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卷三十六

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,东与沫水合也。

县故青衣羌国也。

安帝延光元年,置蜀郡属国都尉,青衣王子心慕汉制,上求内附。

顺帝阳嘉二年,改曰汉嘉。

嘉得此良臣也。

县有蒙山,青衣水所发,东径其县,与沫水会于越巂郡之灵关道。

青衣水又东,邛水注之,水出汉嘉严道邛来山,东至蜀郡临邛县,东入青衣水。

至犍为南安县,入于江。

青衣水径平乡,谓之平乡江。

《益州记》曰:平乡江东径峨眉山,在南安县界,去成都南千里。

然秋日清澄,望见两山相峙,如蛾眉焉。

青衣水又东流注于大江。

桓水出蜀郡岷山,西南行羌中,入于南海。

《尚书。禹贡》:岷、既艺,沱、潜既道,蔡、蒙旅平,和夷底绩。

郑玄曰:和上,夷所居之地也,和读曰桓。《地理志》曰: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。

《尚书》又曰:西倾因桓是来。

马融、王肃云:西治倾山,惟因桓水是来,言无他道也。

余按《经》据《书》岷山、西倾,俱有桓水。桓水出西倾山,更无别流,所导者惟斯水耳。

浮于潜、汉而达江、沔。故《晋地道记》曰:梁州南至桓水,西抵黑水,东限扞关。今汉中、巴郡、汶山、蜀郡、汉嘉、江阳、朱提、涪陵、阴平、广汉、新都、梓潼、犍为、武都、上庸、魏兴、新城,皆古梁州之地。

自桓水以南为夷,《书》所谓和夷底绩也。然所可当者,惟斯水与江耳。桓水盖二水之别名,为两川之通称矣。

郑玄注《尚书》,言织皮谓西戎之国也。

西倾,雍州之山也,雍、戎二野之间,人有事于京师者,道当由此州而来。

桓是陇坂名,其道盘桓旋曲而上,故名曰桓,是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,斯乃玄之别致,恐乖《尚书》因桓之义,非浮潜入渭之文。余考校诸书,以具闻见。

今略缉综川流沿注之绪,虽今古异容,本其流俗,粗陈所由。

然自西倾至葭萌,人于西汉,即郑玄之所谓潜水者也。

自西汉溯流而届于晋寿界。

沮漾枝津南,历冈穴,迤逦而接汉,沿此入漾,《书》所谓浮潜而逾沔矣。

历汉川至南郑县,属于褒水。溯褒暨于衙岭之南溪水,枝灌于斜川届于武功,而北达于渭水。此乃水陆之相关,川流之所经,复不乖《禹贡》入渭之宗,实符《尚书》乱河之义也。

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,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。

《山海经》曰:南海之内,黑水之间,有木名曰若木,若水出焉。

又云:灰野之山有树焉,青叶赤华,厥名若木。

黑水之间,厥木所植,水出其下,故水受其称焉。

若水沿流,间关蜀土,黄帝长子昌意,德劣不足绍承大位,降居斯水,为诸侯焉。

娶蜀山氏女,生颛顼于若水之野。

有圣德,二十登帝位,承少皞金官之政,以水德宝历矣。

若水东南流,鲜水注之,一名州江。大度水出徼外,至旄牛道,南流入于若水。

又径越巂大莋县入绳。

绳水出徼外。

《山海经》曰:巴遂之山,绳水出焉,东南流分为二水:其一水,枝流东出,径广柔县,东流注于江。

其一水,南径旄牛道,至大莋与若水合,自下亦通谓之为绳水矣。

作,夷也,汶山曰夷,南中曰昆弥,蜀曰邛,汉嘉、越巂曰莋,皆夷种也。

南过越巂邛都县西,直南至会无县,淹水东南流注之。

邛都县,汉武帝开邛巂置之。

县陷为池,今因名为邛池,南人谓之邛河。

河中有蚌巂山,应劭曰: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。后复后叛,元鼎六年,汉兵自越巂水伐之,以为越巂郡,治邛都县。

