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
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,漳水出鹿谷山,与发鸠连麓而在南。《淮南子》谓之发苞山,故异名互见也。
左则阳泉水注之,右则伞盖水入焉。
三源同出一山,但以南北为别耳。
东过其县南,又东,尧水自西山东北流,径尧庙北,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。周史辛甲所封邑也。
《春秋》襄公十八年,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,即是县也。
秦置上党郡,治此。
其水东北流入漳水。
漳水东会于梁水,梁水出南梁山,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。
《竹书纪年》曰:梁惠成王十二年,郑取屯留、尚子、涅。尚子,即长子之异名也。
梁水又北入漳水。
屈从县东北流,陶水南出陶乡,北流径长子城东,西转径其城北,东注于漳水。
又东过壶关县北,又东北过屯留县南,漳水东径屯留县南,又屈径其城东,东北流,有绛水注之。
故许慎曰:水出发鸠山入漳,从水,东声也。漳水又东北径壶关县故城西,又屈径其城北。
故黎国也,有黎亭,县有壶口关,故曰壶关矣。
吕后元年,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。
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,即色人也。
县在屯留东,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。
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,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瞪山,东流与专池水合,水出八特山,东北流入铜鞮水。
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,水西北出好松山,东南流,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往之;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。乱流东南,注于铜鞮水。
铜鞮水又东径李憙墓,墓前有碑,碑石破碎,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。
其水又东径故城北,城在山阜之上,下临岫壑,东、西、北三面,阻袤二里,世谓之断梁城,即故县之上虒亭也,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,城在水南山中,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。
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。
铜鞮水又东南流径顷城西,即县之下虒聚也。
《地理志》曰:县有土虒亭,下虒聚者也。
铜鞮水又南径胡邑西,又东屈径其城南,又东径襄垣县,入于漳。
漳水又东北流径襄垣县故城南,王莽之上党亭。
潞县北,县,故赤翟潞子国也。
余案《燕书》,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。评障锢山泉,鬻水与军,入绢匹,水二石,无他大川,可以为浸,所有巨浪长湍,惟漳水耳。
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。
县北对故台壁,漳水径其南。
本潞子所立也,世名之为台壁。
慕容垂伐慕容永于长子,军次潞川,永率精兵拒战,阻河自固,垂阵台壁,一战破之,即是处也。
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,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。
世传岩赤则土罹兵害,故恶其变化无常,恒以石粉污之令白,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。
其水南流,径台壁西,又南入于漳。
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,山之南有石人仁于山上,状有怀于云表,因以名焉。
有涅水西出覆甑山,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,水出涅县西山汤谷,五泉俱会。谓之五会之泉,交东南流,谓之西汤水,又东南流注涅水。
涅水又东径涅县故城南,县氏涅水也。
东与白鸡水合,水出县之西山,东径其县北,东南流入涅水。
涅水又东南,武乡水会焉,水源出武山西南,径武乡县故城西,而南得清谷口。
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,西南与鞸鞛、白壁二水合,南入武乡水,又南得黄水口,黄水三源,同注一壑,东南流与隐室水合,水源西北出隐室山,东南注黄水。
又东入武乡水。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。涅水又东南流,注于樟水。
