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艺篇
真草书迹,微须留意。
江南谚云: 尺牍书疏,千里面目也 承晋宋馀俗,相与事之,故无顿狼狈者。
吾幼承门业,加性爱重,所见法书亦多,而玩习功夫颇至,遂不能佳者,良由无分故也。
然而此艺不须过精。
夫巧者劳而智者忧,常为人所役使,更觉为累。
韦仲将遗戒,深有以也。
王逸少风流才士,萧散名人,举世唯知其书,翻以能自蔽也。
萧子云每叹曰: 吾著《齐书》,勒成一典,文章弘义,自谓可观,唯以笔迹得名,亦异事也。
王褒地胃清华,才学仇敏,后虽入关,亦被礼遇,犹以书工,崎岖碑碣之间,辛苦笔砚之役,尝悔恨曰: 假使吾不知书,可不至今日邪?
以此观之,慎勿以书自命。
虽然,廝猥之人,以能书拔擢者多矣。
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 也。
梁氏秘阁散逸以来,吾见二王真草多矣,家中尝得十卷,方知陶隐居、阮交州、萧祭酒诸书,莫不得羲之之体,故是书之渊源。
萧晚节所变,乃右军年少时法也。
晋宋以来,多能书者,故其时俗,递相染尚,所有部帙,楷正可观,不无俗字,非为大损。
至梁天监之间,斯风未变。
大同之末,讹替滋生,萧子云改易字体,邵陵王颁行伪字,朝野翕然,以为楷式,画虎不成,多所伤败。
至为一字,唯见数点,或妄斟酌,逐便转移。
尔后坟籍,略不可看。
北朝丧乱之馀,书迹鄙陋,加以专辄造字,猥拙甚於江南,乃以 百 念 为 忧 , 言 反 为 变 , 不 用 为 罢 , 追 来 为 归 , 更 生 为 苏 , 先 人 为 老 ,如此非一,遍满经传。
唯有姚元标工於楷隶,留心小学,后生师之者众,泊于齐末,秘书缮写,贤於往日多矣。
江南闾里间有《画书赋》,乃陶隐居弟子林道士所为。
其人未甚识字,轻为轨则,托名贵师,世俗传信,后生颇为所误也。
画绘之工,亦为妙矣,自古名士,多或能之。
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,亦难及也。
武烈太子偏能写真,坐上宾客,随宜点染,即成数人,以问童孺,皆知姓名矣。
萧贲、刘孝先、刘灵,并文学已外,复佳此法。
玩阅古今,特可宝爱。
若官未通显,每被公私使令,亦为猥役。
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待郎,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,有子曰庭,西朝中书舍人,父子并有琴、书之艺,尤妙丹青,常被元帝所使,每怀羞恨。
彭城刘岳,囊之子也,仕为骠骑府管记、平氏县令,才学快士,而画绝伦。后随武陵王入蜀,下牢之败,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,与诸工巧杂处。
向使三贤都不晓画,直运素业,岂见此耻乎?
孤矢之利,以威天下,先王所以现德择贤,亦济身之急务也。
江南谓世之常射,以为 兵射 ,冠冕儒生,多不习此。
别有 博射 ,弱弓长箭,施於准的,揖让升降,以行礼焉,防御寇难,了无所益,乱离之后,此术遂亡。
河北文士,率晓 兵射 ,非直葛洪一箭,已解追兵,三九宴集,常縻荣赐。
虽然,要轻禽,截狡兽,不愿汝辈为之。
算术亦是六艺要事。自古儒士论天道。定律历者,智学通之。
然可以兼明,不可以专业。
江南此学殊少,唯范阳祖恒精之,位至南康太守。河北多晚此术。
医方之事,取妙极难,不劝汝曾以自命也。
微解药性,小小和合,居家得以救急,亦为胜事,皇甫谧、殷仲堪则其人也。
《礼》曰: 君子无故不彻琴瑟。
古来名士,多所爱好。
洎于梁初,衣冠子孙,不知琴者,号有所阙。大同以末,斯风顿尽。
然而此乐音音雅致,有深味哉!
今世曲解,虽变于古,犹足以畅神情也。
唯不可令有称誉,见役勋贵,处之下坐,以取残杯冷炙之辱。
戴安道犹遭之,况尔曹乎!
