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一 答佞篇
或问曰: 贤者行道,得尊官厚禄;矣何心为佞,以取富贵?
曰:佞人知行道可以得富贵,必以佞取爵禄者,不能禁欲也;知力耕可以得谷,勉贸可以得货,然而必盗窃,情欲不能禁者也。以礼进退也,人莫之贵,然而违礼者众,尊义者希,心情贪欲,志虑乱溺也。
夫佞与贤者同材,佞以情自败;偷盗与田商同知,偷盗以欲自劾也。
问曰: 佞与贤者同材,材行宜钧,而佞人曷为独以情自败?
曰:富贵皆人所欲也,虽有君子之行,犹有饥渴之情。
君子则以礼防情,以义割欲,故得循道,循道则无祸;小人纵贪利之欲,逾礼犯义,故进得苟佞,苟佞则有罪。
夫贤者,君子也;佞人,小人也。
君子与小人本殊操异行,取舍不同。
问曰: 佞与谗者同道乎?
有以异乎?
曰:谗与佞,俱小人也,同道异材,俱以嫉妒为性,而施行发动之异。
谗以口害人,佞以事危人;谗人以直道不违,佞人依违匿端;谗人无诈虑,佞人有术数。
故人君皆能远谗亲仁,莫能知贤别佞。
难曰: 人君皆能远谗亲仁,而莫能知贤别佞,然则佞人意不可知乎?
曰:佞可知,人君不能知。
庸庸之君,不能知贤,不能知贤,不能知佞。
唯圣贤之人,以九德检其行,以事效考其言。
行不合於九德,言不验於事效,人非贤则佞矣。
夫知佞以知贤,知贤以知佞,知贤则贤智自觉,知贤则奸佞自得。
贤佞异行,考之一验;情心不同,观之一实。
问曰: 九德之法,张设久矣,观读之者,莫不晓见,斗斛之量多少,权衡之县轻重也。
然而居国有土之君,曷为常有邪佞之臣与常有欺惑之患? :无患斗斛过,所量非其谷;不患无铨衡,所铨非其物故也。
在人君位者,皆知九德之可以检行,事效可以知情,然而惑乱不能见者,则明不察之故也。
人有不能行,行无不可检;人有不能考,情无不可知。
问曰: 行不合於九德,效不检於考功,进近非贤,非贤则佞。
夫庸庸之材,无高之知不能及贤。贤功不效,贤行不应,可谓佞乎?
曰:材有不相及,行有不相追,功有不相袭。
若知无相袭,人材相什百,取舍宜同。
贤佞殊行,是是非非。
实名俱立,而效有成败,是非之言俱当,功有正邪。
言合行违,名盛行废。问曰: 行合九德则贤,不合则佞。
世人操行者可尽谓佞乎?
曰:诸非皆恶,恶中之逆者,谓之无道;恶中之巧者,谓之佞人。
圣王刑宪,佞在恶中;圣王赏劝,贤在善中。
纯洁之贤,善中殊高,贤中之圣也。中大佞,恶中之雄也。
故曰:观贤由善,察佞由恶。
善恶定成,贤佞形矣。
问曰: 聪明有蔽塞,推行有谬误,今以是者为贤,非者为佞,殆不得贤之实乎?
曰:聪明蔽塞,推行谬误,人之所歉也。
故曰:刑故无小,宥过无大。
圣君原心省意,故诛故贳误。
故贼加增,过误减损,一狱吏所能定也,贤者见之不疑矣。
问曰: 言行无功效,可谓佞乎? :苏秦约六国为从,强秦不敢窥兵於关外。张仪为横,六国不敢同攻於关内。
六国约从,则秦畏而六国强;三秦称横,则秦强而天下弱。
功著效明,载纪竹帛,虽贤何以加之?
太史公叙言众贤,仪、秦有篇,无嫉恶之文,功钧名敌,不异於贤。
夫功之不可以效贤,犹名之不可实也。
仪、秦,排难之人也,处扰攘之世,行揣摩之术。
当此之时,稷、契不能与之争计,禹、睾陶不能与之比效。
若夫阴阳调和,风雨时适,五谷丰熟,盗贼衰息,人举廉让,家行道德之功,命禄贵美,术数所致,非道德之所成也。
太史公记功,故高来祀,记录成则著效明验,揽载高卓,以仪、秦功美,故列其状。
由此言之,佞人亦能以权说立功为效。
无效,未可为佞也。
难曰: 恶中立功者谓之佞。
能为功者,材高知明。思虑远者,必傍义依仁,乱於大贤。
故《觉佞》之篇曰: 人主好辨,佞人言利;人主好文,佞人辞丽。
心合意同,偶当人主,说而不见其非,何以知其伪而伺其奸乎?
曰:是谓庸庸之君也,材下知昬,蔽惑不见。
贤之君,察之审明,若视俎上脯,指掌中之理,数局上之棋,摘辕中之马。
鱼鳖匿渊,捕渔者知其源;禽兽藏山,畋猎者见其脉。
佞人异行於世,世不能见,庸庸之主,无高材之人也。
难曰: 人君好辨,佞人言利;人主好文,佞人辞丽。
言操合同,何以觉之?