漳水又东径磻阳城北,仓谷水入焉。
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,东北径鲁班门西。
双阙昂藏,石壁霞举,左右结石修防,崇基仍存。
北径偏桥东,即林虑之娇岭抱犊固也。
石隥西陛,陟踵修上五里余,隥崿路中断四五丈,中以木为偏桥,劣得通行,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。
自上犹须攀萝们葛,方乃自津,山顶,即庾衮眩坠处也。
仓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。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,东径百晦城北,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。
又东径林虑县之石门谷,又注于仓溪水。
仓溪水又北径磻阳城东而北流,注于漳水。
漳水又东径葛公亭北而东注矣。
又东过武安县,漳水于县东,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,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。
又东出山,过邺县西,漳水又东径三户峡为三户津。
张晏曰:三户,地名也,在梁期西南。
孟康曰:津,峡名也,在邺西四十里。
又东,汗水注之,水出武安县山,东南流径汗城北。
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,破章邯于是水。
汗水东注于漳水。
漳水又东径武城南,世谓之梁期城。梁期在邺北,俗亦渭之两期城,皆为非也。
司马彪《郡国志》曰:邺县有武城,武城即期城矣。
漳水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。
祠东侧有碑,隐起为字,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:赵建武中所修也。魏文帝《述征赋》曰:羡西门之嘉迹,忽遥睇其灵字。
漳水右与枝水合。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,而东别与邯水合,水发源邯山东北,径邯会县故城西,北注枝水,故曰邯会也。
城之西北有三台,皆因城为之基,巍然崇举,其高若山,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,平坦略尽。《春秋古地》云:葵丘,地名,今邺西三台是也。
谓台已平,或更有见,意所未详、中曰铜雀台,高十丈,有屋百一间,台成,命诸子登之,并使为赋。
陈思王下笔成章,美捷当时。
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,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,修闻变,车马未至,便将宫属步至宫门,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:彼来者必王叔治也。
相国钟繇曰:旧京城有变,九卿各居其府,卿何来也?
修曰:食其禄,焉避其难,居府虽旧,非赴难之义。
时人以为美谈矣。
石虎更增二丈,立一屋,连栋接榱,弥覆其上,盘回隔之,名曰命子窟。
又于屋上起五层搂,高十五丈,去地二十七丈,又作铜雀于楼巅,舒翼若飞。
南则金虎台,高八丈,有屋百九间。
北曰冰井台,亦高八丈,有屋百四十五间,上有冰室,室有数井,井深十五丈,藏冰及石墨焉。
石墨可书,又然之难尽,亦谓之石炭。
又有粟窖及盐窖,以备不虞。
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。
左思《魏都赋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。
城有七门,南曰凤阳门,中曰中阳门,次曰广阳门,东曰建春门,北曰广德门,次曰厩门,西曰金明门,一曰白门。
凤阳门三台洞开,高三十五丈,石氏作层观架其上,置铜凤,头高一丈六尺。
东城上,石氏立东明观,观上加金博山,谓之骼天。
北城上有齐斗楼,超出群榭,孤高特立。
其城东西七里,南北五里,饰表以砖,百步一楼,凡诸宫殿,门台、隅雉,皆加观榭。
层甍反宇,飞檐拂云,图以丹青,色以轻素。当其全盛之时,去邺六七十里,远望苕亭,巍若仙居。
魏因汉祚,复都洛阳,以谯为先人本国,许昌为汉之所居,长安为西京之遗迹,邺为王业之本基,故号五都也。
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。
漳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西,基高五丈,列观其上,石虎每讲武于其下,升观以望之,虎自台上放鸣镝之矢,以为车骑出入之节矣。
漳水又北径祭陌西。
战国之世,俗巫为河伯取妇,祭于此陌。
魏文侯时,西门豹为邺令,约诸三老曰:为河伯娶妇,幸来告知,吾欲送女。
皆曰:诺。
至时,三老、廷掾,赋敛百姓,取钱百万,巫觋行里中,有好女者,祝当为河伯妇,以钱三万聘女,沐浴脂粉如嫁状。
豹往会之,三老、巫、掾与民咸集赴观。
巫妪年七十,从十女弟子。
豹呼妇视之,以为非妙,令巫妪入报河伯,投巫于河中。
有顷曰:何久也,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,并投于河。
豹磬折曰:三老不来,奈何?