王莽遣任贵为领戎大尹,守之,更名为集巂也。

县故邛都国也。

下汤沐洗,能治宿疾。昔李骧败李流于温水是也。

若水又径会无县,县有骏马河,水出县东高山。山有天马径,厥迹存焉。

马日行千里,民家马牧之山下,或产骏驹,言是天马子。

河中有贝子胎铜,以羊祠之,则可取也。

又有孙水焉。水出台高县,即台登县也。

孙水一名白沙江,南流径邛都县,司马相如定西南夷,桥孙水,即是水也。

又南至会无,入若水。

若水又南径云南郡之遂久县,青岭水入焉。

水出青蛉县西,东径其县下,县以氏焉,有石猪圻,长谷中有石猪,子母数千头。

长老传言,夷昔牧此,一朝化为石,迄今夷人不敢往牧。

贪水出焉。

青蛉水又东,注于绳水。

绳水又径三绛县西,又径姑复县北,对三蜂县,淹水注之。

三绛一曰小会无,故《经》曰:淹至会无注若水。

若水又与母血水合。

水出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山母血谷,北流径三绛县南,北入绳。

绳水又东,涂水注之。

水出建宁郡之牧靡南山。县、山并即草以立名。

山在县东北乌句山南五百里,山生牧靡,可以解毒。

百卉方盛,鸟多误食,乌喙口中毒,必急飞往牧靡山,啄牧靡以解毒也。

涂水导源腊谷,西北流至越巂入绳,绳水又径越巂郡之马湖县,谓之马湖江。又左合卑水,水出卑水县,而东流注马湖江也。

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,为泸江水。

朱提山名也。

按永昌郡有兰仓水,出西南博南县,汉明帝永平二年置。

博南,山名也,县以氏之。

其水东北流径博南山,汉武帝时,通博南山道,渡兰仓津,土地绝远,行者昔之。

歌曰:汉德广,开不宾,渡博南,越仓津,渡兰仓,为作人!

山高四十里。

兰仓水出金沙,越人收以为黄金。又有珠光穴,穴出光珠,又有琥珀、珊瑚、黄、白、青珠也。

兰仓水又东北径不韦县,与类水合,水出巂唐县,汉武帝置。

类水西南流。曲折又北流,东至不韦县,注兰仓水。

又东与禁水合。

水自永昌县而北径其郡西,水左右甚饶犀象,山有钩蛇,长七八丈,尾末有岐,蛇在山涧水中,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。

