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权数
桓公问管子曰: 请问权数。
管子对曰: 天以时为权,地以财为权,人以力为权,君以令为权。
失天之权,则人地之权亡。
桓公曰: 何为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?
管子对曰: 汤七年旱,禹五年水,民之无卖子者。
汤以庄山之金铸币,而赎民之无卖子者;禹以历山之金铸币,而赎民之无卖子者。
故天权失,人地之权皆失也。
故王者岁守十分之参,三年与少半成岁,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与少半。
藏三之一不足以伤民,而农夫敬事力作。
故天毁埊,凶旱水泆,民无入于沟壑乞请者也。
此守时以待天权之道也。 桓公曰: 善。
吾欲行三权之数,为之奈何?
管子对曰: 梁山之阳綪、夜石之币,天下无有。
管子曰: 以守国谷,岁守一分,以行五年,国谷之重什倍异日。
管子曰: 请立币,国铜以二年之粟顾之,立黔落。
力重与天下调。
彼重则见射,轻则见泄,故与天下调。
泄者,失权也;见射者,失策也。
不备天权,下相求备,准下阴相隶。
此刑罚之所起而乱之之本也。
故平则不平,民富则不如贫,委积则虚矣。
此三权之失也已。
桓公曰: 守三权之数奈何?
管子对曰: 大丰则藏分,阨亦藏分。 桓公曰: 阨者,所以益也。
何以藏分? 管子对曰: 隘则易益也,一可以为十,十可以为百。
以阨守丰,阨之准数一上十,丰之策数十去九,则吾九为余。
于数策丰,则三权皆在君,此之谓国权。
桓公问于管子曰: 请问国制。
管子对曰: 国无制,地有量。 桓公曰, 何谓国无制,地有量?
管子对曰: 高田十石,间田五石,庸田三石,其余皆属诸荒田。
地量百亩,一夫之力也。
粟贾一,粟贾十,粟贾三十,粟贾百。
其在流策者,百亩从中千亩之策也。
然则百乘从千乘也,千乘从万乘也。
故地有量,国无策。 桓公曰: 善。
今欲为大国,大国欲为天下,不通权策,其无能者矣。
桓公曰: 今行权奈何?
管子对曰: 君通于广狭之数,不以狭畏广;通于轻重之数,不以少畏多。
此国策之大者也。 桓公曰: 善。
盖天下,视海内,长誉而无止,为之有道乎?
管子对曰: 有。
曰:轨守其数,准平其流,动于未形,而守事已成。物一也而十,是九为用。
徐疾之数,轻重之策也,一可以为十,十可以为百。
引十之半而藏四,以五操事,在君之决塞。 桓公曰: 何谓决塞?
管子曰: 君不高仁,则国不相被;君不高慈孝,则民简其亲而轻过。
此乱之至也。
则君请以国策十分之一者树表置高,乡之孝子聘之币,孝子兄弟众寡不与师旅之事。
树表置高而高仁慈孝,财散而轻。
乘轻而守之以策,则十之五有在上。
运五如行事,如日月之终复。
此长有天下之道,谓之准道。
桓公问于管子曰: 请问教数。
管子对曰: 民之能明于农事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能蕃育六畜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能树艺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能已民疾病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知时:曰 岁旦阨 ,曰 某谷不登 曰 某谷丰 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通于蚕桑,使蚕不疾病者,皆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
谨听其言而藏之官,使师旅之事无所与,此国策之者也。
国用相靡而足,相困揲而,然后置四限高下,令之徐疾,驱屏万物,守之以策,有五官技。
桓公曰: 何谓五官技?
管子曰: 诗者所以记物也,时者所以记岁也,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,行者道民之利害也,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,卜者卜凶吉利害也。
民之能此者皆一马之田,一金之衣。
此使君不迷妄之数也。
六家者,即见:其时,使豫先蚤闲之日受之,故君无失时,无失策,万物兴丰;无失利,远占得失,以为末教;诗,记人无失辞;行,殚道无失义;易,守祸福凶吉不相乱。
此谓君棅。
桓公问于管子曰: 权棅之数吾已得闻之矣,守国之固奈何?
曰: 能皆已官,时皆已官,得失之数,万物之终始,君皆已官之矣。其余皆以数行。
桓公曰: 何谓以数行?
管子对曰: 谷者民之司命也,智者民之辅也。
民智而君愚,下富而君贫,下贫而君富,此之谓事名二。
国机,徐疾而已矣。君道,度法而已矣。人心,禁缪而已矣。
桓公曰: 何谓度法?
何谓禁缪?
管子对曰: 度法者,量人力而举功;禁缪者,非往而戒来。
故祸不萌通而民无患咎。
桓公曰: 请闻心禁。
管子对曰: 晋有臣不忠于其君,虑杀其主,谓之公过。
诸公过之家毋使得事君。
此晋之过失也。
齐之公过,坐立长差。
恶恶乎来刑,善善乎来荣,戒也。此之谓国戒。
桓公问管子曰: 轻重准施之矣,策尽于此乎?
管子曰: 未也,将御神用宝。
桓公曰: 何谓御神用宝?
管子对曰: 北郭有掘阙而得龟者,此检数百里之地也。
桓公曰: 何谓得龟百里之地?
管子对曰: 北郭之得龟者,令过之平盘之中。君请起十乘之使,百金之提,命北郭得龟之家曰: 赐若服中大夫。
曰: 东海之子类于龟,托舍于若。赐若大夫之服以终而身,劳若以百金。
之龟为无赀,而藏诸泰台,一日而衅之以四牛,立宝曰无赀。
还四年,伐孤竹。丁氏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,召丁氏而命之曰; 吾有无赀之宝于此。吾今将有大事,请以宝为质于子,以假子之邑粟。
丁氏北乡再拜,入粟,不敢受宝质。
桓公命丁氏曰: 寡人老矣,为子者不知此数。
终受吾质!
丁氏归,革筑室,赋籍藏龟。
还四年,伐孤竹,谓丁氏之粟中食三军五月之食。
桓公立贡数:文行中七,年龟中四千金,黑白之子当千金。
凡贡制,中二齐之壤策也,用贡:国危出宝,国安行流。 桓公曰: 何谓流?
管子对曰: 物有豫,则君失策而民失生矣。
故善为天下者,操于二豫之外。
桓公曰: 何谓二豫之外?
管子对曰: 万乘之国,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;千乘之国,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;百乘之国,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。
以此与令进退,此之谓乘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