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卷二十九

沔水与江合流,又东过彭蠡泽,《尚书。禹贡》汇泽也。

郑玄曰:汇,回也。

汉与江斗,转东成其泽矣。

又东北出居巢县南,古巢国也。汤伐桀,桀奔南巢,即巢泽也。

《尚书》周有巢伯来朝。

《春秋》文公十二年,夏,楚人围巢。

巢,群舒国也。舒叛,故围之。

永平元年,汉明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。

江水自濡须口又东,左会栅口,水导巢湖,东径乌上城北,又东径南谯侨郡城南,又东绝塘径附农山北,又东,左会清溪水,水出东北马子砚之清溪也。

东径清溪城南,屈而西南,历山西南流,注栅水,谓之清溪口。

栅水又东,左会白石山水,水发白石山西,径李鹊城南,西南注栅水。

栅水又东南,积而为窦湖,中有洲,湖东有韩综山,山上有城。

山北湖水东出,为后塘北湖,湖南即塘也。塘上有颖川侨郡故城也。

窦湖水东出,谓之窦湖口。东径刺史山北,历韩综山南,径流二山之间,出王武子城北,城在刺史山上。

湖水又东径右塘穴北,为中塘,塘在四水中。

水出格虎山北,山上有虎山城,有郭僧坎城,水北有赵祖悦城,并故东关城也。

昔诸葛恪帅师作东兴堤,以遏巢湖,傍山筑城,使将军全端、留略等,各以千人守之。

魏遣司马昭督镇东诸葛诞,率众攻东关三城,将毁堤遏,诸军作浮梁,陈堤上,分兵攻城。

恪遣冠军丁奉等,登塘鼓噪奋击,朱异等以水军攻浮梁。

魏征东胡遵军士争渡,梁坏,投水而死者数千。

塘即东兴堤,城亦关城也。

栅水又东南径高江产城南,胡景略城北,又东南径张祖禧城南,东南流,屈而北径郑卫尉城西。

魏事已久,难用取悉,推旧访新,略究如此。

又北委折蒲,浦出焉。栅水又东南流注于大江,谓之栅口。

又东过牛渚县南,又东至石城县,《经》所谓石城县者,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。

牛渚在姑熟、乌江两县界中,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,安得径牛渚而方届石城也?

盖《经》之谬误也。

分为二:其一东北流,其一又过毗陵县北,为北江。《地理志》,毗陵县,会稽之属县也。

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,本毗陵郡治也。旧去江三里,岸稍毁,遂至城下。

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,沦于江。

江即北江也,《经》书为北江则可,又言东至余姚则非,考其径流,知《经》之误矣。

《地理志》曰:江水自石城东出,径吴国南,为南江。

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,东径石城县北。

晋太康元年立,隶宣城郡。

东合大溪。

溪水首受江北,径其县故城东,又北入南江。

南江又东,与贵长池水合。

水出县南郎山,北流为贵长池。池水又北注于南江。

南江又东,径宣城之临城县南,又东合泾水,南江又东,与桐水合。又东径安吴县,号曰安吴溪。又东,旋溪水注之。

水出陵阳山下,径陵阳县西,为旋溪水。

昔县人阳子明钓得白龙处。

后三年,龙迎子明上陵阳山,山去地千余丈。

吴黄龙三年,有嘉禾生卷县,改曰禾兴。后太子讳和,改为嘉兴,《春秋》之槜李城也。

谷水又东南径嘉兴县城西。谷水又东南径盐官县故城南,旧吴海昌都尉治。晋太康中分嘉兴立。《太康地道记》吴有盐官县。

乐资《九州志》曰:县有秦延山,秦始皇径此,美人死,葬于山上,山下有美人庙。

谷水之右有马皋城,故司盐都尉城,吴王濞煮海为盐,于此县也。

是以《汉书。地理志》曰:县有盐官。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,放越地也,秦于其地置海盐县。

