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x
1

列传 卷六十四

王庭筠,字子端,辽东人。

生未期,视书识十七字。

七岁学诗,十一岁赋全题。

稍长,涿郡王翛一见,期以国士。

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。调恩州军事判官,临政即有声。

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,事觉,逮捕千余人,而邹四窜匿不能得。

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轲治其狱,庭筠以计获邹四,分别诖误,坐预谋者十二人而已。

再调馆陶主簿。

明昌元年三月,章宗谕旨学士院曰: 王庭筠所试文,句太长,朕不喜此,亦恐四方效之。

又谓平章张汝霖曰: 王庭筠文艺颇佳,然语句不健,其人才高,亦不难改也。

四月,召庭筠试馆职,中选。

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,不当以馆阁处之,遂罢。

乃卜居彰德,买田隆虑,读书黄华山寺,因以自号。

是年十二月,上因语及学士,叹其乏材,参政守贞曰: 王庭筠其人也。

三年,召为应奉翰林文字,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、名画,遂分入品者为五百五十卷。

五年八月,上顾谓宰执曰: 应奉王庭筠,朕欲以诏诰委之,其人才亦岂易得。

近党怀英作《长白山册文》,殊不工。

闻文士多妒庭筠者,不论其文,顾以行止为訾。

大抵读书人多口颊,或相党。

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,固无足怪。

如唐牛僧孺、李德裕,宋司马光、王安石,均为儒者,而互相排毁何耶。

遂迁庭筠为翰林修撰。

承安元年正月,坐赵秉文上书事,削一官,杖六十,解职,语在秉文传。

二年,降授郑州防御判官。

四年,起为应奉翰林文字。

泰和元年,复为翰林修撰,扈从秋山,应制赋诗三十余首,上甚嘉之。

明年,卒,年四十有七。

上素知其贫,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,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。

又以御制诗赐其家,其引云: 王遵古,朕之故人也。

乃子庭筠,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,今兹云亡,玉堂、东观,无复斯人矣。

庭筠仪观秀伟,善谈笑,外若简贵,人初不敢与接。

既见,和气溢于颜间,殷勤慰藉如恐不及,少有可取极口称道,他日虽百负不恨也。

从游者如韩温甫,路元亨、张进卿,李公度,其荐引者如赵秉文、冯璧、李纯甫,皆一时名士,世以知人许之。

尝谓人云: 吾幼梦官至五品,寿不至五十。

后竟如其言。王若虚,字从之,藁城人也。幼颖悟,若夙昔在文字间者。

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。

调鄜州录事,历管城、门山二县令,皆有惠政,秩满,老幼攀送,数日乃得行。

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,迁应奉翰林文字。

奉使夏国,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,留为著作佐郎。

正大初,《宣宗实录》成,迁平凉府判官。

未几,召为左司谏,后转延州刺史,入为直学士。

元兴元年,哀宗走归德。

明年春,崔立变。

群小附和,请为立建功德碑,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。

时奕辈恃势作威,人或少忤,则谗构立见屠灭。

若虚自分必死,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: 今召我作碑,不从则死。

作之则名节扫地,不若死之为愈。

虽然,我姑以理谕之。

乃谓奕辈曰: 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?

奕辈怒曰: 丞相以京城降,活生灵百万,非功德乎?

曰; 学士代王言,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?

且丞相既以城降,则朝官皆出其门,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?

奕辈不能夺,乃召太学生刘祁、麻革辈赴省,好问、张信之喻以立碑事,曰: 众议属二君,且已白郑王矣,二君其无让。

祁等固辞而别。

无何,召为笔砚直长,擢监察御史,秩满,敕留再任,盖知其材器故也。

开兴元年,关陕完颜总帅屯河中府,与大元军战败绩,哀宗遣国纲乘上厩马,径诣河中问败军之由,还至中途,值大兵见杀,时年四十四。

麻九畴,字知几,易州人。

三岁识字。七岁能草书,作大字有及数尺者,一时目为神童。

章宗召见,问: 汝入宫殿中,亦惧怯否?

对曰: 君臣,父子也。

子宁惧父耶?

上大奇之。

弱冠入太学,有文名。

南渡后,寓居郾、蔡间,入遂平西山,始以古学自力。

博通《五经》,于《易》、《春秋》为尤长。

兴定末,试开封府,词赋第二,经义第一。

再试南省,复然。

声誉大振,虽妇人小儿皆知其名。

及廷试,以误绌,士论惜之。

已而隐居不为科举计。

正大初,门人王说、王采苓俱中第,上以其年幼,怪而问之。乃知尝师九畴。

平章政事侯挚、翰林学士赵秉文连章荐之,特赐卢亚榜进士第。

以病,未拜官告归。

再授太常寺太祝,权博士,俄迁应奉翰林文字。

九畴性资野逸,高蹇自便,与人交,一语不相入则迳去不返顾。

自度终不能与世合,顷之,复谢病去。

居郾城,天兴元年,大元兵入河南,挈家走确山,为兵士所得,驱至广平,病死,年五十。

九畴初因经义学《易》,后喜邵尧夫《皇极书》,因学算数,又喜卜筮、射覆之术。

累举不第,放浪山水间,余酒赋诗以自适。年四十八卒。有《东岩集》三卷。子好问,最知名。好问字裕之。

七岁能诗。

年十有四,从陵川郝晋卿学,不事举业,淹贯经传百家,六年而业成。

下太行,渡大河,为《箕山》、《琴台》等诗。礼部赵秉文见之,以为近代无此作也。

于是名震京师。

中兴定五年第,历内乡令。

正大中,为南阳令。

天兴初,擢尚书省掾,顷之,除左司都事,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。

金亡,不仕。

为文有绳尺,备众体。

其诗奇崛而绝雕刿,巧缛而谢绮丽。

五言高古沈郁。七言乐府不用古题,特出新意。

歌谣慷慨,挟幽、并之气。

其长短句,揄扬新声,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。

兵后,故老皆尽,好问蔚为一代宗工,四方碑板铭志,尽趋其门。

其所著文章诗若干卷、《杜诗学》一卷、《东坡诗雅》三卷、《锦禨》一卷、《诗文自警》十卷。

晚年尤以著作自任,以金源氏有天下,典章法度几及汉、唐,国亡史作,己所当任。

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,乃言于张,愿为撰述,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。

好问曰: 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。

乃构亭于家,著述其上,因名曰 野史 。

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,采摭所闻,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,至百余万言。

今所传者有《中州集》及《壬辰杂编》若干卷。

年六十八卒。

纂修《金史》,多本其所著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