此水傍瘴气特恶。气中有物,不见其形,其作有声,中木则折,中人则害,名曰鬼弹。

惟十一月、十二月差可渡,正月至十月,径之无不害人。

故郡有罪人,徙之禁旁,不过十日皆死也。

禁水又北注泸津水,又东径不韦县北而东北流,两岸皆高山,数百丈,泸峰最为杰秀,孤高三千余丈。

是山于晋太康中崩,震动郡邑。

水之左右,马步之径裁通,而时有瘴气,三月、四月,径之必死,非此时犹令人闷吐。

五月以后,行者差得无害。

故诸葛亮表言:五月渡泸,并日而食,臣非不自惜也,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故也。

《益州记》曰:泸水源出曲罗巂下三百里,曰泸水。

两峰有杀气,暑月旧不行,故武侯以夏渡为艰。

泸水又下合诸水而总其目焉,故有庐江之名矣。

自朱提至道有水步道,水道有黑水、羊官水,至险难。三津之阻,行者苦之,故俗为之语曰:栖溪赤水,盘蛇七曲,盘羊乌栊,气与天通。

看都濩泚,住柱呼伊,庲降贾子,左担六里。

又有牛叩头、马搏颊坂,其艰险如此也。

又东北至道县,入于江。

若水至道,又谓之马湖江,绳水、泸水、孙水、淹水、大渡水随决入而纳通称。

是以诸书录记群水,或言入若,又言注绳,亦咸言至道入江,正是异水沿注,通为一律,更无别川可以当之。

水有孝子石,昔县人有隗叔通者,性至孝,为母给江膂水,天为出平石,至江膂中。

今犹谓之孝子石,可谓至诚发中而休应自天矣。

沫水出广柔微外,县有石纽乡,禹所生也。

今夷人共营之,地方百里,不敢居牧。有罪逃野,捕之者不逼,能藏三年,不为人得,则共原之,言大禹之神所祐之也。

东南过旄牛县北,又东至越巂灵道县,出蒙山南,灵道县一名灵关道,汉制:夷狄曰道。

县有铜山,又有利慈渚。

晋太始九年,黄龙二见于利慈池。

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,以白刺史王濬,濬表上之晋朝,改护龙县也。

沫水出岷山西,东流过汉嘉郡,南流冲一高山,山上合下开,水径其间,山即蒙山也。

东北与青衣水合,《华阳国志》曰:二水于汉嘉青衣县东,合为一川,自下亦谓之为青衣水。

沫水又东,径开刊县,故平乡也,晋初置。

沫水又东径临邛南,而东出于江原县也。

东入于江。

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西溷崖,水脉漂疾,破害舟船,历代为患。

蜀郡太守李冰发卒,凿平溷崖。河神赑怒,冰乃操刀入水与神斗,遂平溷崖,通正水路,开处即冰所穿也。

延江水出健为南广县,东至牂柯鄨县,又东屈北流,鄨县故健为郡治也,县有犍山,晋建兴元年,置平夷郡。

县有鄨水,出鄨邑西不狼山,东与温水合。

温水一曰暖水,出犍为符县,而南入鄨水,鄨水亦出符县,南与温水会,阚駰谓之阚水,俱南入鄨水。

鄨水于其县而东注延江水。

延江水又与汉水合,水出犍为、汉阳道山闟谷,王莽之新通也。

东至鄨邑入延江水也。

至巴郡涪陵县注更始水。

更始水,即延江枝分之始也。

延江水北入涪陵水,涪陵水出县东,故巴郡之南鄙,王莽更名巴亭,魏武分邑立为涪陵郡。张堪为县,会公孙述击堪,同心义士选习水者,筏渡堪于小别江,即此水也。

其水北至枳县入江,更始水东入巴东之南浦县,其水注引渎口石门,空岫阴深,邃涧暗密,倾崖上合,恒有落势,行旅避瘴,时有经之,无不危心于其下。

又谓之西乡水,亦谓之西乡溪,溪水间关二百许里,方得出山。又通波注远,复二百余里,东南入迁陵县也。

又东南至武陵西阳县,入于西水。

《武陵先贤传》曰:潘京世长为郡主簿,太守赵伟甚器之,问京:贵郡何以名武陵?