《地理志》曰:县故武原乡也。后县沦为柘湖,又徙治武原乡,改曰武原县。王莽名之展武。

汉安帝时,武原之地又沦为湖,今之当湖也,后乃移此。

县南有秦望山,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,故山得其名焉。

谷水于县出为澉浦,以通巨海。

光熙元年,有毛民三人,集于县,盖泛于风也。

又东至会稽余姚县,东入于海。

谢灵运云:具区在余暨,然则余暨是余姚之别名也。今余暨之南,余姚西北,浙江与浦阳江同会归海。但水名已殊,非班固所谓南江也。

郭景纯曰:三江者,岷江、松江、浙江也。

然浙江出南蛮中,不与岷江同。作者述志,多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。

今江南枝分历乌程县,南通余杭县,则与浙江合。

故阚駰《十三州志》曰:江水至会稽与浙江合。

浙江自临平湖,南通浦阳江,又于余暨东,合浦阳江,自秦望分派,东至余姚县又为江也。

东与车箱水合,水出车箱山,乘高瀑布,四十余丈,虽有水旱,而澍无增减。江水又东径黄桥下。

临江有汉蜀郡太守黄昌宅,桥本昌创建也,昌为州书佐,妻遇贼相失,后会于蜀,复修旧好。江水又东径赭山南。虞翻尝登此山四望,诫子孙可居江北,世有禄位,居江南则不昌也。

然住江北者,相继代兴,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。

仲翔之言为有征矣。

江水又经官仓,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,号曰西虞,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。

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,江水又东径余姚县故城南,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,南临江津,北背巨海,夫子所谓沧海浩浩,万里之渊也。

县西去会稽百四十里,因句余山以名县。山在余姚之南,句章之北也。

江水又东径穴湖塘,湖水沃其一县,并为良畴矣。

江水又东注于海,是所谓三江者也。

故子胥曰:吴越之国,三江环之,民无所移矣。

但东南地卑,万流所凑,涛湖泛决,触地成川,枝津交渠,世家分伙,故川旧渎,难以取悉,虽粗依县地,缉综所缠,亦未必一得其实也。

潜水出巴郡宕渠县,潜水盖汉水棱分潜出,故受其称耳。

今爰有大穴,潜水入焉。通冈山下,西南潜出,谓之伏水,或以为古之潜水。

郑玄曰:汉别为潜,其穴本小,水积成泽,流与汉合,大禹自导汉疏通,即为西汉水也。

故《书》曰:沱潜既道。

刘澄之称白水入潜,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,是犹汉水也。

县以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,盖古责国也,今有责城。

县有渝水,夹水上下;皆责民所居。

汉祖入关,从定三奏,其人勇健,好歌舞,高祖爱习之,今《巴渝舞》是也。

县西北有余曹水,南径其县,下注潜水。

县有车骑将军冯绲、桂阳大守李温冢。

二子之灵,常以三月还乡,汉水暴长,郡县吏民,莫不于水上祭之,今所谓冯李也。

又南入于江。

瘦仲雍云:垫江有别江,出晋寿县,即潜水也。

其南源取道巴西,是西汉水也。

湍水出郦县北芬山,南流过其县东,又甫过冠军县东,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,水甚清彻,东南流径南阳郦县故城东,《史记》所谓下郦析也。

自后古坟旧冢,莫不夷毁,而是墓至元嘉初,尚不见发。六年,大水,蛮饥,始被发掘。说者言:初开,金、银、铜、锡之器,朱漆雕刻之饰,烂然。

有二朱漆棺,棺前垂竹帘,隐以金钉。

晋太康三年,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,利加于民,今废不修矣。

六门侧又有六门碑,是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,以太康五年立。

湍水又径穰县故城北,又东南径魏武故城之西南,是建安三年,曹公攻张绣之所筑也。

又东过白牛邑南,湍水自白牛邑南,建武中,世祖封刘嵩为侯国。

东南径安众县故城南,县本宛之西乡,汉长沙定王子康侯丹之邑也。

湍水东南流,涅水注之。

水出涅阳县西北歧棘山,东南径涅阳县故城西。

汉武帝元朔四年,封路最为侯国。王莽之所谓前亭也。

应劭曰:在涅水之阳矣。

县南有二碑,碑字紊灭,不可复识,云是《左伯豪碑》。

涅水又东南径安众县,竭而为陂,谓之安众港。

魏太祖破张绣于是处,与荀或书曰:绣遏吾归师,迫我死地。

盖于二水之间以为沿涉之艰阻也。

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湍水。

又东南至新野县,湍水至县西北,东分为邓氏陂。

汉太傅邓禹故宅,与奉朝请西华侯邓晨故宅隔陂,邓飏谓晨宅略存焉。

东入于淯。

均水出析县北山,南流过其县之东,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声氏县熊耳山,山南即修阳、葛阳二县界也。

