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四
一
卫孙文子聘于鲁,公登亦登。
叔孙穆子趋进曰: 诸侯之会,寡君未尝后卫君也。
今子不后寡君一等,寡君未知所过也。
子其少安。
孙子无辞,亦无悛容。
穆子退而告人曰: 孙子必亡。
亡臣而不后君,过而不悛,亡之本也。
或曰:天子失道,诸侯伐之,故有汤、武。
诸侯失道,大夫伐之,故有齐、晋。
臣而伐君者必亡,则是汤、武不王,晋、齐不立也。
孙子君于卫,而后不臣于鲁,臣之君也。
君有失也,故臣有得也。
不命亡于有失之君,而命亡于有得之臣,不察。
鲁不得诛卫大夫,而卫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。孙子虽有是二也,臣以亡?
其所以亡其失,所以得君也。
或曰:臣主之施,分也。
臣能夺君者,以得相也。
故非其分而取者,众之所夺也;辞其分而取者,民之所予也。
是以桀索岷山之女,纣求比干之心,而天下离;汤身易名,武身受詈,而海内服;赵咺走山,田氏外仆,而齐、晋从。
则汤、武之所以王,齐晋之所以立,非必以其君也,彼得之而后以君处之也。
今未有其所以得,而行其所以处,是倒义而逆德也。
倒义,则事之所以败也;逆德,则怨之所以聚也。
败亡之不察,何也?
二
鲁阳虎欲攻三桓,不克而奔齐,景公礼之。
鲍文子谏曰: 不可。
阳虎有宠于季氏而欲伐于季孙,贪其富也。
今君富于季孙,而齐大于鲁,阳虎所以尽诈也。
景公乃囚阳虎。
或曰:千金之家,其子不仁,人之急利甚也。
桓公,五伯之上也,争国而杀其兄,其利大也。
臣主之间,非兄弟之亲也。
劫杀之功,制万乘而享大利,则群臣孰非阳虎也?
事以微巧成,以疏拙败。
群臣之未起难也,其备未具也。
群臣皆有阳虎之心,而君上不知,是微而巧也。
阳虎贪于天下,以欲攻上,是疏而拙也。
不使景公加诛于拙虎,是鲍文子之说反也。
臣之忠诈,在君所行也。
君明而严,则群臣忠;君懦而暗,则群臣诈。
知微之谓明,无救赦之谓严。
不知齐之巧臣而诛鲁之成乱,不亦妄乎?
或曰:仁贪不同心。
故公子目夷辞宋,而楚商臣弑父;郑去疾予弟,而鲁桓弑兄。
五伯兼并,而以桓律人,则是皆无贞廉也。
且君明而严,则群臣忠。
阳虎为乱于鲁,不成而走,入齐而不诛,是承为乱也。
君明则诛,知阳虎之可济乱也,此见微之情也。
语曰: 诸侯以国为亲。
君严则阳虎之罪不可失,此无救赦之实也,则诛阳虎,所以使群臣忠也。
未知齐之巧臣而废明乱之罚,责于未然而不诛昭昭之罪,此则妄矣。
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,而可以得季、孟、叔孙之亲,鲍文之说,何以为反?
三
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,昭公恶之,固谏不听。
及昭公即位,惧其杀己也,辛卯,弑昭公而立子亶也。
君子曰: 昭公知所恶矣。
公子圉曰: 高伯其为戮乎,报恶已甚矣。
或曰:公子圉之言也,不亦反乎?
昭公之及于难者,报恶晚也。然则高伯之晚于死者,报恶甚也。
明君不悬怒,悬怒,则臣罪轻举以行计,则人主危。
故灵台之饮,卫侯怒而不诛,故褚师作难;食鼋之羹,郑君怒而不诛,故子公杀君。
君子之举 知所恶 ,非甚之也,曰:知之若是其明也,而不行诛焉,以及于死。
故 故所恶 ,以见其无权也。
人君非独不足于见难而已,或不足于断制,今昭公见恶,稽罪而不诛,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,故不免于杀,是昭公之报恶不甚也。
或曰:报恶甚者,大诛报小罪。
大诛报小罪也者,狱之至也。
狱之患,故非在所以诛也,以仇之众也。是以晋厉公灭三郄而栾、中行作难,郑子都杀伯咺而食鼎起祸,吴王诛子胥而越句践成霸。
则卫侯之逐,郑灵之弑,不以褚师之不死而公父之不诛也,以未可以怒而有怒之色,未可诛而有诛之心。
怒其当罪,而诛不逆人心,虽悬奚害?
夫未立有罪,即位之后,宿罪而诛,齐胡之所以灭也。
君行之臣,犹有后患,况为臣而行之君乎?
诛既不当,而以尽为心,是与天下有仇也。
则虽为戮,不亦可乎!
四
卫灵之时,弥子瑕有宠于卫国。
侏儒有见公者曰: 臣之梦浅矣。
公曰: 奚梦?
梦见灶者,为见公也。
公怒曰: 吾闻人主者梦见日,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乎?
侏儒曰: 夫日兼照天下,一物不能当也。人君兼照一国,一人不能壅也。
故将见人主而梦日也。夫灶,一人炀焉,则后人无从见矣。
或者一人炀君邪?
则臣虽梦灶,不亦可乎? 公曰: 善。
遂去雍鉏,退弥子瑕,而用司空狗。
或曰:侏儒善假于梦以见主道矣,然灵公不知侏儒之言也。
去雍鉏,退弥子瑕,而用司空狗者,是去所爱而用所贤也。
郑子都贤庆建而壅焉,燕子哙贤子之而壅焉。
夫去所爱而用所贤,未免使一人炀己也。
不肖者炀主,不足以害明;今不加知而使贤者炀主己,则贤矣。
或曰:屈到嗜芰,文王嗜菖蒲菹,非正味也,而二贤尚之,所味不必美。
晋灵侯说参无恤,燕哙贤子之,非正士也,而二君尊之,所贤不必贤也。
非贤而贤用之,与爱而用之同。
贤诚贤而举之,与用所爱异状。
故楚庄举叔孙而霸,商辛用费仲而灭,此皆用所贤而事相反也。
燕哙虽举所贤,而同于用所爱,卫奚距然哉?
则侏儒之未可见也。
君壅而不知其壅也,已见之后而知其壅也,故退壅臣,是加知之也。
曰 不加知而使贤者炀己则必危 ,而今以加知矣,则虽炀己,必不危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