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传 卷七
李德林,字公辅,博陵安平人也。
祖寿,湖州户曹从事。
父敬族,历太学博士、镇远将军。
魏孝静帝时,命当世通人正定文籍,以为内校书,别在直閤省。
德林幼聪敏,年数岁,诵左思《蜀都赋》,十余日便度。
高隆之见而嗟叹,遍告朝士,云: 若假其年,必为天下伟器。
鄴京人士多就宅观之,月余,日中车马不绝。
年十五,诵五经及古今文集,日数千言。
俄而该博坟典,阴阳纬候,无不通涉。
善属文,辞核而理暢。魏收尝对高隆之谓其父曰: 贤子文笔终当继温子升。
隆之大笑曰: 魏常侍殊已嫉贤,何不近比老彭,乃远求温子!
年十六,遭父艰,自驾灵舆,反葬故里。
时正严冬,单衰跣足,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。
博陵豪族有崔谌者,仆射之兄,因休假还乡,车服甚盛。
将从其宅诣德林赴吊,相去十余里,从者数十骑,稍稍减留。
比至德林门,才余五骑,云不得令李生怪人燻灼。
德林居贫感轲,母氏多疾,方留心典籍,无复宦情。
其后,母病稍愈,逼令仕进。
任城王湝为定州刺史,重其才,召入州馆。
朝夕同游,殆均师友,不为君民礼数。
尝语德林云: 窃闻蔽贤蒙显戮。
久令君沈滞,吾独得润身,朝廷纵不见尤,亦惧明灵所谴。
于是举秀才入鄴,于时天保八年也。
王因遗尚书令杨遵彦书云: 燕赵固多奇士,此言诚不为谬。
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,文章学识,固不待言,观其风神器宇,终为栋梁之用。
至如经国大体,是贾生、晁错之俦;雕虫小技,殆相如、子云之辈。
今虽唐、虞君世,俊乂盈朝,然修大厦者,岂厌夫良材之积也?
吾尝见孔文举《荐祢衡表》云: 洪水横流,帝思俾乂。
以正平比夫大禹,常谓拟谕非伦。
今以德林言之,便觉前言非大。
遵彦即命德林制《让尚书令表》,援笔立成,不加治点。
因大相赏异,以示吏部郎中陆卬。
卬云: 已大见其文笔,浩浩如长河东注。
比来所见,后生制作,乃涓浍之流耳。
卬仍命其子乂与德林周旋,戒之曰: 汝每事宜师此人,以为模楷。
时遵彦铨衡,深慎选举,秀才擢第,罕有甲科。
德林射策五条,考皆为上,授殿中将军。
既是西省散员,非其所好,又以天保季世,乃谢病还乡,阖门守道。
乾明初,遵彦奏追德林入议曹。
皇建初,下诏搜扬人物,复追赴晋阳。撰《春思赋》一篇,代称典丽。
是时长广王作相,居守在鄴。
敕德林还京,与散骑常侍高元海等参掌机密。
王引授丞相府行参军。
未几而王即帝位,授奉朝请,寓直舍人省。
河清中,授员外散骑侍郎,带斋帅,仍别直机密省。
天统初,授给事中,直中书,参掌诏诰。寻迁中书舍人。
武平初,加通直散骑侍郎。又敕与中书侍郎宋士素、副侍中赵彦深别典机密。
寻丁母艰去职,勺饮不入口五日。
因发热病,遍体生疮,而哀泣不绝。
若然,则世宗、高祖皆天保以前,唯入魏氏列传,不作齐朝帝纪,可乎?
此既不可,彼复何证!