京答曰:鄙郡本名义陵,在辰阳县界,与夷相接,数为所破。光武时移抬东山之上,遂尔易号。

《传》曰:止戈为武。

《诗》云高平曰陵,于是名焉。

西水北岸有黚阳县,许慎曰:温水南入黚。

盖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称也。故县受名焉。

西乡溪口在迁陵县故城上五十里,左合酉水,西水又东际其故城北,又东径西阳故县南而东出也。

两县相去,水道可四百许里,于酉阳合也。

西水东南至沅陵县,入于沅。

存水出犍为县,王莽之孱也。

益州大姓雍闿反,结垒于山,系马柳柱,柱生成林,今夷人名曰雍无粱林,梁,夷言马也。存水自县东南流,径牧靡县北,又东径且兰县北而东南出也。

东南至郁林定周县,为周水。

存水又东,径牂柯郡之毋敛县北,而东南与毋敛水合,水首受牂柯水,东径毋敛县为毋敛水,又东注于存水。

存水又东径郁林定周县,为周水,盖水变名也。

又东北至潭中县,注于潭。

温水出牂柯夜郎县,县故夜郎侯国也,唐蒙开以为县,王莽名曰同亭矣。

温水自县西北流,径谈藁,与迷水合。

晋太元十四年,宁州刺史费统言:晋宁郡滇池县两神马,一白一黑,盘戏河水之上。有滇州,元封二年立益州郡,治滇池城。刘禅建宁郡也。

温水又西会大泽,与叶榆仆水合。

温水又东南,径牂柯之毋单县。

一名河水,与邪龙分浦,后立河阳郡,治河阳县,县在河源洲上,又有云平县,并在洲中。

桥水东流至毋单县,注于温。

温水又东南,径兴古郡之毋棳县东。王莽更名有棳也。与南桥水合。水出县之桥山,东流,梁水注之。

梁水上承河水于俞元县而东南径兴古之胜休县,王莽更名胜棳县。

梁水又东径毋棳县,左注桥水。桥水又东,注于温。

温水又东南,径律高县南,刘禅建兴三年,分牂柯置兴古郡,治温县。《晋书地道记》治此。

温水又东南,径梁水郡南,温水上合梁水,故自下通得梁水之称,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盢南,置郡于染本县也。