复欲使廷掾、豪长趣之,皆叩头流血,乞不为河伯取妇。
即此地也。又东过列入县南,漳水又东,右径斥丘县北,即裴县故城南。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。
《地理风俗记》曰:列入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,故县也。
漳水又东北径列入县故城南,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。
《竹书纪年》曰;梁惠成王八年,惠成王伐邯郸取列入者也。
于县右合白渠故渎,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,东南流径邯郸县南,又东与拘涧水合。
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,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。
拘涧水又东,又有牛首水入焉,水出邯郸县西堵山,东流分为二水,洪湍双逝,澄映两川。
汉景帝时,七国悖逆,命曲周侯郦寄攻赵,围邯郸,相捍七月,引牛首拘水灌城,城坏,王自杀,其水东入邯郸城,径温明殿南。
汉世祖擒王郎、幸邯郸昼卧处也。
其水又东径丛台南。六国时,赵王之台也。
《郡国志》曰:邯郸有丛台。
故刘劭《赵都赋》曰:结云阁于南宇,立丛台于少阳者也。
今遗基旧墉尚在。其水又东历邯郸阜,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。
曰单,尽也,城郭从邑,故加邑,邯郸之名,盖指此以立称矣。
故赵郡治也,《长沙耆旧传》称,桓楷为赵郡太守,尝有遗囊粟于路者,行人挂囊粟于树,莫敢取之,即于是处也。
其水又东流出城,又合成一川也。又东,澄而为渚,渚水东南流,注拘涧水,又东入白渠,又东,故渎出焉。
一水东为泽渚,曲梁县之鸡泽也。
《国语》所谓鸡丘矣。
东北通澄湖,白渠故渎南出所在,枝分右出,即邯沟也。历邯沟县故城东,盖因沟以氏县也。
《地理风俗记》曰:即裴城,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,故县也。
又东径肥乡县故城北。
《竹书纪年》曰:梁惠成王八年,伐邯郸取肥者也。
《晋书地道记》曰:太康中,立以隶广平也。
渠道交径,互相缠魔,与白渠同归,径列人右会漳津,今无水。
《地理志》曰: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。
又东北过斥漳县南,应劭曰:其国斥卤,故曰斥漳。
汉献帝建安十八年,魏太祖凿渠,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,名曰利漕渠。
漳津故渎水断,旧溪东北出,涓流濗注而已。
《尚书》所谓覃怀底绩,至于衡漳者也。
孔安国曰:衡,横也,言漳水横流也。
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西。
应劭曰:县,故馆陶之别乡,汉宣帝地节三年置,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,王莽更曰延平也。
又东北过曲周县东,又东北过巨鹿县东,衡漳故渎东北径南曲县故城西。
《地理志》,广平有南曲县。
应劭曰: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,故县也。
又径曲周县故城东。
《地理志》曰:汉武帝建元四年置,王莽更名直周。
余按《史记》,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,又考《汉书》同。是知曲周旧县,非始孝武。
啸父冀州人,在县市补履数十年,人奇其不老,求其术而不能得也。
衡漳又北径巨桥邸阁西,旧有大梁横水,故有巨桥之称。
昔武王伐纣,发巨桥之粟,以赈殷之饥民。
服虔曰:巨桥,仓名。
许慎曰:巨鹿水之大桥也。
今临侧水湄,左右方一二里中,状若丘墟,盖遗囤故窖处也。
衡水又北径巨鹿县故城东。
应劭曰:鹿者,林之大者也。
《尚书》曰:尧将禅舜,纳之大麓之野,烈风雷雨不迷,致之以昭华之玉。
而县取目焉,路温舒,县之东里人,父为里监门,使温舒牧羊泽中,取蒲牒用写书,即此泽也。
又东屈北径信都县故城西,信都郡治也,汉高帝六年置。景帝中二年,为广川惠王越国,王莽更为新博,县曰新博亭,光武自蓟至信都是也,明帝水平十五年,更名乐成,安帝延光中,改曰安平。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,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,青龙三年立。
