵西南往之。

江水东径琵琶山南,山下有琵琶湾。又东径望夫山南,又东得苦菜水口,夏浦也。

江之有岸,富水注之,水出阳新县之青湓山,西北流径阳新县,故豫章之属县矣。

地多女鸟。《玄中记》曰:阳新男子,于水次得之,遂与共居,生二女,悉农羽而去。

豫章间养儿,不露其衣,言是鸟落尘于儿衣中,则令儿病,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。

又西北径下雉县,王莽更名之润光矣,后并阳新。

水之左右,公私裂溉,咸成沃壤。旧吴屯所在也。

江水又东,右得兰溪水口。

并江浦也。

又东,左得青林口,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,江夏有西陵县,故是言东矣。《尚书》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。

西南流,水积为湖,湖西有青林山。

宋太始元年,明帝遣沈攸之西代子勋,伐栅青山,睹一童子甚丽,问伐者曰:取此何为?

答欲讨贼。

童子曰:下旬当平,何劳伐此?在众人之中,忽不复见。

故谓之青林湖。

湖有鲫鱼,食之肥美,辟寒暑,湖水西流,谓之青林水。

又西南,历寻阳,分为二水:一水东流,通大雷。一水西南流注于江,《经》所谓利水也。

右对马头岸,自富口迄此五十余里,岸阻江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