双峰齐秀,望若熊耳,因以为名。

齐桓公召陵之会,西望熊耳,即此山也。

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。

县即析具之北乡,故言出析县北山也。

均水又东南流径其县下,南越南乡县,又南流与丹水合。

又南当涉都邑北,南入于沔。

均水南径顺阳县西,汉哀帝更为博山县,明帝复曰顺阳。

应劭曰:县在顺水之阳,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。

章帝建初四年,封卫尉马廖为侯国。

晋太康中,立为顺阳郡县。

西有石山,南临均水。

均水又南流注于沔水,谓之均口者也。

故《地理志》谓之淯水,言熊耳之山,淯水出焉。

又东南至顺阳,入于沔。

粉水出房陵县,东流过郢邑南,粉水导源东流,径上粉县,取此水以渍粉,则皓耀鲜洁,有异众流,故县水皆取名焉。

又东过谷邑南,东入于沔。

粉水至筑阳县西而下注于沔水,谓之粉口。

粉水旁有文将军冢,墓隧前有石虎、石柱,甚修丽。闾丘羡之为南阳,葬妇,墓侧,将平其域,夕忽梦文谏止,羡之不从。

后羡之为杨佺期所害,论者以为文将军之祟也。

白水出朝阳县西,东流过其县南,王莽更名朝阳为厉信县。

应勘曰:县在朝水之阳。

今朝水径其北而不出其南也。

盖邑郭沦移,川渠状改,故名旧传,遗称在今也。

又东至新野县南,东入于淯。

比水出比阳东北太胡山,东南流过其县南,泄水从南来注之。

太胡山在比阳北,如东,三十余里,广圆五六十里,张衡赋南都,所谓天封太狐者也。

应劭曰:比水出比阳县,东入蔡。

《经》云:泄水从南来注之。

然比阳无泄水,盖误引寿春之沘泄耳。

余以延昌四年,蒙除东荆州刺史,州治比阳县故城,城南有蔡水,出南磐石山,故亦曰磐石川,西北流注于比,非泄水也。

《吕氏春秋》曰:齐令章子与韩、魏攻荆,荆使唐蔑应之,夹比而军,欲视水之深浅,荆人射之而莫知也。有刍者曰:兵盛则水浅矣。

章子夜袭之,斩蔑于是水之上也。

比水又西,澳水注之。水北出茈丘山,东流,屈而南转,又南入于比水。

按《山海经》云:澳水又北入视,不注比水。

余按吕忱《字林》及《难字》、《尔雅》,并言水在比阳,脉其川流所会,诊其水土津注,宜是水,音药也。

比水又西南,历长冈旧月城北,比水右会马仁陂水,水出阴北山,泉流竞凑,水积成湖,盖地百顷,谓之马仁陂。陂水历其县下西南,堨之以溉田畴。公私引裂,水流遂断,故读尚存。

比水又南径会口,与堵水枝津合。

比水又南与渲水会。

澧水源出于桐柏山,与淮同源,而别流西注,故亦谓水为派水。

澧水西北流,径平氏县故城东北,王莽更名其县曰平善。

城内有《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》。

澧水又西北合浚水,水出湖阳北山。西流北屈,径平氏城西,而北入澧水。

澧水又西注比水。

比水自下,亦通谓之为派水。

昔汉光武破甄阜、梁丘赐于比水西,斩之于斯水也。

比水又甫,赵、醴二渠出焉:比水又西南流,谢水注之。

水出谢城北,其源微小,至城渐大。

城周回侧水,申伯之都邑,《诗》所谓申伯番番,既入于谢者也。

世祖建武十三年,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,即其国也。

然则是水即谢水也。

高岸下深,浚流徐平,时人目之为淳水。城戍又以渟为目,非也。

其城之西,旧棘阳县治,故亦谓之棘阳城也。

谢水又东南径新都县,左注比水。

比水又西南流,径新都县故城西,王莽更之曰新林。

《郡国志》以为新野之东乡,故新都者也。

又西至新野县,南入于淯。

比水于冈南,西南流,戍在冈上,比水又西南,与南长、坂门二水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