是时中书侍郎杜台卿上《世祖武成皇帝颂》,齐主以为未尽善,令和士开以颂示德林。
宣旨云: 台卿此文,未当朕意。
以卿有大才,须叙盛德,即宜速作,急进本也。
德林乃上颂十六章并序,文多不载。
武成览颂善之,赐名马一匹。
三年,祖孝徵入为侍中,尚书左仆射赵彦深出为兗州刺史。
朝士有先为孝徵所待遇者,间德林,云是彦深党与,不可仍掌机密。
孝徵曰: 德林久滞绛衣,我常恨彦深待贤未足。
内省文翰,方以委之。
寻当有佳处分,不宜妄说。
寻除中书侍郎,仍诏修国史。
齐主留情文雅,召入文林馆。
又令与黄门侍郎颜之推二人同判文林馆事。
五年,敕令与黄门侍郎李孝贞、中书侍郎李若别掌宣传。
寻除通直散骑常侍,兼中书侍郎。
隆化中,假仪同三司。
承光中,授仪同三司。
及周武帝克齐,入鄴之日,敕小司马唐道和就宅宣旨慰喻,云: 平齐之利,唯在于尔。朕本畏尔逐齐王东走,今闻犹在,大以慰怀,宜即入相见。
道和引之入内,遣内史字文昂访问齐朝风俗政教、人物善恶,即留内省,三宿乃归。
仍遣从驾至长安,授内史上士。
自此以后,诏诰格式,及用山东人物,一以委之。
武帝尝于云阳宫作鲜卑语谓群臣云: 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,及见其与齐朝作诏书移檄,我正谓其是天上人。
岂言今日得其驱使,复为我作文书,极为大异。
神武公纥豆陵毅答曰: 臣闻明王圣主,得骐驎凤凰为瑞,是圣德所感,非力能致之。
瑞物虽来,不堪使用。如李德林来受驱策,亦陛下圣德感致,有大才用,无所不堪,胜于骐驎凤凰远矣。
武帝大笑曰: 诚如公言。
宣政末,授御正下大夫。
大象初,赐爵成安县男。
宣帝大渐,属高祖初受顾命,邗国公杨惠谓德林曰: 朝廷赐令总文武事,经国任重,非群才辅佐,无以克成大业。
今欲与公共事,必不得辞。
德林闻之甚喜,乃答云: 德林虽庸芃,微诚亦有所在。
若曲相提奖,必望以死奉公。
高祖大悦,即召与语。
刘昉、郑译初矫诏召高祖受顾命辅少主,总知内外兵马事。
诸卫既奉敕,并受高祖节度。
郑译、刘昉议,欲授高祖冢宰,郑译自摄大司马,刘昉又求小冢宰。
高祖私问德林曰: 欲何以见处?
德林云: 即宜作大丞相,假黄钺,都督内外诸军事。
不尔,无以压众心。
及发丧,便即依此。
以译为相府长史,带内史上大夫,昉但为丞相府司马。
译、昉由是不平。
以德林为丞相府属,加仪同大将军。
未几而三方构乱,指授兵略,皆与之参详。
军书羽檄,朝夕填委,一日之中,动逾百数。
或机速竞发,口授数人,文意百端,不加治点。
郧公韦孝宽为东道元帅,师次永桥,为沁水泛长,兵未得度。
长史李询上密启云: 大将梁士彦、宇文忻、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饷金,军中慅慅,人情大异。
高祖得询启,深以为忧,与郑译议,欲代此三人。
德林独进计云: 公与诸将,并是国家贵臣,未相伏驭,今以挟令之威,使得之耳。
安知后所遣者,能尽腹心,前所遣人,独致乖异?
又取金之事,虚实难明,即令换易,彼将惧罪,恐其逃逸,便须禁锢。然则郧公以下,必有惊疑之意。
且临敌代将,自古所难,乐毅所以辞燕,赵括以之败赵。
如愚所见,但遣公一腹心,明于智略,为诸将旧来所信服者,速至军所,使观其情伪。
纵有异志,必不敢动。
丞相大悟曰: 若公不发此言,几败大事。
即令高颎驰驿往军所,为诸将节度,竟成大功。
凡厥谋谟,多此类也。
进授丞相府从事内郎。
禅代之际,其相国总百揆、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,皆德林之辞也。
高祖登阼之日,授内史令。
初,将受禅,虞庆则劝高祖尽灭宇文氏,高颎、杨惠亦依违从之。
唯德林固争,以为不可。
高祖作色怒云: 君读书人,不足平章此事。
于是遂尽诛之。
自是品位不加,出于高、虞之下,唯依班例授上仪同,进爵为子。
开皇元年,敕令与太尉任国公于翼、高颎等同修律令。
事讫奏闻,别赐九环金带一腰,骏马一匹,赏损益之多也。
格令班后,苏威每欲改易事条。
德林以为格式已颁,义须画一,纵令小有踳驳,非过蠹政害民者,不可数有改张。
威又奏置五百家乡正,即令理民间辞讼。
德林以为本废乡官判事,为其里闾亲戚,剖断不平,今令乡正专治五百家,恐为害更甚。
且今时吏部,总选人物,天下不过数百县,于六七百万户内,诠简数百县令,犹不能称其才,乃欲于一乡之内,选一人能治五百家者,必恐难得。