温水东南,径镡封县北,又径来惟县东,而仆水右出焉。

又东至郁林广郁县,为郁水。

秦桂林郡也。汉武帝元鼎六年,更名郁林郡。王莽以为郁平郡矣。

应劭《地理风俗记》曰:《周礼》郁人掌器,凡祭醊宾客之事,和郁鬯以实樽彝。

郁,芳草也,百草之华,煮以合酿黑黍,以降神者也。

或说,今郁金香是也。

一曰郁人所贡,因氏郡矣。

温水又东径增食县,有文象水注之,其水导源牂柯句町县。

应劭曰:故句町国也。

王莽以为从化。

文象水、蒙水与卢惟水、来细水、伐水,并自县东,历广郁至增食县,注于郁水也。

又东至领方县,东与斤南水合。

县有朱涯水,出临尘县,东北流,泿水注之。

水源上承牂柯水,东径增食县而下注朱涯水。朱涯水又东北径临尘县,王莽之监尘也。县有斤南水、侵离水,并径临尘,东入领方县,流注郁水。

东北入于郁。

郁水即夜郎豚水也。

汉武帝时,有竹王兴于豚水,有一女子,浣于水滨,有三节大竹,流入女子足间,推之不去。

闻有声,持归破之,得一男儿。

遂雄夷濮,氏竹为姓。所捐破竹,于野成林,今竹王祠竹林是也。

王尝从人止大石上,命作羹。从者白无水。

王以剑击石出水,今竹王水是也。

后唐蒙开牂柯,斩竹王首,夷獠咸怨,以竹王非血气所生,求为立祠。

帝封三子为侯,及死,配父庙,今竹王三郎祠,其神也。

豚水东北流,径谈藁县,东径牂柯郡且兰县,谓之牂柯水。

水广数里,县临江上,故且兰侯国也。一名头兰,牂柯郡治也。

楚将庄蹻溯沅伐夜郎,椓牂柯系船,因名且兰为牂柯矣。

应劭《地理风俗记》曰:日南故秦象郡,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日南郡,治西卷县。

《林邑记》曰:城去林邑步道四百余里。

《交州外域记》曰:从日南郡南去,到林邑国,四百余里。

准径相符,然则城故西卷县也。

《地理志》曰:水入海,有竹可为杖。

王莽更之曰日南亭。

《林邑记》曰:其城治二水之间,三方际山,南北瞰水。东西涧浦,流凑城下。

城西折十角,周围六里,一百七十步,东西度六百五十步,砖城二丈,上起砖墙一丈,开方隙孔。砖上倚板,板上五重层阁,阁上架屋,屋上架楼,楼高者七八丈,下者五六丈。

城开十三门,凡宫殿南向,屋宇二千一百余间。

市居周绕,阻峭地险。故林邑兵器战具,悉在区粟。

多城垒,自林邑王范胡达始。

秦余徙民,染同夷化,日南旧风,变易俱尽,巢栖树宿,负郭接山,榛棘蒲薄,腾林拂云,幽烟冥缅,非生人所安。

区粟建八尺表,日影度南八寸,自此影以南,在日之南,故以名郡。

望北辰星,落在天际,日在北,故开北户以向日,此其大较也。

范泰《古今善言》曰:日南张重,举计入洛。正旦大会,明帝问:日南郡北向视日邪?

重曰:今郡有云中、金城者,不必皆有其实。日亦俱出于东耳。

至于风气暄暖,日影仰当,官民居止随情,面向东西南北,回背无定。

人性凶悍,果于战斗,便山习水,不闲平地。

古人云:五岭者,天地以隔内外,况绵途于海表,顾九岭而弥邈,非复行路之径阻,信幽荒之冥域者矣。

寿泠水自城南,东与卢容水合,东注郎究,究水所积,下潭为湖,谓之郎湖浦口。

《交州记》曰:凿南塘者,九真路之所经也,去州五百里。

建武十九年,马援所开。《林邑记》曰:外越纪粟。

望都纪粟出浦阳,渡便州至典由,渡故县至咸驩。

咸驩属九真。

咸驩已南,獐麂满冈,鸣咆命畴,警啸聒野。孔雀飞翔,蔽日笼山。

渡治口,至九德。

按《晋书地道记》有九德县,《交州外域记》曰:九德县属九真郡,在郡之南,与日南接。

蛮卢舆居其地,死,子宝纲代,孙党服从吴化,定为九德郡,又为隶之。

《林邑记》曰:九德,九夷所极,故以名郡。

郡名所置,周越裳氏之夷国。

《周礼》九夷,远极越裳。白雉象牙,重九译而来。

自九德通类口,水源从西北远荒,径宁州界来也。

九德浦内径越裳究、九德究、南陵究。

按《晋书地道记》,九德郡有南陵县,晋置也。

长围跨山,重栅断浦,驱象前锋,接刃城下,连日交战,杀伤乃退。《地理志》曰:九真郡,汉武帝元鼎六年开,治胥浦县。王莽更之曰驩成也。《晋书地道记》曰:九真郡有松原县。