城南有献文帝《南巡碑》。
其水侧城北注,又北径安阳城东,又北径武阳城东。
《十三州志》曰:抉柳县东北有武阳城,故县也。
又北为博广池,池多名蟹佳虾,岁贡王朝,以充膳府。
又北径下博县故城东,而北流注于衡水也。
又东北过扶柳县北,又东北过信都县西。
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,衡水径其西。
县有扶泽,泽中多柳,故曰扶柳也。
衡水又北径昌城县故城西。
《地理志》,信都有昌城县。
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差为侯国。
阚駰曰:昌城本名阜城矣。
应劭曰: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,故县也。
世祖之下堂阳,昌城人刘植率宗亲子弟据邑以奉世祖是也。
又东径耿乡南,世祖封前将军耿纯为侯国,世谓之宜安城。
又东径宋子县故城北,又谓之宋子河。汉高帝八年,封许瘛为侯国,王莽更名宜子。
昔高渐离击筑佣工,自此入秦。
又东径敬武县故城北。
按《地理志》,巨鹿之属县也。
汉元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。
阚駰《十三州记》曰: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,故县也。
今其城实中,小邑耳,故俗名之曰敬武垒,即古邑也。
白渠水又东,谓之斯洨水。
《地理志》曰:大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。东分为二水,枝津右出焉,东南流,谓之百尺沟,又东南径和城北。
世谓之初丘城,非也。
汉高帝十一年,封郎中公孙昔为侯国。
又东南径贳城西,汉高帝六年,封吕博为侯国。
百尺沟东南散流,径历乡东而南入泜湖,东注衡水也。
斯洨水自枝津东径贳城北,又东积而为陂,谓之阳縻渊。
又东径肥累县之故城南,又东径陈台南,台甚宽广,今上阳台屯居之。
又东径新丰城北。按《地理志》云:巨鹿有新市县,侯国也。王莽更之曰乐市,而无新丰之目,所未详矣。
其水又东径昔阳城南。世谓之曰直阳城,非也,本鼓聚矣。
《春秋左传》昭公十五年,晋荀吴帅师伐鲜虞,围鼓三月,鼓人请降,穆子曰:犹有食色,不许。
军吏曰:获城而弗取,勤民而顿兵,何以事君?
穆子曰:获一邑而教民怠,将焉用邑也。
贾怠无卒,弃旧不祥,鼓人能事其君,我亦能事吾君,率义不爽,好恶不愆,城可获也。
有死义而无二心,不亦可乎?
鼓人告食竭力尽,而后取之。克鼓而返,不戮一人,以鼓子鸢鞮归,既献而返之。
鼓子又叛,荀吴略东阳,使师伪,负甲息于门外,袭而灭之。以鼓子鸢鞮归,使涉佗守之者也。
《十三州志》曰:今其城,昔阳亭是矣。
京相璠曰:白狄之别也。
下曲阳有鼓聚,故鼓子国也。
白渠枝水又东径下曲阳城北,又径安乡县故城南。《地理志》曰:侯国也。又东径贳县,入斯洨水。
斯洨水又东径西梁城南,又东北径乐信县故城南。
《地理志》,巨鹿属县,侯国也。
又东入衡水。
衡水又北为袁谭渡,盖谭自邺往还所由,故济得厥名。
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,衡水又北径邬县故城东。
《竹书纪年》,梁惠成王三十年,秦封卫鞅于邬,改名曰商。
又右径下博县故城西,王莽改曰闰博。
应劭曰:太山有博,故此加下。
汉光武自滹沱南出,至此失道,不知所以。遇白衣老父曰:信都为长安守,去此八十里。
世祖赴之,任光开门纳焉,汉氏中兴始基之矣。
寻求老父不得,议者以为神。
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西,逶迆东北注,谓之九。西径乐乡县故城南,王莽更之曰乐丘也。
又东,引葭水注之。
又东北过阜城县北,又东北至昌亭,与滹沱河会。
《经》叙阜城于下博之下,昌亭之上。考地非比,于事为同。
勃海阜城又在东昌之东,故知非也。
漳水又东北径武邑郡南,魏所置也。
又东径武强县北,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。
按《史记》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,斩首十万,即于此处也。
王莽更名桓隧矣。
白马河注之,水上承滹沱,东径乐乡县北,饶阳县南,又东南径武邑郡北,而东入衡水,谓之交津口。
衡漳又东径武邑县故城北,王莽之顺桓也。
晋武帝封子于县以为王国,后分武邑、武隧、观津为武邑郡,治此。
衡漳又东北,右合张平口,故沟上承武强渊,渊之西南,侧永有武强县故治,故渊得其名焉。