又即时要荒小县,有不至五百家者,复不可令两县共管一乡。
敕令内外群官,就东宫会议。自皇太子以下,多从德林议。
唯是愚思,非奏定者,虽词乖黼藻,而理归霸德,文有可忽,事不可遗。
前奉敕旨,集纳麓已还,至于受命文笔,当时制述,条目甚多,今日收撰,略为五卷云尔。
高祖省读讫,明旦谓德林曰: 自古帝王之兴,必有异人辅佐。
我昨读《霸朝集》,方知感应之理。
昨宵恨夜长,不能早见公面。
必令公贵与国始终。
于是追赠其父恆州刺史。
未几,上曰: 我本意欲深荣之。
复赠定州刺史、安平县公,谥曰孝,以德林袭焉。
德林既少有才名,重以贵显,凡制文章,动行于世。
迷而未觉,谅可愍焉。
斯故未辩玄天之心,不闻君子之论也。
德林自隋有天下,每赞平陈之计。
八年,车驾幸同州,德林以疾不从。
敕书追之,书后御笔注云: 伐陈事意,宜自随也。
时高颎因使入京,上语颎曰: 德林若患未堪行,宜自至宅,取其方略。
高祖以之付晋王广。
后从驾还,在途中,高祖以马鞭南指云: 待平陈讫,会以七宝装严公,使自山东无及之者。
及陈平,授柱国、郡公,实封八百户,赏物三千段。
晋王广已宣敕讫,有人说高颎曰: 天子画策,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。今乃归功于李德林,诸将必当愤惋,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。
颎入言之,高祖乃止。
初,大象末,高祖以逆人王谦宅赐之,文书已出,至地官府,忽复改赐崔谦。
上语德林曰: 夫人欲得,将与其舅。
于公无形迹,不须争之,可自选一好宅。
若不称意,当为营造,并觅庄店作替。
德林乃奏取逆人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八十塸为王谦宅替。
九年,车驾幸晋阳,店人上表诉称: 地是民物,高氏强夺,于内造舍。
上命有司料还价直。
遇追苏威自长安至,奏云: 高阿那肱是乱世宰相,以谄媚得幸,枉取民地,造店赁之。
德林诬誷,妄奏自入。
李圆通、冯世基等又进云: 此店收利如食千户,请计日追赃。
上因责德林,德林请勘逆人文簿及本换宅之意,上不听,乃悉追店给所住者。
自是益嫌之。
十年,虞庆则等于关东诸道巡省使还,并奏云: 五百家乡正,专理辞讼,不便于民。
党与爱憎,公行货贿。
上仍令废之。
德林复奏云: 此事臣本以为不可。
然置来始尔,复即停废,政令不一,朝成暮毁,深非帝王设法之义。
臣望陛下若于律令辄欲改张,即以军法从事。
不然者,纷纭未已。
高祖遂发怒,大诟云: 尔欲将我作王莽邪?
初,德林称父为太尉谘议,以取赠官,李元操与陈茂等阴奏之曰: 德林之父终于校书,妄称谘议。
上甚衔之。
至是,复庭议忤意,因数之曰: 公为内史,典朕机密,比不可豫计议者,以公不弘耳。
宁自知乎?
朕方以孝治天下,恐斯道废阙,故立五教以弘之。
公言孝由天性,何须设教。
然则孔子不当说《孝经》也。
又誷冒取店,妄加父官,朕实忿之而未能发。
今当以一州相遣耳。
因出为湖州刺史。
德林拜谢曰: 臣不敢复望内史令,请预散参。
待陛下登封告成,一观盛礼,然后收拙丘园,死且不恨。
上不许,转怀州刺史。
在州逢亢旱,课民掘井溉田,空致劳扰,竟无补益,为考司所贬。
岁余,卒官,时年六十一。
赠大将军、廉州刺史,谥曰文。
及将葬,敕令羽林百人,并鼓吹一部,以给丧事。
赠物三百段,粟千石,祭以太牢。
德林美容仪,善谈吐,齐天统中,兼中书侍郎,于宾馆受国书。陈使江总目送之曰: 此即河朔之英灵也。
器量沉深,时人未能测,唯任城王湝、赵彦深、魏收、陆遝大相钦重,延誉之言,无所不及。
德林少孤,未有字,魏收谓之曰: 识度天才,必至公辅,吾辄以此字卿。
从官以后,即典机密,性重慎,尝云古人不言温树,何足称也。
少以才学见知,及位望稍高,颇伤自任,争名之徒,更相谮毁,所以运属兴王,功参佐命,十余年间竟不徙级。
所撰文集,勒成八十卷,遭乱亡失,见五十卷行于世。
敕撰《齐史》未成。
史臣曰:德林幼有操尚,学富才优,誉重鄴中,声飞关右。
王基缔构,协赞谋猷,羽檄交驰,丝纶间发,文诰之美,时无与二。
君臣体合,自致青云,不患莫己知,岂徒言也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