《林邑记》曰:松原以西,鸟鲁驯良,不知畏弓。寡妇孤居,散发至老。

南移之岭,崪不逾仞。

仓庚怀春于其北,翡翠熙景乎其南,虽嘤欢接响,城隔殊非,独步难游,俗姓涂分故也。自南陵究出于南界蛮,进得横山。

如淳曰:故以比景名县。

阚駰曰:比读荫庇之庇,景在己下,言为身所庇也。

《林邑记》曰:渡比景至朱吾,朱吾县浦,今之封界。

朱吾以南,有文狼人,野居无室宅,依树止宿,食生鱼肉,采香为业,与人交市,若上皇之民矣。具南有文狼究,下流径通。

《晋书地道记》曰:朱吾县属日南郡,去郡二百里。

此县民,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调求,引屈都乾为国。

《林邑记》曰:屈都,夷也。

建国起自汉末,初平之乱,人怀异心,象林功曹姓区,有子名逵,攻其县,杀令,自号为王。

值世乱离,林邑遂立,后乃袭代,传位子孙。三国鼎争,未有所附。

吴有交土,与之邻接,进侵寿泠,以为疆界。

自区逵以后,国无文史,失其纂代,世数难详,宗胤灭绝,无复种裔。

外孙范熊代立,人情乐推。

后熊死,子逸立,有范文,日南西卷县夷帅范椎奴也。

文为奴时,山涧牧羊,于涧水中,得两鲤鱼,隐藏挟归,规欲私食。

郎知检求,文大惭惧,起托云:将而石还,非为鱼也。

郎至鱼所,见是两石,信之而去。

文始异之。

石有铁,文入山中,就石冶铁,锻作两刀。

举刀向鄣,因祝曰:鲤鱼变化,冶石成刀,斫石鄣破者,是有神灵,文当得此,为国君王。斫不入者,是刀无神灵。

进斫石鄣,如龙渊、干将之斩芦藁,由是人情渐附。

今斫石尚在,鱼刀犹存,传国子孙,如斩蛇之剑也。

椎尝使文远行商贾,北到上国,多所闻见,以晋愍帝建兴中,南至林邑,教王范逸,制造城他,缮治戎甲,经始廓略。

王爱信之,使为将帅,能得众心。

文谗王诸子,或徙或奔,王乃独立。

成帝咸和六年死,无胤嗣。

文迎王子于外国,海行取水,置毒子中。

饮而杀之,遂胁国入,自立为王。取前王妻妾,置高楼土,有从己者,取而纳之,不从己者,绝其饮食而死。

《江东旧事》云:范文,本扬州人,少被掠为奴,卖堕交州。

年十五六,遇罪当得杖,畏怖因逃,随林邑贾人渡海远去,没入于王,大被幸爱。

经十余年,王死,文害王二子,诈杀侯将,自立为王,威加诸国。

或夷椎蛮语,口食鼻饮,或雕面镂身,狼裸种,汉魏流赭,威为其用。

建元二年,攻日南、九德、九真,百姓奔迸,千里无烟,乃还林邑。

林邑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,城西南角高山长岭,连接天鄣岭,北接涧。

大源淮水出郍郍远界,三重长洲,隐山绕西,卫北回东,其岭南开涧,小源淮水出松根界,上山壑流,隐山绕南曲街回,东合淮流,以注典冲。

其城西南际山,东北瞰水,重堑流浦,周绕城下。东南堑外,因傍薄城,东西横长,南北纵狭,北边西端,回折曲入。城周围八里一百步,砖城二丈,上起砖墙一丈,开方隙孔,砖上倚板,板上层阁,阁上架屋,屋上构楼。高者六七丈,下者四五丈。飞观鸱尾,迎风拂云,缘山瞰水,骞翥嵬崿。

但制造壮拙。稽古夷俗,城开四门,东为前门,当两淮渚滨,于曲路有古碑,夷书铭赞前王胡达之德。

西门当两重堑,北回上山,山西即淮流也。南门度两重堑,对温公垒。

升平二年,交州刺史温放之,杀交趾太守杜宝别驾阮朗,遂征林邑,水陆累战,佛保城自守,重求请服,听之。

今林邑东城南五里,有温公二垒是也。

北门滨淮,路断不通。城内小城,周围三百二十步,合堂瓦殿,南壁不开,两头长屋,脊出南北,南拟背日。

西区城内,石山顺淮面阳,开东向殿,飞檐鸱尾,青琐丹墀,榱题桷椽,多诸古法。

阁殿上柱,高城丈余五,牛屎为埿。

墙壁青光回度,曲掖绮牖,紫窗椒房,嫔媵无别,宫观,路寝,永巷,共在殿上,临踞东轩,径与下语。子弟臣侍,皆不得上。

屋有五十余区,连甍接栋,檐宇相承。

神祠鬼塔,小大八庙,层台重树,状似佛刹。

郭无市里,邑寡人居,海岸萧条,非生民所处,而首渠以永安,养国十世,岂久存哉?

言语饮食,尚与华同。山川移易,铜柱今复在海中,正赖此民以识故处也。《林邑记》曰:建武十九年,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,与西屠国分,汉之南疆也。

土人以之流寓,号曰马流,世称汉子孙也。

《山海经》曰: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,入须陵东南者也。

应劭曰:郁水出广信东入海。

言始或可,终则非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