《东观汉记》曰: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,以为侯国。
耆宿云:邑人有行于途者,见一小蛇,疑其有灵,持而养之,名曰担生。
长而吞噬人,里中患之,遂捕系狱,担生负而奔,邑沦为湖,县长及吏咸为鱼矣。
今县治东北半里许落水。
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,又谓之郎君渊。
耆宿又言:县沦之日,其子东奔,又陷于此,故渊得郎君之目矣。
渊水北通,谓之石虎口,又东北为张平泽。
泽水所泛,北决堤口,谓之张刀沟,北注衡漳,谓之张平口,亦曰张平沟。
水溢则南注,水耗则辍流。
衡漳又径东昌县故城北,《经》所谓昌亭也。王莽之田昌也,俗名之曰东相,盖相、昌声韵合,故致兹误矣。
西有昌城,故目是城为东昌矣。
衡漳又东北,左会滹沱故渎,谓之合口。
衡漳又东北,分为二川,当其水泆处,名之曰李聪涣。
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北别出,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,出县北者,乃滹沱别水,分滹沱故渎之所缠络也。
衡漳又东,分为二水,左出为向氏口,渎水自此决入也。
衡漳又东,径弓高县故城北。
汉文帝二年,别为国。
应劭曰:在两河之间也。
景帝九年,封子德为河间王,是为献王。
王莽更名,郡曰朔定,县曰陆信。
褚先生曰:汉宣帝地节三年,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。
封子开于此,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王,以其邑奉山陵,故加陵曰乐成陵也。
今城中有故池,方八十步,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。
池北对层台,基隍荒芜,示存古意也。
又东北过成平县南。
衡漳又东径建成县故城南。
按《地理志》,故属勃海郡。
成平县故城在北,汉武帝元朔三年,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,王莽之泽亭也。
城南北相直。
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,水自陂东径阜城南。
《地理志》,勃海有阜城县,王莽更名吾城者,非《经》所谓阜城也。
建武十五年,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。
杨津沟水又东北径建成县,左入衡水,谓之杨津口。
衡漳又东,左会滹沱别河故渎,又东北入清河,谓之合口,又径南皮县之北皮亭,而东北径浮阳县西,东北注也。
又东北过章武县西,又东北过平舒县南,东入海。
清漳径章武县故城西,故邑也。
枝渎出焉,谓之水。
东北径参户亭,分为二渎。
应劭曰: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,故县也。
世谓之平虏城。
枝水又东注,谓之蔡伏沟。又东积而为淀。
一水径亭北,又径东平舒县故城南。
代郡有平舒城,故加东。
《地理志》,勃海之属县也。
《魏土地记》曰:章武郡治,故世以为章武故城,非也。
又东北分为二水,一右出为淀,一水北注滹沱,谓之口。
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。
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,南过县西,又从县南屈,《淮南子》曰:清漳出谒戾山。
高诱云:山在沾县。
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,俗谓之沾山。
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,治沾县。
水出乐平郡沾县界。
故《晋太康地记》曰:乐平县旧名沾县。
汉之故县矣。
其山亦曰鹿谷山,水出大要谷,南流径沾县故城东,不历其西也。
汉高帝八年,封冯解散为侯国。
其水左台北水,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。
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。
轑水出轑阳县西北轑山,南流径轑阳县故城西南,东流至粟城,注于清漳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