曰:《文王官人法》曰:推其往行,以揆其来言,听其来言,以省其往行,观其阳以考其阴,察其内以揆其外。
是故诈善设节者可知,饰伪无情者可辨,质诚居善者可得,含忠守节者可见也。
人之旧性不辨,人君好辨,佞人学求合於上也。人之故能不文,人君好文,佞人意欲称上。
上奢,己丽服;上俭,己不饬。
今操与古殊,朝行与家别。
考乡里之迹,证朝庭之行,察共亲之节,明事君之操,外内不相称,名实不相副,际会发见、奸为觉露也。
问曰: 人操行无恆,权时制宜。信者欺人,直者曲挠。
权变所设,前後异操,事有所应,左右异语。
儒书所载,权变非一。
今以素故考之,毋乃失实乎?
曰:贤者有权,佞者有权。
贤者之有权,後有应。佞人之有权,亦反经,後有恶。
故贤人之权,为事为国;佞人之权,为身为家。
观其所权,贤佞可论。察其发动,邪正可名。
问曰: 佞人好毁人,有诸?
曰:佞人不毁人。
如毁人,是谗人也。
何则?
佞人求利,故不毁人。
苟利於己,曷为毁之?
苟不利於,毁之无益。
以计求便,以数取利,利则便得。妒人共事,然後危人。
其危人也,非毁之;而其害人也,非泊之。
誉而危之,故人不知;厚而害之,故人不疑。
是故佞人危而不怨;害人,之败而不仇,隐情匿意为之功也。
如毁人,人亦毁之,众不亲,士不附也,安能得容世取利於上?
问曰: 佞人不毁人於世间,毁人於将前乎?
曰:佞人以人欺将,不毁人於将。 然则佞人奈何?
曰:佞人毁人,誉之;危人,安之。 毁危奈何?
假令甲有高行奇知,名声显闻,将恐人君召问,扶而胜己,欲故废不言,常腾誉之。
荐之者众,将议欲用,问人,人必不对曰: 甲贤而宜召也。
何则?
甲意不欲留县,前闻其语矣,声望欲入府,在郡则望欲入州。志高则操与人异,望远则意不顾近。
屈而用之,其心不满,不则卧病。贱而命之则伤贤,不则损威。
故人君所以失名损誉者,好臣所常臣也。自耐下之,用之可也。
自度不能下之,用之不便。
夫用之不两相益,舍之不两相损。 人君畏其志,信佞人之言,遂置不用。
问曰: 佞人直以高才洪知考上世人乎?将有师学检也?
曰:人自有知以诈人,及其说人主,须术以动上,犹上人自有勇威人,及其战斗,须兵法以进众,术则从横,师则鬼谷也。
传曰: 苏秦、张仪从横习之鬼谷先生,掘地为坑,曰: 下,说令我泣出,则耐分人君之地。
苏秦下,说鬼谷先生泣下沾襟,张仪不若。
苏秦相赵,并相六国。
张仪贫贱往归,苏秦座之堂下,食以仆妾之食,数让激怒,欲令相秦。仪忿恨,遂西入秦。
苏秦使人厚送。
其後觉知,曰:此在其术中,吾不知也,此吾所不及苏君者。
知深有术,权变锋出,故身尊崇荣显,为世雄杰。
深谋明术,深浅不能并行,明暗不能并知。
问曰: 佞人养名作高,有诸?
曰:佞人食利专权,不养名作高。
贪权据凡,则高名自立矣。
称於小人,不行於君子。
何则?
利义相伐,正邪相反。
义动君子,利动小人。
佞人贪利名之显,君子不安。下则身危。
举世为佞者,皆以祸众。不能养其身,安能养其名?
上世列传弃养身,违利赴名,竹帛所载,伯成子高委国而耕,於陵子辞位灌园。
近世兰陵王仲子、东昔庐君阳,寝位久病,不应上征,可谓养名矣。
夫不以道进,必不以道出身;不以义止,必不以义立名。
佞人怀贪利之心,轻祸重身,倾死为矣,何名之养?
义废德坏,操行随辱,何云作高?
问曰: 大佞易知乎?小佞易知也?
曰:大佞易知,小佞难知。
何则?
大佞材高,其迹易察;小佞知下,其效难省。
何以明之?
成事,小盗难觉,大盗易知也。
攻城袭邑,剽劫虏掠,发则事觉,道路皆知盗也。
穿凿垣墙,狸步鼠窃,莫知谓谁。
曰: 大佞奸深惑乱其人如大盗易知,人君何难?
《书》曰: 知人则哲,惟帝难之。
虞舜大圣,驩兜大佞。
大圣难知大佞,大佞不忧大圣。
何易之有? :是谓下知之,上知之。
上知之,大难小易,下知之,大易小难。
何则?
佞人材高,论说丽美。
因丽美之说,人主之威,人心并不能责,知或不能觉。
小佞材下,对乡失漏,际会不密,人君警悟,得知其故。
大难小易也。
屋漏在上,知者在下。
漏大,下见之著;漏小,下见之微。
或曰: 雍也仁而不佞。
孔子曰: 焉用佞?
御人以口给,屡憎於民。
误设计数,烦扰农商,损下益上,愁民说主。
损上益下,忠臣之说也;损下益上,佞人之义也。
季氏富於周公,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。
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。
聚敛,季氏不知其恶,不知百姓所共非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